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剑/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学生不仅是科学、文化的吸收者、传播者,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阵地,党的建设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目标和教育成果的实现,将党建工作与高校文化建设结合,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高校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欣欣向荣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培养综合性优秀人才的根本政治保障[1]。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始终代表中国的先进力量。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体现,务必秉持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方向。党建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起主导引领作用,党的理论方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指导思想,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坚持正确方向。二者的互动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热爱人民、勇于奉献的的优秀品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对规范大学生道德素质有重要意义。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在充分用好学校红色书库、“鲁西革命史馆”等校内红色基地的基础上,深入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聊城市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开展“寻访红色足迹”主题红色教育实践活动。把红色研学纳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当中,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同学们走向革命纪念地、深入实景一线,体悟当下青年一代肩负的使命与担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教育兴国,人才强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职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大学生是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受众,将党建工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优化大学生整体知识结构,还能规范其思想认识,对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能力均有帮助。在高校党建工作的不断深入下,高校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师生树立表率模范,形成榜样,以真实的例子带动、影响身边同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知行社”等16 个红色社团,广泛开展“学党史·跟党走”红色研学、聊职读书节等活动,组织师生赴井冈山、延安、遵义等地重走长征路,体验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其中,“黄河大合唱”艺术团经过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有成员300余人。艺术团排练并演唱红色组歌,每年进入社区、机关单位演出,已经成为聊城市红色教育的一张名片。学校拍摄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节目,激发师生爱国热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献礼。视频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也激励师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发有为、敢于作为。
学风、校风是评价学校教书育人效果的标尺,党建工作是净化学校学风、校风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蕴含了党的建设的先进理念,二者相互包含、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创造优良的学风、校风要以抓党建为基石,将党建工作贯彻学风、校风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师生规范自身行为,形成教师从严治学、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以党风带动学风、提升校风。聊城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在这里有非常深厚的土壤。在这片革命前辈用热血滋养的土地上,各类先进人物层出不穷,灿若繁星,涌现出赵健民、徐运北、马本斋、张自忠、范筑先,以及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全国模范检察官——白云等一大批优秀典型。作为聊城唯一一所市属高校,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关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系列讲话为基本遵循,积极探索新时代革命精神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了“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工作,将学校打造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在研究聊城市红色历史、开发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全校师生对自我的要求不断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校风,进一步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职院校立足培养需求和区域特色,不断创新校园发展理念以形成合力育人的氛围。但关于党建工作与文化互动建设相关研究还不成熟,缺乏科学有效、易于执行的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互动理论指导依据。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很多高校出现一校多区、设置二级学院的情况,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化建设制度、党建管理制度,高校文化建设无法可依,各行其是,容易造成内部管理混乱,影响党建工作有序落地[3]。
现代高职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追求个性鲜明和人格独立,再加上愈发激烈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高职学生展现出多元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若不及时更新文化建设管理方法,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人文关怀,依靠地位优势、纪律约束等强制性手段灌输党建内容,势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目前高职院校结合党建的校园活动形式相对固定,主要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普及宣传政策法规、国际形势的讲座;社团自发活动;社会实践、服务等。这些活动多有团委和学生管理部门配合开展,党建工作人员参与较少。由于活动形式常规、单一、重复,与学生爱好匹配度不高,参加校园活动的新生较多,新生学生群体中缺少党员,无法真正展现党员带头作用,党建与校园文化互动流于表面。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缩短了信息的传播时间,通过微信、网站等网络和自媒体平台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青年学生每天都接触网络,这为高校党建工作和文化建设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虚假宣传,再加上青年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价值判断能力,容易接受新奇、未知事物,一旦沉迷其中,思想意识将会受影响,高校党建和文化建设工作难度也大大增加。
为了高职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齐头并进,需要学校建设合理、系统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教育管理。学校应结合实际办学情况,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创建构建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一体化机制,促进两者之间和谐互动。以制度为支持点,提升重视程度,使学校发展规划中包含校园文化建设,将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中心任务,把党建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一是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按照党章规定进行党员发展工作,把党员发展放在党建工作首位,认真落实“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避免思想、觉悟落后的人加入党员队伍,保障党员队伍先进性[4]。注重积极分子培养工作,不断提升积极分子对党的认识,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争当榜样。二是强化师风、师德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极大影响,教师应提升个人道德涵养,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拥护党的领导,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党建工作的有效平台,社团活动、卫生纪律、宿舍文化均能成为党建工作的载体。高校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应立足自身校园特色和学生接收程度,灵活变化活动形式,贴合学生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开展革命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到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呼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纪念馆当志愿者、宣讲员等;借助七一建党节,举办美化宿舍、装扮教室活动,在校园中插上党旗,播放党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互动机制多元化。
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是高校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第二课堂”,高校应围绕党建教育建设针对性平台,使党的理论知识“进网络”,拓宽党建在文化建设中的辐射面,丰富学习资源。在平台运营中应注意规范网络管理,加大网络平台监管力度,配置专职专人负责平台运营,把握好信息输出,筛选有价值、正能量的党建信息,及时与学生交流互动。
综上所述,高校党建工作不可忽视,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加强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互动建设机制研究,出台系列规章制度为二者长效机制建设保驾护航,真正实现教育“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