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芬
河北省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
新教学改革要求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教学,从小学生做起,让学生认识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就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行讨论与分析。
总所众知,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想增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首先要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优秀的语文教学课堂需要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也需要授课教师们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增强自身的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教师们需要有效利用教学工具为学生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1]
例如,在进行“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教师们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准备好教学课件,可以让学生们先认读“识字加油站”中的生词,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猜词语的意思,向学生们传授词语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比如在学习“源远流长”这个成语是,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该成语是出自《海州刺史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向学生扩展该诗的大致内容,并说明源远流长这个词的意思,或者进行造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加深学生的印象。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们教学工作以及学生们学习效率的要求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运用教学设施。的综合能力,要能够并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设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小学学生年龄较小,活动性较高,正是对一切新鲜事物产生好奇的年龄阶段,小学语文教师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上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学生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2]
例如,在讲授《游子吟》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利用提前做好的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同学们观看第一次拥抱母亲的有关视频及感受,将同学们带入情景画中。然后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在传统文化方面自己的见解,对学生进行解释,将课文与传统知识文化结合,对学生进行讲授,增强上课讲授的故事性。在进行这篇课文讲授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讲解,让学生们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写作本文的目的,让学生们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根据文章所讲内容,联系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们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们的课后辅导。很多语文教师总是忽略这一点,在课堂上简单讲授知识,匆匆了事,而没有对学生们的课后辅导进行系统规划。这对学生们的学习并无益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生们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们在课堂上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掌握程度,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知识眼神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学生们根据教师对传统知识文化的扩展,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增强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创造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讲授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们可以增强对古诗词的讲解,解释古诗词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素养,比如古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思念家乡亲友的思乡之情,在传统节日抒发的真实情感等等,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适当地进行课后辅导及延伸。向学生们拓展该古诗词所包含的文化意义,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文化的学习也离不开实际生活,教师们可以利用课后辅导的时间,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习俗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通过感兴趣的方式,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根据实际生活可以让学生们学习更多的节日诗歌,让学生们举一反三,比如向学生们讲授在端午节要吃粽子,在元宵节要猜灯谜,在春节要吃年夜饭,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加深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印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讲解与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们也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