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慧/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2019年随着电视剧《小欢喜》的热播,中国式的教育理念再次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小欢喜》向观众展现了三个家庭在孩子备战高考的这一年,不同而又相同的紧张生活。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严厉认真对工作矜矜业业的“李铁棍”老师;宋倩式的“我的人生都是为你”一厢情愿的老母亲;童文洁式的焦虑担心容易炸毛型妈妈等均在极大程度上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式的教育现状,不禁让人开始探讨中西方教育理念之差异及背后的形成原因。
中国学生普遍学得多,悟得少。基础扎实,思想依附,为师是从,缺乏创新精神。中国教育中极度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灌输。并且在中国的课堂上大多数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的要求普遍为上课要认真记笔记,把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务必牢记于心以便能够快速应对考试。所以在中国的课堂上,正如《小欢喜》中所展现的那样,即使像林磊儿这样的“状元”学生,也会选择背诵作文范文,唯书是从。导致最后高三模拟考试时紧张焦虑。
而西方的学生则敢想,敢干,富于竞争。西方的课堂上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意味着权威,甚至学生可以当面质疑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师生双方的思考,所以较中国学生,西方的学生普遍为学得少,悟得多。
其次,中国教育重视共性,忽视个性培养。这跟中国自古以来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大一统思想不无关系。即使在当代社会下,中国价值观也极力倡导集体利益应高于个人利益,在特定情况下,个人利益要为集体利益做出牺牲。所以在《小欢喜》的高三课堂上,学生的座位被规规矩矩地横向纵向排列整齐,每一位同学的书桌上除了高高摞起的一排排书墙,几乎毫无其他能够代表他们喜好的东西存在。在课堂上学生坐得端端正正被认为是一种对教师的尊重。教师也认为良好的课堂秩序,保持安静是顺利授课的保证。较之中国的“共性”教育,西方教育更注重个性的培养。西方的课堂上则认为学生坐得横七竖八是为了便于更好地与教师进行沟通。西方的课堂上坐位的分布更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环形排列,方便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西方提倡因材施教,会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将学生分配至不同的班级,从而决定其教师的授课内容和程度。而中国则只有在初三或高三这个特殊的时间段,才会将学生分配至程度不同的班级,评判标准则多数以模拟考试成绩为准,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更要一提地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家长在大多数的教育阶段,尤其是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开端,即初中或高中的头两年,是不太提倡因材施教式的层次分班的,因为这不仅代表着孩子能力的优劣,也象征着父母彼此之间的较量,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中国的“共性教育”。
中国由于受到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他们希望孩子可以顺从,听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认为对孩子有着强大的责任,孩子在学校成绩优异是父母的功劳,考试失利也是父母的责任。在生活中,中式父母习惯包办孩子的一切,代替孩子做选择;在经济上则百依百顺。其中《小欢喜》中,以乔英子为代表的家庭则最为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思想。乔英子的妈妈宋倩是一名重点中学的物理教师,有着多年应对高考的教育经验,她对女儿的教育可谓“高标准,严要求”。她把中式父母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可谓演绎地淋漓尽致。在高考的誓师大会上,乔英子写的梦想是CASA,而宋倩却觉得CASA只是爱好,不能成为梦想,强行要求英子补上一句:清华北大,一定能考700分。当英子告诉宋倩自己想去南京大学读天文系的时候,宋倩又以南京离家太远否定了孩子的目标,并希望英子大学继续留在北京。而乔英子的爸爸乔卫东则是典型的对女儿百依百顺,满足女儿的各种要求,总之就是妈妈不让做的在爸爸这里都可以实现。不过在英子想去南大的问题上,乔卫东却和宋倩难得的保持了一致,都不放心孩子离父母太远,莫不知孩子选择南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想远离家长。中国的家长以对孩子有责任为名,其实是束缚了孩子的自我发展。中国的家庭教育更多的关心集中于孩子的生理需求,即孩子日常的吃穿住行,很多孩子在步入大学之前,过得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正如宋倩在生活上把乔英子照顾的可谓无微不至,但对英子心理上的关心却一意孤行,最后导致孩子心灵的崩塌,患上中度抑郁并企图自杀。
相较中式教育,西方的家长更重视的是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他们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支配与限制孩子的自由。此外,西西方的父母尤其注重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西方父母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例如“童子军”的实践活动,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青少年时期,西方家长会允许孩子兼职打工以赚取零花钱,可以是为社区投递报纸或者照看邻居的孩子。因为西方家长认为这是在为孩子以后的经济独立做准备。西方法律规定:青少年满18岁后,其父母就可以停止对孩子的抚养义务和经济支持,因此西方格外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西方孩子成年后都会选择搬出去,如果过了22岁还和父母住在一起的话是要像父母付寄宿的租金的。这与中国父母“结婚之前都吃家里住家里”的思维模式是绝对不同的。并且由于西方价值观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所以西方家庭中不会借着某个人的功成名就而认为整个家族的其它成员也名利双收,同样,西方家庭中也不会因为家族某个人犯了错误而认为家族的其它成员也要为这个错误承担责任。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也就意味着就业形式严峻,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为了能够让孩子长大之后有效地克服压力,在社会竞争中优先胜出,中国父母老师从小就会给孩子灌输社会残酷,只有努力学习,以后才能出人头地的思想,高考成了孩子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以《小欢喜》中童文洁对方一凡的教育方式为例,典型中国家长式的打骂教育,中国社会中也有“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虎妈狼爸的教育方式。《小欢喜》中方一凡是一个典型的“学渣”:面对他的糟糕成绩,班主任先给出了高二蹲班的建议;当他高三之后的第一次考试倒数第一时,妈妈童文洁对他一顿打,并把他和学霸表弟林磊儿做了一翻比较;尽管他第二次考试成绩总分有所上升,但当童文洁得知此次考试同学分数都高时,立刻变脸拽着方一凡去了补习班。
同中国的打骂教育相比,西方更提倡的是鼓励教育。即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去鼓励肯定孩子的成就,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如果一位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A-,大多数西方父母和教师会赞扬孩子;即使他得了B,一些西方父母教师虽然会犹豫,不过他们仍旧会表扬孩子。在西方的教育中,父母教师很少会对自己的孩子或学生说“笨,傻”等这样的字眼,因为他们认为这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即便是看到其他父母这样教育孩子,他们也会很不赞同。其次,在西方的教育模式中,家长很尊重孩子的隐私权,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与秘密不跟家人分享。而在中式教育中正相反,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有什么想法都要和家人分享,不要有秘密,家长想知道孩子的一切心理活动;中式学校也习惯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经常考试之后会根据成绩进行排榜,以便于学生之间进行比较。而西方则认为考试成绩属于学生的个人隐私,并且学生的每次考试应该同之前的自己做比较,而非其他同学。
对比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其实各有利弊,西方鼓励式的教育模式,在彰显学生个性,建立自信的同时,会导致学生对社会竞争盲目乐观;而中式的打骂教育,似乎有利于学生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不过也会限制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西方的家庭教育在强调个体独立的同时,可能会让人觉得西方的家庭关系过于冷漠,缺乏责任感;而中式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可能会导致啃老族的加剧。总而言之,最好的教育莫过于中西合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