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中的维西傈僳族社会转型

2020-11-19 11:05李贵明傈僳族
香格里拉 2020年3期
关键词:傈僳族攻坚民族

李贵明(傈僳族)

喜马拉雅山脉从西向东横亘印度洋版块与欧亚版块之间,在北纬29°,东经96°区域形成一个近似直角,山脉转而贯穿南北渐次消隐,成就横断山区连绵起伏的群山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奔腾于大地上的千江万河。19 世纪以来,这里是西方探险和旅行者向往的天堂,群山遮蔽、物种丰富的山地峡谷之间,有多达16 种民族世居在这里,傈僳族就是其中之一,她曾经是亚洲最贫困的族群。在美丽山河的遮蔽下,外界对横断山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状态知之甚少。由于饥荒和政治压迫,这些山地民族在历史上进行过各种方式的迁徙。因跨中国、缅甸和印度而去,傈僳族、怒族和独龙族一度曾被西方世界称为“亚洲的吉普赛人”。中国共产党领导滇西北人民推翻国民党政权,实施土地改革之后,傈僳、怒、独龙等仍然保持着部落形态的山地民族,在中国从原始部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被划为“直接过渡民族”,简称“直过民族”。这些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族群,是如何在21 世纪迈入小康社会的呢?他们的文化与社会又将面临怎样的未来?让我们翻开历史比照现实,去叩问答案。

不吃盐巴难活命,不唱古歌不明理

“不吃盐巴难活命,不唱古歌不明理”这句傈僳族谚语,是教导族民铭记生存不易,谨遵古礼常怀感恩之意。中国傈僳族人口的60%以上生活在横断山区,由于受地形和气候限制,历史上傈僳族人民口粮自给率低下,只能依靠狩猎、采集活动勉强裹腹。历史上长达百年的部落战争,使得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迁居横断山区的悬崖峭壁,“垦山而种”“狩猎而食”“不通汉语”“不知中国”,由于地瘠民弱,饥荒问题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其中发生在今维西县境内的恒乍绷起义和雀才保起义即是两件著名求生存斗争历史事件。1801 年,横断山区春夏大旱、秋冬暴雪,遭受严重饥荒,加之清朝云贵总督为解决在贵州镇压苗族起义所耗财力,从云南调拨银粮支撑贵州战事。导致维西各族人民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同时,被迫承担沉重的赋税。有一首汉族民谣流传于维西民间,被人收录流传后世:“大麦黄、未登场、撷麦穗、充饥肠。饥肠充几日,骡马下村乡,一颗一粒留未得,几年通欠今年偿,未入贫民口,先入富民仓。大麦黄,苦莫数,凶年有话可支吾,今年交,怒如虎;大麦黄,乐岁更比凶岁苦”①桑映斗[清]:铁砚唐诗稿,手抄本。。为求生存活路,维西境内贫困程度和受政治压迫最深的傈僳族人民在恒乍绷的领导下首先揭竿而起,随后有怒族、白族、汉族、纳西族贫民纷纷加入。爆发了清代著名的维西恒乍绷起义,起义持续22 个月,战斗140 余次,双方阵亡2000余人,清廷震动。后清廷被迫免去了滇西33个厅县三年赋税。

盐铁榷税深入滇西北后,除了饥荒问题,食盐成为滇西山地民族反抗的又一导火索。1797 年3 月,滇西13 个地区几乎同日爆发农民起义,围攻盐场、哄抢食盐,剿杀盐吏,惨不忍睹,史称“压盐致变”。食盐的矛盾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喇鸡鸣盐矿在滇西北名盛一时,民国时期兰坪境内的盐井主要由傈僳人开采和背运,千千万万的傈僳族劳工在盐场从事沉重的劳动,即便每天背运几十上百吨盐巴,劳工们也无法获得足够食用的盐。那时的傈僳人、怒族人在偶尔换得一小块盐时,用麻绳栓起来悬挂屋中,供全家人在吃饭时舔一舔,由此可见食盐的奇缺。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傈僳族民间形容一个人过世时,还有“到喇鸡鸣背盐去了”的说法,印证了傈僳人对喇鸡鸣盐场开采运输过程暗无天日、九死一生的惨烈记忆。为获得食盐,1917 年正月,傈僳人和鲁春、和沛三,以及白族人林爹联络傈僳族、白族农民近600 人于1 月30 日聚集暴动。反抗农民风卷残云,攻略城池,死而无惧,直至被国民党当局残酷镇压,本次农民反抗的余波一直影响到1937 年。至1943 年,著名学者张征东统计了孤悬澜沧江西岸的维西县化普乡第八保傈僳族人民承担的派款,包括军骡费、房捐、验兵费、保卫队用具费等多达37 种,每户每年需上缴各种税费2418 元国币。在国民党和土司势力的极端残酷统治下,1930 年以后至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傈僳族民间有一段著名情歌,大意是:“密支那稻田九处,私奔去吃不舂米。嘎木底弱水三千,同去共饮不必挑。”缅甸的密支那和葡萄县(嘎木底)成为傈僳族男女逃婚和各种原因出走的目的地。这一时期流亡英控缅甸的傈僳族越来越多,维西县1932 年有9107 户,42628 人,到1943 年仅剩下7694 户,35754 人,11 年内人口减少1413 户,6874 人。①张征东《云贵民族考》,(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 年4 月。

1949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滇西北各族人民展开解放斗争,5 月12 日,人民自卫团包围击溃了抢占喇鸡鸣盐井的土匪武装“共革盟”。在占领喇鸡鸣盐场后,人民自卫团掌握了横断山区傈僳族、怒族人吃盐十分困难的情况,而接手过来的国民党喇鸡鸣仓库里滞存有2.8 万担食盐。中共滇西工委指示将这批食盐以“怒江特区救济盐”的名义免费分发给横断山区的山地民族。最后决定来要食盐的人要多少给多少,只要背得动。可是免费发盐并不容易。当地人根本不相信“汉人”免费发盐的“鬼话”,中共干部张旭和王荣才在喇鸡盐井附近的营盘街上转悠几圈,遇见两个买盐的怒族人,张旭对他们说,不用买了,每人给你们一背。两个怒族人不可能相信这个汉人说的话,因为历朝历代的“汉人”都是用食盐谋取暴利,压榨山地人民的。“给一背盐”一定是汉人的鬼话。两个怒族人仔细打量这两个汉人,他们认出了曾经在碧江教书的王荣才。交头嘀咕一阵子后,将信将疑地用傈僳语说“王老师,我们要一小点就可以了。”王荣才搬出二三十斤的两大块食盐送给他们,用傈僳语开玩笑说:“一小点不给,老师给学生要给一大块。”两个怒族人说“老师给,我们就敢要。”王荣才又说“你们回去后,叫没盐巴吃的亲戚朋友来喇鸡鸣盐场找共产党,每人给一背,随时来随时给。”

两个怒族人乐呵呵地回去后,共产党在喇鸡鸣免费发盐的事在横断山区传开了,成群结队的傈僳人、怒族人接踵而来,消息甚至传到遥远的恩梅开江流域,为了得到食盐,那里的人们也翻越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不远百里前来背盐。直至发放了2000 担左右,来的人才逐渐少了。这件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在当时横断山区产生了重大影响,无意间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和舆论攻势。甚至国民党碧江参议会参议长田月辉也对想负隅顽抗的同僚田映书说“我们该收手了,共产党只要费上几百担盐巴,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啊!”②怒江州政协文史委,怒江文史资料汇编。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年8 月。1949 年12 月,横断山区全境相继获得解放。维西县各族人民看到了胜利曙光。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至1985 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进山迷路辨山向 长途跋涉看星星

尽管获得了解放,横断山区山地民族的传统耕作方式难以在短时期内改善。饥荒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直过民族傈僳族、独龙族和怒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米~2700 米的区域,在海拔超过2300 米时,人口随着海拔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坡度上,维西县67%的傈僳族人口集中分布在15°~25°地形起伏度400 米~600 米之间的斜坡区域。世居民族传统生计为山地农耕兼家庭畜牧业辅以采集经济,也即所谓的刀耕火种,加之撂荒制盛行,地瘠则去,迁徙不定。山地农作物主要为玉米、小麦和荞麦。由于产量不高,当地主要世居民族长期仅能维持基本生存,甚至无法维持,新中国成立后仍然有因贫困、饥荒和其它原因造成民族跨国迁徙的局部现象。

维西全县耕地坡度在0°~8°的仅有10%,15°~25°的约占55%,25°以上的约16%。1981 年开始,维西县委县政府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对全县农业生产进行了规划,分别划为中山粮、牧、经济作物区;高山粮、牧、药、林区;峡谷粮、油经济作物区和高山峡谷粮、牧、药区四个区组织农业生产。并且依靠玉米、小麦、水稻杂交品种的引进和化肥、地膜等农业科技的推广,加之落实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世居民族饥荒问题得到基本改善。但由于地形、气候和平缓耕地面积受限,推广农业机械化存在困难,难以形成产业化,仅能在温饱线上徘徊,依靠传统山地农耕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实现富裕不切实际。

改革开放的实行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中国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被西方世界称为“炫目的速度”。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东、西部发展差距日益扩大。21 世纪初,得益于开放进一步扩大,滇西北旅游产业兴起,先后有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由于综合教育水平和商品意识滞后,滇西北各县均有分布的直过民族傈僳族,面对旅游经济——这一新兴产业显得木讷无措,在轰轰烈烈的滇西北旅游市场中四顾茫然。虽然历届维西县委县政府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对外便捷交通方式、以傈僳文化为主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应用研究以及文化旅游市场设计,均未踏上滇西北旅游发展的节奏。即便是声名显赫的“香格里拉”旅游黄金品牌就在迪庆,属于迪庆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也并未真正分享到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她的发展节奏与相邻兄弟县慢了一拍。历史上地理和文化要冲,成为现实旅游经济活动的死角。随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成功,全县国土面积4476km2中53%成为限制开发区域。农业经济无优势、矿产资源无规模、木头经济被禁止,内外交通不便捷、山地民族融入市场不主动等问题,摆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案前。维西县域综合发展方式进入十字路口。

为缩短东西部发展差距,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但像维西县这样以直过民族为人口主体,处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的限制开发区域,进行矿产、林业乃至大规模的山地农业开发活动已不可能。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长期牢牢地扣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头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时体现,国家不仅先后出台良种补贴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还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补偿机制,向三江并流地区支付各种补偿资金,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通过天然林保护和人工造林活动,维西县的森林覆盖率从1993 年的36.8%提升到2015 年的76%,生态环境稳步恢复。但这并不意味三江并流地区的各族人民就能因此全面实现小康生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形成,中共中央严厉打击和惩治腐败,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逐步形成。与此同时高位推进反贫困事业,提出“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总要求,在全国范围向贫困宣战。2015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接见了独龙族群众代表,勉励“直过民族”群众凝心聚力打赢脱攻坚战。2016 年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云南专题调研“直过民族”扶贫工作,并提出“要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高度,下大力气推进‘直过民族’扶贫开发,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云南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特别是一些“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更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2016 年,云南启动实施了《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 年~2020 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把包括傈僳族在内的9 个“直过民族”和另外2 个人口较少民族列入先行攻坚计划,制定精准扶贫措施和脱贫达标标准,作为考核评价地方党委政府执政绩效的主要标准。

为摆脱千年贫困现象,中共中央要求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涉藏重点州县;以及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省的怒江州全面打赢摆脱贫困之战,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在行政上隶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属四省涉藏重点州县,民族结构又以直过民族傈僳族为多数,地域特点呈横断山地特征,经济呈农、牧、林传统方式。因而是一个集涉藏、直过民族、传统生产方式、限制开发为一体的叠加型深度贫困县。至2015 年末,维西县党委政府面临的形势是:贫困村70 个,深度贫困村44 个,建档立卡1.3 万户4.9 万人,占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贫困人口总数的58%,贫困发生率高达31.8%,高于全州6.8 个百分点和全省7.6个百分点。其中,直过民族傈僳族8.89 万人,有7.38 万人是建档立卡户,占全县建档立卡总人口的83%。面对这一串数据,如何带领近全县人口一半的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期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摆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面前一道绕不过去的,既光荣又困难重重的任务。

慢慢腾腾稳在后 急急忙忙会跌倒

生存环境相对封闭的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真正与外部世界发生密切往来迄今不到百年。在近代以前,滇西北地区主要受汉、藏两大民族文化的强势影响。汉文化自南向北逐渐探入传播。南部的白族、纳西族、以及部分彝族等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至清末,汉文化的影响已持续深入至维西、中甸一带的藏族、傈僳族聚居区。与此相反,藏文化的影响沿横断山区自北向南依次减弱。滇西北北部的纳西、普米、怒族等深受藏族及其宗教文化的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代以前,汉、藏两大文化均未能有效深入傈僳族聚居区,未能对滇西北地区的傈僳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长期以来,傈僳族与滇西北地区的汉、藏、纳西、普米、白、怒、独龙等各民族相互杂居,但仍保持了其相对独立的文化风貌和心理素质。历史上傈僳族坚守着从祖先那里传承而来的传统生计方式,性格温和、秉性善良的他们既逆来顺受,又乐于现状;对可能打破宁静生活的外来事物保持警觉与戒备。加之部落战争历史和狩猎传统积淀,以及长期保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形成了傈僳族天性崇尚自由、自尊强烈、恪守绝对公平、传统社会节奏散漫、社会组织化发育程度不高,“不事产业”“老于深山,不履城市”①清代文献对傈僳族的描述。的族群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出对经济活动的总体回避,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观望、忧虑和猜忌。过去有一段叫“四个基本”的顺口溜流传于世:“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后来有人用来形容维西傈僳族人民生活条件,真实贴切,令人忍俊不禁,又心潮澎湃。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民族交往、交流程度逐步加强,傈僳族的族群壁垒被进一步溶解,但长达千年的原始社会形态,对族群心理仍然具有深刻广泛的影响。此外,95%的傈僳族贫困人口散居在澜沧江峡谷的险要地带,生态和地质条件脆弱,加之处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域,工程建设被限制,在不发生大规模扰动地质、生态和自然环境的状态下,实施必须的道路、电力等扶贫工程建设,具有相当难度。云南启动实施《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的号角吹响后,维西傈僳族地区脱贫攻坚进入了历史性的进程。千年边陲古地,迎来沧桑巨变。

在发起脱贫攻坚总攻之前,维西县委县人民政府反复查摆问题,认为县委政府面临三艰三最的严峻形势,即“条件艰苦、发展艰难、任务艰巨”;存在“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基础条件最差”的现实状况。但三艰三最的不利形势并不是逃避现实的借口,要打好这场战役,在小康路上不拖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后腿,面临千头万绪的困难,但使命光荣。2016 年4 月,格桑纳杰上任维西县委书记,这位沉稳睿智的康巴汉子,在与县长余春桥和维西县党政班子共同反复分析研究县情之后,说:“这是考验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带领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摆脱贫困的卷子,是能不能带领跨境直过民族走向富裕的卷子,是向东南亚傈僳族地区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优越的卷子,我们不仅要在2020 年如期脱贫,还要争取高质量脱贫。”高质量脱贫的声音不胫而走,县内一片哗然。维西县没有一寸高速公路,没有一处热门景点,矿产资源不行、木头经济不准、农业仅能维持,有什么底气出此豪言壮语?在2020 年与全国同步摆脱绝对贫困已经困难重重,实现高质量脱贫这种口号显得好高骛远。

对县委书记的这个表态,傈僳族民间一句谚语又在流传:慢慢腾腾稳在后,急急忙忙会跌倒。似是嘲讽,又似鼓励。当然,由于各项工作困难重重,在此后的各次扶贫工作推进会上,维西县委县政府基本统揽了被会议点名批评的冠军。

群雁无首不成行 羊群出圈看头羊

这是一场真正的硬仗。要打赢云南涉藏重点州脱贫攻坚战,则是要重点打赢迪庆州直过民族傈僳族脱贫的这场战役,既然目标已经达成,就只能勇往而进。维西县也不是在孤立战斗,不仅中央高度重视三区三州的脱贫攻坚工程,云南省还打破以往省州部署、县乡落实的扶贫模式,直接由省州牵头推动落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维西县脱贫攻坚工作,长期安排一名副书记挂钩联系指导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并且安排省财政厅、上海市宝山区、中国南方电网、三峡集团等实施直接对口帮扶维西县,形成了攻坚合力后,具体作战由维西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

要打赢一场战斗,必须提高士气,整顿组织,确立敢打必胜的信念。按照中央、省、州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要求,县委政府针对社会质疑和一部分干部职工存在怯战心理的现象,首先对县内各级党组织进行了整顿。分别梳理出脱贫攻坚中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的“不说不干、只说不干、干不彻底、不干乱说”四不干问题,以“四不干型”不良作风专项整治为抓手,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落实。各级党组织在关键时刻能不能啃硬骨头,能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能不能扩大群众号召力和凝聚力,是打好一场战役的关键因素,在整治“四不干型”干部的同时,县委将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贯穿于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加强巡查督查,累计整顿提升基层党组织199 个。采用正向激励与反向鞭策手段,在全县各党组织推行“骏马奖”、“蜗牛奖”流动红黑旗评比。这次整顿,基层党组织和机关党员干部慵、懒、散、软的现象得到明显遏止,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发挥,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压倒性态势确保了脱贫攻坚深入推进。

党的组织和号召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是推进各项具体工程的前提和保障。县委县政府对维西县的脱贫攻坚保持了清晰的定位和实施步骤,并一以贯之。打赢维西县脱贫攻坚战,首先要解决横断山区澜沧江流域海拔2000 米~2700 米沿线村落的脱贫问题。这一线正是直过民族傈僳族居住的主要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地质条件,是各项扶贫工程建设的难点。因而,县委县政府提出打赢高半山区脱贫攻坚和贫困群众观念转变“两场战役”是两项首要任务。由于历史发展不平衡,自治县主体民族傈僳族生活区域交通条件滞后,信息获取能力不足,且是跨中、缅、泰语言相通的跨国民族,为避免因政策宣传不到位,在推进傈僳族地区脱贫攻坚硬件建设中出现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动荡,县委县政府成立傈、汉双语宣讲团,组织精干力量,宣讲民族团结进步与脱贫攻坚有关党政方针。及时消除部分地区傈僳族对扶贫开发工程的疑虑。

比预期良好的结果是,通过新中国成立70 多年的积淀,直过民族傈僳族对脱贫攻坚工作绝大部分持热烈欢迎态度,表达出对区内改善交通、电力、信息网络的迫切愿望,这应当可以认为中央对当前局势正确判断的现实表现,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道路、电力等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在不出现大规模扰动自然保护区的原则下,全县实施的通村公路硬化率由2015 年的72%提高至2019 年的100%,通组公路硬化率由2015 年的21.4%提高至2019 年的91.6%。实现10 个乡镇79 个村安全饮水和水质提升全覆盖。行政村动力电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8%。困扰维西县直过民族“交通基本靠走”的千年历史困局得以在短短四年内全面突破。

21 世纪以来国家陆续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使维西傈僳族地区逐步实现户有所居,2016 年以后,维西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万户,实现危房“清零”。同时分两年度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1901 户6797 人。由于电力通达,信息顺畅,取暖靠抖和通讯靠吼的年代一去不返。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争取和引导人民群众改变传统生活习惯,转变发展理念和方式,非朝夕之功。由于傈僳族和县域其它兄弟直过民族为保障家庭财产安全,历史上形成人畜共居、粮藏火塘边、一年四季火塘不熄的生活方式,热时苍蝇横飞、冷时烟火缭绕。村落脏乱、家庭内务不整等问题随处可见,尽管安全住房建设和改造已经全面完成,不少人因生活习惯了火塘,仍然居住在传统木楞房中。《宪法》规定“我国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引导改变少数民族传统生活习惯,不像工程建设那么简单,硬来不仅可能触犯法律,还可能会丧失民心,搞不好扶贫工程基础建设成果会因陷入舆论漩涡功亏一篑。

为正向引导全县各民族群众改变传统生活习惯,改变家庭、村庄、乡镇和县城卫生脏乱情况,县委县政府根据实际提出“四美创建”活动,即“最美乡镇”“最美村庄”“最美家庭”“最美人物”评选活动。“最美乡镇”和“最美村庄”评比活动将人文、生态、宜居、和谐三个方面将县域公共活动空间的人文内涵和环境卫生提升到历史最好水平,“最美家庭”的评比活动则对改变直过民族的传统生活习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9 年年初,最美家庭评比活动方案一出台,驻村工作队和各个村委会工作联系群炸开了锅。有些傈僳族群众说:“共产党管得太宽了,不仅堆柴、堆粪要管,还要管被子怎么叠。”有些说:“我们起早贪黑下地干活,还要喂牛喂猪,哪有时间天天管理垃圾、扫地叠被子。”有些直接说:“我们是农民,不是部队!”驻村工作队和村三委工作人员因此吃了不少白眼、风凉话。但通过采取工作队员、挂钩联系人与村民同吃同劳动等增进感情的方式,动手帮忙,加之树立了一部分最美家庭先进典型,村民内部互相参观、检查、评比和总结,家庭内务、村容村貌得到良好的提升。这个看似简单的评比活动,实际上是在向积淀千年的传统生活习惯宣战。

在最美人物评选中,一批致富能手、家贫志坚的村中能人被选树起来,成为各个村落的领头雁,形成了关注发展、关注生态、关注环境的良好氛围,引导转变直过民族传统观念的设想正在实现。正应了那句傈僳族谚语: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一人难挑千斤担 众人能移万座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历史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傈僳族人民难以翻身做主;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奠基,傈僳族人民难以摆脱饥荒;如果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维西县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在短时期内完成不愁吃、不吃穿和医疗、教育、住房的全面保障。今天我们再来重温这些数据:2016 年以来,全县共计投入上级财政扶贫和帮扶资金48 亿元,折合全县16万各族人民每人平均获得了3 万元的帮助;2016 年以来,累计接受上海市宝山区帮扶资金2.4 亿元,三峡集团帮扶资金1.2 亿元,中国南方电网帮扶资金8 千万元,总计4.4亿元帮扶。全县16 万各族人民平均每人获得了2750 元的直接帮助。就是因为这些有力的支援,使得维西县结束了“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的历史。折算到直过民族、人口主体民族傈僳族身上,每个傈僳人获得了国家财政5.3 万元的直接支持,获得了对口外援帮扶单位4889 元的支持。每一个傈僳族人民都应当铭记这个数字,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是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实现的,是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实现的。

这是一场集团作战,为确保胜利,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整合省、州、县挂钩单位帮扶力量,先后有各级帮扶单位149 家、帮扶干部7897 名,按照军队规模有1 个旅的兵力投入战斗。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驻村扶贫工作队82 支,累计下派驻村工作队员1465 人,共计选派村(社区)第一书记328 名,实现干部帮户、驻村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选派全覆盖。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拔干部141 人,从县直机关选派35 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总支书记,为59 名村(社区)党总支书记解决副科级待遇,选拔16 名长期在扶贫一线工作的优秀“三类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保证攻坚力量稳定和在脱贫攻坚一线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

产业是否能推动,是确保可持续发展,评价脱贫质量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根据横断山区地形起伏、温差海拔等差异,鼓励和引导特色种植发展。在交通条件改善之后,全县的中药材、核桃、山药等,将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海拔2000 米~2800 米地区,种植云木香、当归、秦艽等中药材9.4 万亩,薄皮核桃42.6 万亩,正在成为山地民族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在海拔2400 米左右,鼓励引导种植和与玉米套种维西特色糯山药3812 亩、食用菌1013 亩;在海拔1800 米~2200 米平坦地引进种植冰葡萄5123 亩,正在成为集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冰葡萄酒产业链。驻村帮扶单位还积极开发维西本地生物资源,维西濒危土鸡品种“那米鸡”得以被及时抢救培育和开发,通过互联网供往南京、上海等地,正在形成稳定的外部市场。依靠这些特色产业优势,全县形成专业合作社165 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37个,覆盖79 个村民委员会,带动建档立卡1.1万户4.1 万人。

县委县政府根据维西人口多耕地少的情况,鼓励和引导直过民族青壮年外出务工,积极构建“四级”劳务输出服务机构,扩大劳务输出的辐射面。在脱贫攻坚期间,共计完成劳动力能力素质提升培训4.9 万人次,实现建档立卡劳动力100%推荐就业岗位,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 万人次,除无劳动力的家庭以外,每个建档立卡户均有1人以上就业,贫困户劳动力人均劳务收入达9000 元以上。鼓励外出务工的措施,不仅给脱贫攻坚成果上了一道安全阀,而且加强了直过民族与外界交往、交流和交融。傈僳族历史上“老于深山,不履城市”的封闭状态已经全面打破。

由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脱贫攻坚成果的不断显现,过去因贫困和躲避计划生育政策迁徙缅甸的部分傈僳族人民又长途迁徙“回家”,仅白济汛碧罗村就有二十余户傈僳人从缅甸密支那迁回,历史上的民歌:“密支那稻田九处,私奔去吃不舂米。嘎木底弱水三千,同去共饮不必挑”变成一首新时代傈僳族民歌流传在中缅傈僳族社区:“雪域维西金光照,公路盘旋绕山顶。不夜星辰落人间,汽车摩托穿梭忙。”

2018 年10 月,维西县召开“傈僳迁徙与一带一路”研讨会,邀请缅甸、泰国学者参观了维西县的新农村,缅甸傈僳族学者巴瓦胡义在参观后说:“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对傈僳族的知识分子、学者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对傈僳族的发展进步也给予了巨大的帮助。在我国缅甸,尽管联邦政府也做了很多帮助傈僳族人民改善生活、走出贫困的工作,但是由于缅甸联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水平,国家的综合实力还不足够强大,因此在帮助缅甸傈僳族建设的具体行动中,联邦政府在有些方面显得稍微有点力不从心。我们希望随着缅甸国家的改革、发展和进步,缅甸的傈僳族人民也能参与国家建设、分享国家建设的成果,逐步发展起来。”泰国商人克里斯萨达说:“我周游考察了世界上很多国家,英、美等国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看来已经难以实现继续高速发展,呈现出发展停滞的趋势。今天的世界都在期待中国,而现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龙头就在中国的西部、就在诸如维西和香格里拉这样尚未遭到破坏、尚未极度开发的地区。在中国龙为世界谋幸福、谋发展的过程中,有维西、香格里拉地区各族人民和亚洲各族人民共同发力、互相合作的空间和可能。在贵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下,维西和香格里拉就是可以连接整个亚细亚的地区。”

雄鹰展翅飞七山 汉子眼看十八处

至2019 年末,维西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达到9331 元。2020 年7 月,通过省、国家组织的核查和评估,宣布维西县摆脱绝对贫困。维西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干部职工数载忍辱负重、枕戈待旦,终于得到各级验收考评组的高度好评和人民群众的肯定。实现了格桑纳杰当初立下的承诺——高质量脱贫。2019 年4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再次给整族脱贫的独龙江乡群众回信:“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这也是对全国人民的承诺和广大干部职工的要求。

维西县到底走什么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是历届自治县县委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对周边香格里拉、丽江等地游人如织,而维西县境内冷清寥落的客观现实。州委州政府也伤了不少脑筋。2015 年以来,国家提出全域旅游概念,2016 年6 月,在忙于推进扶贫工程建设的同时,维西县委书记格桑纳杰在香格里拉落户迪庆的推动人之一,时任迪庆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学者陈俊明等领导的支持下,在维西县城召开了维西县全域旅游发展论坛。邀请了各界学者十多人和相邻德钦县旅游、交通等单位负责人。笔者也有幸被邀请其中。在如火如荼大干扶贫工程建设的时候谈维西旅游,在当时感觉是一个冷门。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在座的学者虽然发言精彩,但也有坐而论道的嫌疑。在认真听取学者们逐一发言之后,格桑纳杰说:“精准扶贫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认为扶贫工程建设要与乡村振兴同时谋划,同时布局。与香格里拉旅游和德钦梅里雪山旅游相比,维西有自己独到的地理气候优势,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我们要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我看可以分为两个片区,一是澜沧江流域和县城要以傈僳文化为主进行布局设计,二是腊普河流域要以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目前具有的影响力为突破口,引导发展多民族文化体验和乡村休闲旅游,扶贫工程的民居建筑外观改造要服从将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说了就要干,几乎与脱贫攻坚行动一道,2016 年以来,维西县旅游处于从探讨到行动的重要阶段。维西县委、县政府按照州委、州政府打造“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旅游品牌,“做特维西、做畅环线”决策部署,对维西处于香格里拉旅游热区中的冷线这一现状,结合实际,重点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县委县政府将位于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文化底蕴深厚的塔城镇作为乡村旅游的试点进行探索。2018 年5 月10 日在塔城乡村旅游调研座谈会上,提出将塔城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点、旅游扶贫示范点、保护开发示范点和乡村旅游创新示范点,最终建设成为迪庆乡村旅游先行示范区的要求。维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记住乡愁、留住乡村味道、回归农村为主题,在保护好传统民居、名树古树和田园风光,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坚持不懈以产业、新业态及文化故事来丰富乡村旅游,杜绝有形无神、有旅无市、有人无消费的空洞旅游,并努力把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玛里玛萨等多民族文化促成旅游的文化灵魂。

为避免塔城镇的乡村旅游建设出现一哄而上和扩张式开发,确保乡村旅游开发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县委县政府坚持在前期论证和规划上下功夫,坚持不急不忙,科学合理编制规划并严格执行。打造新的旅游消费亮点,通过丰富亲子游、农耕文化、生产劳作等旅游体验,努力实现把游客引进来、产品带出去、消费在当地,最终达到旅游带动产业发展新局面。在位于田园风光中的松赞塔城精品酒店的带动下,塔城镇藏族、纳西族聚居的哈达村、因都湾等地民俗客栈如雨后春笋迅速兴起。成为广州、上海沿海城市家庭度假的出行目的地。此外,还将朵那阁傈僳山寨作为体验傈僳族文化和休闲旅游点进行统一布局。2020 年暑假伊始,在滇西北旅游市场总体冷淡的情况下,塔城镇哈达、因都湾等地的乡村旅游却表现不俗,呈现一舍难求的状态。省委副书记王予波在维西调研期间,对塔城镇的乡村旅游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

要发挥维西的历史区位优势,加强发展后劲,必须加快外联通道的建设,2015 年维西县至怒江州福贡县三级公路开工建设,该条道路维西段已进入路面施工阶段,与滇西旅游大环线怒江段主动链接。尽管道路还未完全建成,由于横穿自然风光优美的碧罗雪山腹地,自驾旅行的车辆已络绎不绝。2017年,维西县到兰坪县通甸镇的二级公路开工,这条通道建成后,维西县城到最近的机场行车时间将从原来到香格里拉机场的3.5 小时,缩短到到通甸华丰机场的1.5 小时。到达丽江的时间将从原来的5 小时缩短到3 小时,到达大理的时间将从原来的6 小时缩短到4小时。2019 年省两会期间,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在参加迪庆代表团审议时听取迪庆州相关情况汇报后指出,通过到维西县实地调研的情况看,当地具备建设高速公路条件,建成后对促进当地发展意义重大,对迪庆全域旅游发展也会发挥重大作用。省政府将全力支持。时任维西县县长余春桥表示,实施“县县通高速”战略将极大改善维西对外连接通道,加强维西与省会及滇中经济圈的联系,使维西特色产品更好更快外运,对维西招商引资、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康养中心等发挥促进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19 年6 月,黄龙新上任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长,上任伊始就与县委书记格桑纳杰向省、州主动汇报和组织加强外联通道建设事宜。2020 年10 月,维西县到怒江州兰坪县和福贡县的公路将全部建成,维西县的历史区位优势将逐步恢复,主动融入滇西旅游大环线和全域旅游的格局正在形成。

雄鹰展翅飞七山,汉子眼看十八处。迪庆州人大常委会一直关注维西县直过民族地区的发展事业,2020 年4 月,根据地理区位情况,提出建设从四川西昌到迪庆州维西县,经怒江州出境进入缅甸联邦葡萄县直至印度的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建设的建议。如果这条通道最终能够形成,将成为区内直过民族综合发展再跨越的纽带,并对南方丝绸之路建设和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提供又一新的方向。脱贫攻坚不是终点,维西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实现全县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建设“五个维西”的具体目标,即建成:“生态维西、文化维西、健康维西、幸福维西、和谐维西”。筑牢金沙江、澜沧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进以傈僳族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以新理念和高标准推进民俗文化、康养疗养、生态观光、田园休闲等乡村旅游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升脱贫成色,抓紧脱贫攻坚挂牌督战、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工作,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补齐短板;以创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县为契机,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天的维西,山水换新颜,人民奔小康,维西——中国西南遥远的土地,带着她的沧桑与梦想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猜你喜欢
傈僳族攻坚民族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MINORITY REPORT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傈僳人的阔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