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资助视角下高校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研究

2020-11-19 07:08:24陶佳佳田宇苏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信息系统

■陶佳佳 田宇苏/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一、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把好事办好,将党和有关部门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18〕16号),文件的出台及落实对促进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联动建设,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力保障。为配合做好全国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各高校应加大资助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力度,科学合理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二、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提升资助工作绩效

通过合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数据共享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人工排查的低效能,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排查、助学金发放上发挥最大功效,提高工作效率。

(二)信息化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度

通过信息化,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因素、孤残特困等特殊群体因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突发状况因素及学生消费因素,精确锁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实现精准资助,彰显教育公平。

(三)信息化促进资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随着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资助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对资助工作的绩效评估。如何调动校内二级院(系)的资助工作积极性,合理评估资助工作绩效,是高校内部自主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时掌握各二级院(系)的资助政策落实情况,实时呈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育人工作效果,对资助工作评估或绩效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通过信息化将各项资助政策按程序要求设定操作步骤,层层履行审查职责,促进资助工作规范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方便存储及提取各项资助数据,对开展资助工作分析研究提供很多便利,有力地提高资助工作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水平。

三、目前高校学生资助精准化、信息化存在的不足

(一)资助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

一些学校还未建立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系统,主要依赖于上级主管部门开发的资助系统,这些系统只能满足于基本的涉及学生奖助学金信息审核和报送工作,无法实现校内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其他资助项目的申请管理,也无法实现工作监督、档案管理、资助资金使用管理等功能。另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填报存在缺项,如学生建档立卡、家庭遭受自然灾害、家庭遭受突发意外事件、家庭欠债等情况具体描述,不能详细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二)资助对象的认定精准度低

学生资助供给粗放低效,一些高校仍然主要依赖于纸质手动形式进行申请与审核。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主要依据申请人提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等。《调查表》中的一些填写项,如“年收入”主要是学生估计的数字,相关审核不够严谨,容易造成采集来的数据不实、信息不准确或者真假难辨等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代表组成班级评议工作小组,依据申请材料及日常了解情况进行综合评议,认定方法简单,标准不够统一,主观因素较多,认定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导致认定结果的精确度不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识别资助对象、实施资助的第一步,如果资助对象不能精准确定,无法做到精确帮扶。

(三)资助工作与相关信息系统关联、匹配度不高

(1)与校内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关联不够,数据无法共享。一些学校校内财务系统、校园卡务系统及教务系统等孤立运行,与资助工作没有建立共享机制,很难为资助工作提供信息来源,不能在学生学籍变动、学费减免结算及资金使用进度等方面实现实时提醒。

(2)与上级主管部门的信息系统无法匹配。每年各高校需向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各省市学生资助主管部门报送很多学生资助及资金使用情况信息。信息系统不匹配,每次都需要到相关部门核实数据,进行筛选,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数据准确度也无法保证。

四、资助信息化系统建设路径建议

(一)资助信息化系统建立要与资助工作程序相匹配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关系到国家资助政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各级各类资助资金是否合理使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应有资助,顺利完成学业。因涉及大额资金的使用,是一项政策性强、程序规范、审批严格的工作。在建立资助信息化系统时,要严格把握各项资助政策及工作程序,设置好各类人员的资助工作权限,保证操作方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隐私权不受侵犯,让资助工作既能够按程序、流程有效开展,又能够科学合理人性化实施。

(二)量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价标准,完善信息系统内容

首先学校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困难程度的量化评价体系,明确包括学生原生态家庭紧急情况、在校生活消费情况以及学习工作情况等立体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价指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项指标的获取途径、量化权重与比例;要与当前资助工作模式高度契合,易于操作,体现便利性;同时数据要体现资助全过程育人的要求,要能够获取学生的学习成绩、入党入团、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情况、就业情况等信息。

(三)要建立有效的系统链接,充分整合已有信息系统

根据学生资助工作涉及的领域,可以将资助信息来源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一是生源地的教育、财政、民政、扶贫、残联以及相关贷款银行的学生信息;二是向上级主管部门的信息报送与资格审核;三是校内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连接,包括学校财务学生学宿费缴纳、卡务中心学生在校消费情况,教务处学生学籍管理情况等。为建立发展型资助教育体系,链接单位还可扩展到党委组织部门学生入党情况、团委学生干部及优秀学生评比情况、教务部门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情况、就业部门学生就业情况等。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要建立联动机制,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工作协,进一步整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资源,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同信息系统与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有关信息系统对接”的要求,生源地相关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将来可以与“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接,予以获取。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的信息审核提交功能,可以与上级的资助系统对接实现。校内相关部门的信息对接,可以一方面与学校现有的财务系统、卡务中心系统、学工系统、教务系统、就业系统对接获取,另一方面可以在系统中给予二级学院班主任、辅导员、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相应权限进行数据采集与资格审核。

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比对锁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资助,落实好国家的资助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多方参与,全方位、立体化的量化指标督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科学合理使用资助资金,指导学生在校学习,建立全过程、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有效地提高资助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信息系统
困难中遇见团队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哈尔滨轴承(2022年1期)2022-05-23 13:13:18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54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40
选择困难症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