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连娜
河北省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
国学的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无论在国家或是个人,传统文化在发展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施加国学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在教材施教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尊师、礼貌、谦逊、孝顺、自立、爱国的学生。
国学传统文化是中华固有的文化学术,是中华五千年沉淀下来的历史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众文化中立于不败地位的根基,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性。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传统美德,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的作用,还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其学习的价值尤为突出。在教师的工作中,立足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国学传统文化知识,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之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1]
国学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在并不少见,课本中编写有大量的经典古诗词和文学典故,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授课观念,有创造性和目的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选用各种教学手段,利用实际的教学工具,积极的开发教学资源,使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以不断地提高。在学习生字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生字的演变过程,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赠刘景文》的学习中,运用多媒体展示“荷尽无擎盖”“聚餐傲霜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苏轼写诗时的场景,感知作者当时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诗句,然后结合刘景文当时身处的社会环境,再次感受苏轼写诗的意义,体会其想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材的学习中,同样需要渗透国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民族精神,在《论语》的学习中,教会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需要思考和复习,才可以有所进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课文知识的学习中体会松柏的铮铮傲骨,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传统中华美德。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手法,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传统文化。[2]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从未间断,源远流长。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无一不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在教授经典文学作品时,应给学生充分的讲解出文章蕴涵的智慧哲理和精神品德,让学生加以学习,丰富其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经典文学作品,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知识,感知国学传统文化。
在《三字经》教学中“子不学,断机杼”,给学生讲述《孟母三迁》的经典故事,让学生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体会学习在重要性和环境对于学习的影响,结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一起学习,感受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在阅读《大禹治水》时,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为大家舍弃小家的伟大奉献精神。在阅读《西游记》时,学习师徒四人克服八十一难只为取得真经,不畏险阻,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勇气。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以及书面上,更应该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传统文化,这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家长的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文化的传承。在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家长理解国学传统文化的意义,转变传统的观念,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学校可以进行家校合作,组织趣味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国学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和其含有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白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家长可以在周末或是假期,带领孩子参观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等具有历史性的景点,让孩子感受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国学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对于学生的健康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渗透国学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国学传统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