杜小黎
马山县岭南中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实情、回归历史、找寻真相的基本能力,不仅是教学工作的初始目标之一,也是新课标背景下历史教学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老师要通过构建“探究式情境”来丰富历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们养成“刨根问底”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历史教学的整体进步。要围绕历史课堂,形成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实,提高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而情境教学模式则是教学走向深入必不可少的举措。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必须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为抓手,让学生感受历史核心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体味和认识。设计“探究式情境”的目的就是为学生们构建一个有效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们走进真实的历史情境,亲身体味历史过往,解决疑难问题,破除自己的不解和疑惑,形成实践能力。
比如,有的知识点历史教科书上常有语焉不详或言之未尽之处,老师可以就势给学生们提出问题,让学生们顺着问题开展思考,给出自己的大胆理解与想法,然后提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这样一来,尽管学生们在脑洞大开过程中可能出现讹误甚至离题千里之处,但这种基于历史真实勇于探索的勇气还是值得鼓励的,对学生后续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也有积极作用。
“探究式情境”是心理情境教学的一个衍化分支,指的是以探究真相和实情开展的合理推测、思考,带有自主性学习的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极具特色,应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切入口。
初中历史教学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而在课堂范围内开展的教学自然要摒弃传统的“授课板书”式模式,要赋予学生们更多自由,同时也要给学生们安排更多探索式任务。“探究式情境”本身就是虚拟情境,也就是以学生们的心理探索、情感激发为主要方式的情境教学,这在初中历史教学具有特殊性。要把握“探究式情境”教学的特殊性,借助定期的历史探索任务设定,给学生们以探究空间,让学生们感受求知、探索的快感,进而全面提高历史感知与理解水平。
例如,在部编版九年级“印度民族大起义”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横向探究的情境设计方式,引导学生们展开思考。具体的,教材中提到1857年印度土兵因宗教信仰问题开展了反抗英国殖民者的起义,而同一时期的中国也饱受英国殖民者的摧残,但后者在教材中并没有提及。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安排探究任务,即对比这一时期中印两国反抗殖民侵略的异同点,然后列出印度大起义的特别之处。通过回忆之前学习的中国历史,并查阅相关资料,学生们可以找到探究方向,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
“探究式情境”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历史问题,或者称之为一个个的历史悬念。初中历史已经涉及到了一些深度历史的悬疑或谜题,因此具备一定的探索意义和必要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抓住历史自带悬疑性的特征,给学生们设计一些探索题目,引领学生们开展自主探索,进而在探索、分析、推导过程中掌握更多历史知识,形成更开拓的历史观。
例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下的“联合国与世贸组织”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程讲述后给学生们列出几道探究问题,“世贸组织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何时加入的世贸组织?”、“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等。在课后,学生们就几道问题进行思维探究,借助七年级与八年级的历史教材,同时查阅线上资料,可以找到准确答案。在下堂课开始前,老师可以选取几位同学就之前的几道题进行回答,然后让全班学生加以评判和讨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就某个具体历史知识点进行探究,既解答了老师设计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对教材的理解,拓宽了历史眼界和认识水平。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能单纯依靠学生“单打独斗”完成,必须形成集体互动和协作氛围,必须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因此,构建有效的互动小组,可以更好活跃历史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充分融入到班级与小组的双重情境中,就某个历史命题进行探讨、互动,然后在不断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通过互动小组的加持,历史课堂更具民主氛围,也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探究体验。尤其是结合历史课的进度与学习任务,学生们的积极性可以被充分释放出来。
如,在部编版九年级“美国的独立”教学过程里,老师可以先不授课,直接运用小组互动方式让学生们开展预习式探究,形成基本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老师可以按照4人一组的方式对全班学生分组,然后给出探究主题,比如“美国独立的成因”、“美国独立的条件”、“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等,让各个小组开展探究,形成一致的答案。之后,老师让学生们带着探究认识和答案进入到课堂授课中,学生们则可以在认真听讲中印证老师的讲解与本小组先前探究之间的异同。
总的来说,通过“探究式情境”的设计和运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能够围绕学生诉求进一步深化、细化,也能够产生更广泛的内在影响。尤其是“探究式情境”与问题情境、小组互动、任务教学的融合,让学生的探索欲和探究能力进一步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氛围更为融洽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