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佳/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文学院
地名作为语言体系中的一个词语系统,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活动,同时还包含着纷繁复杂的历史信息和语言信息。以禄劝县转龙镇多处地名借用彝语发音来命名的现象为例,转龙汉语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用彝语音命名的词,部分词的发音依然找不到发音完全一致的汉字来代替。笔者认为,地名词能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彝语言之间长期接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也是汉、彝文化交流的明证。
转龙镇位于禄劝县东北部,与倘甸镇、东川区相接。辖区内包括转龙、腊乌卡、则邑、恩祖、噜鲁、以代块等13 个办事处,141 个自然村。2016 年,转龙镇总人口数为36649 人,居住着彝、回、壮、藏、蒙等9 个少数民族,呈现出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少数民族人口数为9071 人,占总人口的24.75%。
转龙彝语名称为甸尾[ndʰe21 mɔ21],意为“坝子尾”,建村坝子尾而得名。因镇政府驻地东北约500 米处有一个间歇性盈缩龙潭得名。清朝以前,转龙镇名为[ta_21pʰo55] “他颇”,彝语“他颇”的意思是“荨麻”,转龙这个地方因到处长满荨麻而得名“他颇”。
白木卡[bɤ21ɤɔ33kʰa21]彝语,白:山;木:大;卡:村。意为在大山脚的村寨。
发土务[fɑ_33tʰu21ɤɔ33]彝语,发:崖,岩;土:白;务:脚。建村在白色的岩子脚。
畔 三德[pʰɑ_55sɑ_21 ndʰe21]彝 语,畔:树叶;三:陈;德:坪子。意为坪子里有陈叶。
格勒[ɡo55lɔ21]彝语,由“过老”演变而来。过:弯;老:凹子。意为建村在弯曲的凹子里。
阿三嘎[ɑ55sa_33ko21]彝语,阿:彝语语气词;三嘎:三岔路。意为该村居住在三岔路口。
腊乌卡[la55ɤɔ33kʰa_33]彝语,腊:手;乌:脚;卡:村。意为左边的山将村环绕在山脚。
法纳嘎[fa55nǝ21ɡa_55]彝语,法:崖;纳嘎:上边。即岩子上边的村子之意。
法 期[fa55tɕʰi33]彝 语,法:崖;期:脚。意为该村坐落在山崖脚。
鲁嘎它[lu21ʥu55ʑi55]彝语,鲁:城;嘎:上边;它:地方。意为城上边的地方。
噜鲁[lo21lu21]彝语,噜:石头;鲁:围。意为建村在石头山中间。
鲁 白 怒[lu21bɛ21no33]彝 语,由“罗本那”演变而来,罗本:石头;那:多。意为该村居住地石头较多。
鲁 纳 故[lo21na21ɡu21]彝 语,由“乐纳”演变而来。乐:石头;纳:黑色;姑:村子。意为有黑色石头的村子。
六 块[lo21kʰo21]彝 语,六:石头;块:山梁。意为建村在有石头的山梁上。
哈依[xo33ʑi21]彝语,哈:雪;依:水。意为冬季有雪,饮用雪水的村子。
以落[ʑi21ɬu33]彝语,以:水;落:洞。建村在落水洞旁。
以代块[ʑi21bɔ55kʰo33]彝语,以:水;代:背;块:坡。意思是需要背水喝的山坡(村)。
海嘎[xɤ21ɡa_55]彝语,海:海(水塘);嘎:上边。意为泥塘上边。
恩 祖[ŋǝ33ʣo21]彝 语,恩:杉乐树;祖:生长。意为生长杉乐树的地方。
嘎纳[ɡa_55nǝ21]彝语,嘎:边;纳:黑刺栎树。意为在黑刺栎树林上方的村子。
则邑[ʣɛ55ʑi21]彝语,则:槠栗子树;邑:水。意为槠栗子树林中出水的地方。
则老[ʣe_55lɔ21]彝语,则:花椒树;老:凹子。意为建村在有花椒树的凹子里。
普鲁[pʰu55lu21]彝语,普:秧草;鲁:龙潭。意为建村在有秧草的龙潭旁边。
昌德[tʂʰǝ21 ndʰe21]彝 语,昌:篱笆;德:坝子。意为栅篱笆的坪子。
多 挪 [do33no33]彝语,多:峰;挪:多。即蜜蜂多的地方,鲜花盛开的地方。
洪宽[hɔ21kʰo33]彝语,洪:绵羊;宽:山坡,意为放绵羊的山坡。
木期尼[mu33tɕʰi33ȵi55]彝语,木:马;期:脚;尼:拴。据传,过去有人牵马到此地时,天色已晚,便把马脚拴起来在此过夜。
据汉文史籍和彝文典籍记载,彝族先民早在殷商时代就活动于金沙江一带。春秋时期,彝族父系第31 世祖阿卜笃慕避洪于乐尼白(轿子雪山)。按照彝族的古籍系谱记载:“远古时候,族先居水域,水曾拜为神,祖先有福禄,子孙也兴旺;从此以后,水也拜为祖,世系从水始,水谱为祖谱。”
彝族人民选择住地必依水而居,“屋前有坝能栽秧,沼泽地带能放猪”,这是彝族人理想中的居住地。彝族人认为水是天地第一代,是孕育生命的母体。转龙彝族村落分布就拥有很典型的依水而建的特征,贯穿转龙镇的洗马河被转龙彝族人民称为“转龙的母亲河”,转龙彝族村落分布在洗马河两岸。彝族祖先到达轿子山后,开山辟土,沿则老河向下延伸,并依托洗马河一直延伸向到转龙坝子中(甸尾街),并在转龙坝子中发展壮大。彝族人在转龙生存了很长的年代之后,陆续有汉族人不断迁入转龙,向彝族人民购买土地,主要以购买半山土地为主。最终形成了彝族村落依水而居,汉族村落依山而建(居于半山腰)的彝、汉村落分布特征,因此在地名命名中大部分村落保留了这一特点。
自秦汉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出现了互补的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汉族人口较少,因而那里的汉语方言容易受到少数民族语言较多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汉族的强势进入导致了两个民族的接触。早期的转龙镇彝族人口最多,历史长,分布广, 根据这些地名名称的来源和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彝语地名,第二类为汉语地名,第三类为彝汉地名。各类地名与彝族的分布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与彝族的历史和相互接触密切相关。如含“依ʑi21”字的地名,很多出现在彝族聚居区。“依”意为水,有倒影,影子之意,不管是水潭,水池,河水还是小溪,不论其大小,彝语都称之为“依”,这是由他们的语言属性决定的。彝汉两个民族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出现的地名借词现象,不仅是语言开放性和封闭性的交集体现,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彝汉两个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渗透和融合过程。
有些地名的变化,能够说明民族的迁徙情况。例如文章开头所说的转龙名为“甸尾”,在当地50 岁以上的人还将它另称为[nu55tʂʰʅ33],意为属猴当日赶街。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名转龙。这种变化可以说明该地最早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少数民族中,彝族有着重要地位。后来汉族大量移居,使得该地的人口数量、民族构成等都发生了变化。根据地名可以推究彝族的分布与迁徙情况,也可以印证彝汉民族之间相互接触和影响的历史。
语言保持主要表现在有两种或其以上语言相互接触的地方里,在强势语言的环境下,继续保存和使用某种弱势语言的现象。一般地讲,语言保持指在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或地区里维护和维持少数民族语言,使弱势语言群体坚持使用原来语言的现象。虽然两种语言的接触,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较强的民族使用的语言容易占优势,但是从转龙镇的地名调查情况来看,彝族人民在汉语这个大环境中很好地保持着彝语音译地名,从一定程度体现了民族语言在语言保持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作者曾于2018 年7 月-8 月,2018 年10 月1 日-7 日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转龙镇进行田野调查,调查人员一共5 人,深入彝寨村寨入户进行访谈和记录,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获得本文相关材料。彝语发音人为:转龙镇文化广播电视中心张粉高老师,女,彝族,49 岁;轿子山彝族文化研究学会秘书长张廷恩老师,男,彝族,57岁;原转龙镇派出所所长张如崇,男,彝族,83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