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因此,青年大学生应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防止和克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使其形成稳固的意识形态和健全的人格。
信仰是人们内心的根本和精神的动力来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大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其人生指明方向。当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和理解较浅,缺乏精神动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的信仰教育来对其思想和价值观等进行指导,帮助其选择符合自身精神需要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并且是科学的,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意识发展需要。马克思信仰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习、了解马克思信仰教育,充足其内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具有极为强大的凝聚力、高度的融合力和广泛的认同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能给人以价值尺度、理想追求,让人获得情感寄托、心灵慰藉,因而具有其他信仰无法比拟的教育价值。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广泛有效的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从现实引向未来,将其思想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正是因为中国的仁人志士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坚定信仰,进而一步步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进而实行改革开放,最终进入新时代,朝着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奋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并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实践发展,学生作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思想引领则尤为重要。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使学生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中国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与外界接触较少,进入大学之后,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特别是网络成为学生接受信息的主渠道,使得很多学生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其次,虽然从中学就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但都是为了升学,很少有学生真正的去理解这些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到了大学之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更是淡化。第三,大学阶段开始了专业课的学习之后,很多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一些工科专业的学生,渐渐忽视了思政课的学习,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道德、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由于学生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力量,教育部要求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师生比不能低于1∶350,辅导员所带学生的师生比按1∶200配备,然后现实情况却不太乐观,很多高校思政课师生比和辅导员师生比远远没有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然而,为了达到教育部的要求,在思政课教师方面,很多高校从其他冷门专业抽调师资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由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这部分教师思政教学经验缺乏;在辅导员队伍方面,往往是由科任老师兼职或者研究生兼职做辅导员,这本身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了影响。因此说,思政师资不足,水平不高是制约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和举办活动等形式来实现的。高校的思政课程多为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为了使授课内容达到层次清晰、政治鲜明、方便学生记忆而将相关理论条例化,这样一来课程显得更加枯燥,缺乏创新。
举办融入信仰教育的活动时,很多高校很难做到根据00后学生的身心特点去设计相关活动,从而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基本上都是一个策划连续用,这样很难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难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上,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学生的身心特点去设计课程和举办活动,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不但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人,现在的大学生到2050年时,正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是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由此,高校可以通过扩展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推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组织保证,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做好顶层设计,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确保学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为一线的辅导员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及制度保障,充分调动施教者的积极性,培养一批思想坚定、勇于开拓的思政教师骨干队伍和专家级辅导员,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多样化、重成长和适用性的学生综合思想素质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形成、发展个性特长,变育分为育人,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变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鲜活性、感召力的信仰教育机制。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学生主观能动地接受信仰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首先,通过改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授课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从内心认可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解其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后续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习中,这样的教育和吸收才是高质量和高保证的。因此,创新教育理念和授课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赋予时代感,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做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将看似遥远的理论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仰马克思主义,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有重要价值。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主力,需要时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去指导实践。学校需要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活化,构建科学完善的教育体制,将这种信仰教育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将其作为一种崇高的信仰,使其成为每一个大学生思想的承载与依托,不断开拓、挖掘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深层价值,充分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引领新时代的中国走向复兴与辉煌的同时,保其鲜活,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