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新媒体平台的搭建

2020-11-19 11:29■刘倩/
长江丛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思政校园思想

■刘 桃 田 倩/

海口经济学院

一、新媒体的特征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优势

“新媒体”这一概念普遍认为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技术研究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电影,触摸媒体等。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广泛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是有紧密的关系,现代大学生大部分信仰坚定,期望实现自我价值,完成自己不同阶段设定的奋斗目标。而大学生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最有活力且最有效率的群体,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维活跃、受众多网络环境的影响,他们在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同时有鲜明的特点、诠释自我、张扬个性,呈现出现代大学生的接受效果——多样化与丰富性并存。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渗透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校的传统政治教育优势,它推己及人,启迪人的思想。大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受思政工作者教育的用意和目的的实现,都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最好显示。身处网络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比如打开一个新闻页面、观看一个数字视频、下载一个学习软件……因为网络信息的形象和直观性,为渗透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在新媒体环境下,合理地看待和分析各种互联网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才会具备合理孕育的土壤条件。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高效性

新媒体具有强大地存储信息能力,以快速传输文字、视频图像和声音,不受传统媒体出版运输发行等形式的约束,具有传播时效性快、接受程度高的特点。通过这一特点及时帮助高校思政工作者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掌握思想动态、既可以发挥思想导向作用,又可以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快速解决问题,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接收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校思政课探索“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新媒体的崛起、网络的发展、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手段、开拓思政工作新思路、提高学生工作实效性迫在眉睫。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挑战

互联网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增强,主动自觉接受新鲜事物,善于沟通互动交流,自我表达意识强烈,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的思维习惯。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成长环境以及学习、工作和交往方式。网络思政工作在教育媒介上不同于传统思政工作的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随着新媒体数量与日俱增,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这些都已引起舆论生态、媒体格局的重大变化。这使得网络思政工作面临着许多以往不曾遇见的新问题。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运用和普及,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更是新媒体的率先使用者。新媒体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教育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获取方面,对于学生关心的信息,要深入分析,更加熟悉和了解。在教育管理方面,启发学生思维,形成独立自主的理性判断力。当下思政教育工作要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新的教育理念,广泛运用新的技术,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互联网+大思政”背景下,搭建高校思政工作新媒体平台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在“互联网+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思政工作中的独特优势,扎实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牢牢抓住校园思想舆论引领主动权。

(一)整合资源、科学定位,牢牢占领意识形态引领高地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新媒体的突出优势,大力推进网络新媒体与校园主流媒体的有机融合,科学定位、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校园宣传整体机制,牢牢占领意识形态引领高地。一是要整合资源,积极促进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等网络新媒体与校园网、校报、广播等校园主流媒体的高度融合,做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思想引领全覆盖。二是要找准定位,根据校园宣传运行规律,针对不同媒体平台的优势和特点,科学设定传播内容,实施时效性高,专业性强,互动性好的传播手段,整体提升宣传实效。三是要突出权威,针对校园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突出校园宣传的权威性,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快捷优势,抢先发声,实现时事热点的及时追踪与思想引领,提高校园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二)提升能力、创新思路,组建高素质高校宣传工作队伍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宣传更加强调媒介与平台的融合,宣传人员和新闻内容的融合,这都对高校宣传工作队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去伪

存真、保持权威,并弘扬主旋律的意识。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普及,舆论监督管理被严重弱化,负面新闻、虚假信息泛滥。因此,在媒体融合时代下,高校宣传工作队伍在选取加工海量的网络信息时,需要具备敏锐的政治敏感与新闻敏感,培养极强的信息辨别能力,冷静思考,深入核实。二是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扎实文字功底,强化社交媒体、自媒体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等新兴技术的运用。在信息高速交互的网络时代,高校宣传工作队伍在不断夯实文字功底的同时,还要紧跟社会发展,持续提高新兴媒体技术利用能力,为学生提供图片、视频、音频等全方位展示,有深度、重时效、互动好的新闻报道,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扩大媒体平台的影响。三是要有优秀的职业精神,坚守真理、爱岗敬业。在当下社会高速发展、各种思想快速传播的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队伍不仅要有坚守真理的高尚品质,以公正、公平的角度,采写真实的校园生活,更要在高压力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爱岗敬业,自觉增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三)注重服务提升,满足学生需要,着力增强校园新媒体的认同度和知名度

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学生获得各类资讯的渠道越来越便捷,如何提供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新闻素材,不断提高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着力增加校园新媒体的认同度和知名度,是目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一是要聚焦学生差异化需要,发掘校园热点话题。高校新媒体要转变工作思路,聚焦校园内外时事热点,根据学生需求,主动发掘校园热点话题,正面引领校园舆论走向,从被动报道新闻事件向主动引领学生焦点转变。二是要丰富报道形式,提升校园新媒体的认同度和知名度。高校新媒体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突出优势,从讲好校园故事,引起学生共鸣出发,灵活运用公众号、短视频、H5产品应用和移动直播等信息传播手段,为学生提供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全类型新闻资讯,不断提升校园新媒体的认同度和知名度。三是要增强服务意识,探索建立全员参与的新闻传播互动机制。高校新媒体要从增强服务意识出发,在运营维护好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号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资讯服务的同时,通过搭建学生互动平台,主动“拉近”校园媒体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探索建立全员参与的新闻传播互动机制。

猜你喜欢
思政校园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