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

2020-11-19 02:53中国药科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载体话语价值观

■谌 华/中国药科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思想回答了“什么是文化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处来和指向何方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文化自信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自信。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就要牢牢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

(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即思想理论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也是我们党掌握和领导话语权的前提与基础。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用青年人愿意接受,能够接受的方式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首先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同时,要结合中国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成就,把国家的综合实力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不仅要把理论给学生讲明、讲深、讲透,还要讲生动、讲彻底;不仅要提高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要提高影响力和实效性,使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爱、真做。

(二)线上线下融合打造中国话语,守牢意识形态工作阵地

要占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制高点,就要创新意识形态传播途径,创新载体和手段,守牢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对于高校来说,不能满足于对学生一味灌输马克思主义学理性内容,更要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性话语体系,将枯燥的理论体系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体系、将深奥的学术语言转化为平实的生活语言、将专业的学科话语转化为接地气的大众话语。高校应该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同合作,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机结合。首先可以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共同发力,探索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方式,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其次要打造一批校园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利用年轻人常用的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载体更加与时俱进;同时,对校园网络实施全程监控,打造健康、清朗、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空间。①最后,要积极构建对外话语传播体系,熟知国内国外意识形态范畴,创新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表述,在舆论战场为国家赢得话语权先机。

二、用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引领健康的校园文化

(一)强化教育引导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民族文化精华的凝练,直接指导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是多元社会文化价值的最大公约数,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灵魂。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宝贵资源,不断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党史和国史的教育引导,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他们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通过榜样引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引导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用他们高尚的人格,无我的精神和感人的事迹感召学生、带动学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坚强的支撑;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二)注重实践养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与人们日常生活相联系,“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②高校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目标化,依托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企业,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建功立业,开展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如走访革命老区,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增进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此外,通过校园红歌比赛、知识竞赛、微电影比赛等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党情、国情、世情的全面把握与了解,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生活。

(三)增强保障能力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首先要加强制度保障,比如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理论性社团的支持力度,让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方式活泼化,教育话语生活化;其次要加强文化保障,切实发挥校园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扩大学生覆盖面,提升校园文化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影响力;最后还要加强经费保障,加强大学生国际文化交流,克服狭隘的民族文化心理,在比较中理性看待中外文化的差别,并明辨西方资本主义有意识地渗透和侵蚀行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优势勇敢发声,培养既具有中国情怀,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大学生,进而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用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文化认同,引领崇高的理想信念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只有以强烈的道德情感做支撑,才能更加坚定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意志,从而自觉传承道德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全面提升自我的发展。

(一)在个人层面,品德是青年成才的基石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三者互相促进,有机统一。在这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则是起着统帅和总领作用,“德”是排在第一位的,“人而无德,行之不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让青年大学生学会感恩宽容,学会谦让助人,学会自省自律,高校需要给出一个与时俱进的回答。

(二)在社会层面,公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有序,既离不开首善其身的个人品德,也离不开相善其群的公民道德。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高校应引导青年将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汇聚精神美、行为善、思想真的道义之河,润泽社会体系和谐有序运转。

(三)在国家层面,大德是凝聚力量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培育青年对“大德”追求的重要性:“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③青年有理想,国家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通过卓有成效的道德建设,让青年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真正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

四、用实践性教育拓宽育人渠道,引领明德至善的人文精神

大学生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践行者,也是将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只有在实践维度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文化自强。

(一)继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作用

文化载体作为一种实践操作的具体方式,若能妥善运用,就能快速传播主流价值观,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传统的文化载体如理论读本、知识讲座、电视节目等,普及性和实效性较强,具有充实大学生文化知识和提升大学生文化能力的作用,值得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

(二)丰富拓展现代创新文化载体

当前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设备的不断更新,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已经成为传播思想的重要途径,其时效性、生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深受大学生欢迎。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教育载体重要形式的背景下,微文化成为现代创新文化的载体,要充分利用网络承载更加丰富的文化内容,让科技为文化服务,为文化的培育提供便利,使科技和人文双轮驱动,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的洗礼。此外,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庆典活动、基层文化参观与调研,文化三下乡等第二课堂的魅力,让大学生更真实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浑厚力量。

注释:

①宋传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

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③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猜你喜欢
载体话语价值观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画与理
我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价值观(二)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