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平 牛全峰 陈建国/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明确“在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要适应国家的要求,必须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同时,人工智能新时代新兴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要求更高,单一岗位技术技能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高职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培养。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递进培养路径、模式及策略进行研究,形成可操作、可推广和可借鉴的策略体系,对解决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实效性问题,切实践行“三全”育人,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首次明确了隶属于“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的大类和子能力。“关键能力”有四种,第一种是“认知能力”,具备此种能力的人要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第二种是“合作能力”,即自我管理,与他人合作,过集体生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能力;第三种是“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第四种是“职业能力”,指适应社会需求,能够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能够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站在“人”的发展而不是“学生”的发展角度,系统研究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在对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以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社会六个层面为路径,对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路径和策略进行系统研究,以目标、策略方案、评价标准为主线,构建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递进培养的“4641”体系模式,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对于学校,首先是在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认识上要提高。根据我国教育部在2000年所制定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能够得出: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院校教育不一样的是,高职院校要培养的人才是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为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社会实习等各层面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提供激励政策、创造条件,构建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闭环体系,在具体的操作和实施层面上,涉及不同的部门和岗位,既有职能分工,又有部门配合;既有过程单元,又有整体联动,从而形成一个“决策、控制、反馈、再决策、再控制、再反馈”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和一个整体联动工作闭环系统。
1、专业定位融关键能力培育之魂
以高职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及接班人为出发点,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地方重点产业集群及高新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进行专业定位;根据中国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和地方产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的个性需要,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要求融入到培养目标中,赋予人才培养过程育学生关键能力之魂,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课程体系融关键能力培养之内容
每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增设职场礼仪与沟通、创新创业、马思克思主义哲学、职业素养等关键能力课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构建“331”(“三足鼎立”强基础,“三维兼顾”促发展,“一条主线”强能力)的课程体系。即素质基础、机械基础、控制基础三模块鼎立,强基础平台;课程设置兼顾书证维度(毕业证、职业证)、就业维度、发展维度三维度;以关键能力递进培养为主线,循序渐近地实现培养目标。把好课程体系这个人才培养内容关,解决用什么来培养人的问题。
首先是课程标准融关键能力培养。课程目标三维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课程内容以承载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要求的项目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基于项目任务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训练能力、提升素质;教学模式项目化、案例化、模块化和混合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能力;课程考核融入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考核;课程资源围绕关键能力要求而开发。课程全方位渗透关键能力要素,关键能力培养在课程层面得到落细落实。
教师自身具备过硬的人格素质和关键能力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的关键能力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要认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关键能力培养对学生走上社会受益匪浅,使学生愿意并主动配合关键能力的培养工作。在合作能力方面,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注重每个学生所发挥的作用;在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技能竞赛平台,站在新技术前沿,开发社团与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企业热情,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提升能力。
1、探索递进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62438”模式
探索构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六维目标、两基计划、四级实施、三全考核、“‘8’字螺旋”的递进模式,即“62438”递进模式。“六维目标”:围绕“思想道德、学习技能、日常行为、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体心理”6个维度全面发展。“两基计划”:基于学工处、团委发布的年度工作要点,二级学院、班主任据此制订年度学生工作计划;基于二级学院、班主任的工作计划,学生按相关流程制订个人关键能力培养计划。“四级实施”:个人、班级、院级、校级”四级实施机制一线贯穿。
2、基于学生管理层面培养关键能力的策略
以主抓学生教育质量为切入点,按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标准”,多措并举狠抓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通过“TSBPIM”路径与策略实现学生关键能力的递进培养。主要措施:增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T—thought)、提高学生学习技能水平(S—skill)、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B—behaviour)、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P—ractice)、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I—nnovation)、增强学生文体心理素质(M—ind)。
探究并实践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62438”递进模式和“TSBPIM”路径策略,切实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改革工作落地落实,从学生整体运行状态和各种参赛结果、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及就业等情况,证实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能力离不开社会实践层面的强化培养。学校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充分掌握与关键能力所匹配的专业知识、核心技能和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上,一是注重梯级过程,通过现场教学、社会认知、跟岗实践、顶岗实习、就业创业、职业发展等逐步提升的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二是基于社会层面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差异化,搭建多元、多层次实践平台,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做出最适合的选择,真正达成因材施教,因生培养,个个都有在优势能力方面发挥到最佳状态的出彩机会,激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关键能力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高职院校本身的学历竞争性不强、教学体系欠完善、教学模式的适切性不高、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专业人才模式不优等。学校确立了包括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内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目标,以教学诊改为契机,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和校外实习等多种途径,将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近年来,学生的各类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获证、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社会满意度、就业质量、优化毕业生率等各项指标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增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这些成效,正是国家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从“人”的发展角度,对照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递进规律,基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社会六层面,研究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模式和策略,对高职院校落实“三全”育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