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可行性较高,且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等提供很多帮助。很多高校越发看重科学文化知识讲解,以及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作为两个基本的德育教育主体,其也可以在较好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式育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受认可程度不断增加,但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状况并不理想。鉴于此,探寻出相应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十分必要和重要。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都是教育工作者,且均十分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提升,更加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基本主体。新时期,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可以协同进行学生的教育与引导,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也较为重要。从相应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意义上看,其能对德育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丰富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具体选择,甚至是驱动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形式的创新。很多高校正在进行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尝试,但受制于很多因素的影响,相应机制构建状况并不理想。更为严重的是,高校内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会受很多难点性因素影响,系列难点性因素无法得到有效破解时,相应机制的构建状况自然较差。对于各高校而言,其也应当对相应难点性因素如何破解等进行更多思考,使得相关难点性因素的破解过程成为相应机制构建的动态过程。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红,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意识薄弱这一因素的制约性影响较为显著,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对合作育人事宜缺乏较高认识,特别是较高的认同时,相应机制的构建自然十分困难。从管理所属上看,辅导员分属具体学院,思政课教师则分属德育教育部门,虽然均负责学生的德育教育事宜,但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间一直缺乏进行合作的机会,这也导致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缺乏协同育人的意识。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并不关注协同育人事宜时,相应机制在构建上的环境自然较差。这也是很多高校进行了相应机制构建尝试,但相应机制无法较好运转的根本原因。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绝非简单进行制度规制那样简单,其需要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这两大主体的较好参与与支持。一旦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无法较好参与到相应机制的构建之中,高校在相应机制构建上必然会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间缺乏有效沟通,换言之,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教师间间的沟通联系一直十分薄弱,辅导员工作较为繁杂也导致辅导员并不会与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多学科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涉及到思想教育内容的明确,方法的具体选择乃至专项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但不同年级、不同学院学生的思政教育状况和需求不同,学生个体差异以及班级特征较为鲜明也会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等事宜产生很大影响,即增加相应机制构建的复杂程度。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间缺乏有效沟通时,即便进行了相应机制的构建,协同育人视角下学生的思政教育问题也无法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特定机制自然无法较好运转。此外,相应机制构建本身是对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运用的动态过程,辅导员与思政教师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时,学生思政教育资源也会出现一定程度闲置与浪费,这自然也会成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制约性因素。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目标缺失的问题十分显著,很多高校缺乏相应机制构建经验,其在相应机制构建中并未进行有效规划,协同育人机制中也缺乏有效目标。协同育人机制的根本目标在于提供高质量的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和成功,但具体思政工作开展往往要对思想教育状况予以较好兼顾。特别是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间缺乏协同育人,共同进行思政教育的经验时,其很难在密切合作的基础上提供高质量思政教育。缺乏有效目标指引下,协同机制的运转会带有一定盲目性,新模式下的思想教育很可能成为简单的重复。不仅如此,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教育中,阶段性目标往往处于缺位状态之中,很多高校也没有进行思政教育规划。从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角度看,这也会导致相应机制构建中带有很强的盲目性,想要借助相应机制构建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也会变得极为困难。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辅导员以及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需要得到较好强化和提升,这也是相应机制能够较好构建的基础。其它高校在相应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也要注重辅导员及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意识的提升,借此缓解相应机制构建的压力,创设更为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环境。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具备较高的协同育人意识,且能够参与到相应机制构建中时,其也可以成为相应机制下的思政教育主体,相应机制构建中也可以得到更多支持。
在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相应沟通机制需要成为协同育人机制中的基本内容。具体来说,辅导员本身并不需要负责具体的教学事宜,其在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层面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因此,辅导员应当积极同思政教师进行沟通,思政教师则要注重思政教育中相关信息的及时反馈。
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中,确立出协同育人目标十分重要,这也可以较大程度上避免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流于形式。例如,高校可以以学期为单位进行协同育人目标的确立,诸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发,思政教育内容的确立较为可行,与此同时思政教育与辅导员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等作为协同育人机制下的阶段性目标,并在辅导员工作以及思政课教学中围绕相应目标达成进行努力。由于学生思政教育环境会发生不断变化,思政教育中往往也存在一些突发状况。因此,过于机械的按照相应机制要求进行协同育人尝试并不可取。相反,辅导员应当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工作灵活性高的优势,探寻更多的协同育人切入点,与思政课教师同步进行协同育人方式方法的调整与优化,在既定的协同育人目标指引下进行协同育人尝试,使得思政政治教育可以成为大学生整体教育中的基本构成。
各高校要科学进行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分析,做好规划性工作,从而更为系统的进行相应机制构建。值得注意的是,诸多难点性因素影响很可能不断扩大,而辅导员工作开展中,以及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容易增加相应机制构建难度。为此,高校应当灵活化进行相应育人机制的构建,不断进行相应育人机制构建状况的分析,定期进行相应机制构建与运转状况评价,将相关难点性因素品的破解过程作为相应机制成熟度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