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超/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关注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至关重要。当重大疫情发生时,我们很多人都会产生应激反应,并产生焦虑、紧张、或者恐惧、乃至绝望等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据王一等人于2020年1月31日—2月2日期间通过网络收集≥18岁调查对象的电子问卷调查表明,其中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的焦虑比例为53.3%,重度焦虑比例为9.6%,抑郁比例为48.3%。大量的心理研究显示出,当传染性疾病出现时,人们会表现出悲观消极的不良情绪,有的患者,严重抑郁,甚至产生轻生念头。负面情绪还会在家人和朋友之间感染。很多一线医务工作人员,面对被传染病发的同事、超负荷的医护工作,以及绝望愤怒的病人,心力交瘁。这些不仅会导致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疾病的危险变大,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甚置危害会大过于疾病本身。我们不仅仅要关注疫情后的生产恢复,也应该关注身心健康。通过把握患者、及其家人、医护人员等的心理适应特点,预见人们未来心理行为,确定心理重建的支撑要素,帮助他们实现身体的康复和心理的恢复。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使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健康是指“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自然环境有助于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自20世纪70年代末康复景观理论的提出,逐渐被从不同角度、多种方法加以证实,康复景观日益受到关注,康复景观设计实证和理论研究逐渐丰富起来。通过对康复景观系统性综述及综合、批判性评论研究,对针对不同场所和使用者的康复景观设计研究,对康复景观评价体系的研究,对康复景观设计中的植物应用研究,对康复景观循证设计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康复景观设计领域日渐严谨、系统的研究和设计趋势。康复景观无疑在身心康复上发挥了推动和改善的积极作用。
疗愈花园(healing garden / land scape),又被成为康复花园、治疗花园等。在最初的研究中,疗愈花园多指服务于医院、精神病院等场所的绿地,相关学者认为疗愈花园能够促进病人身心的康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证设计证实了疗愈花园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因而,疗愈花园是以促进人的身体、心理、精神三方面得到积极治愈为目的,使人们能够舒缓压力、身心康复,营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景观空间。
有关健康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在我国成上升趋势,且表现明显,逐渐年轻化。基于本次疫情和我国现状,疗愈花园一方面可以为在疫情中身心受到伤害的人群提供修复的场所,另一方面也为城市中亚健康人群缓解压力,治愈伤痛。
从国外到国内有很多优秀的疗愈花园案例,通过营造优美怡人的自然环境,以功能性主导设计,使人们从身体、心理、心灵上得到治愈,达到身心平衡。
伊丽莎白及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通过种植具有养生、治愈功能的植物,采用清晰的设计元素,避免抽象艺术形象,利用流水、乔木等减少噪音、污染,同时从材质、色彩及季节变化上营造丰富多变的不同空间,从而激发愉悦感,减轻压力,舒缓情绪,达到治疗效果。
位于美国、毗邻俄勒冈烧伤中心的俄勒冈烧伤中心花园成功地为烧伤患者提供了一处集保护、康复、和平于一体,郁郁葱葱的康复花园。通过与医务人员、管理部门、患者及家属、风景园林师和园艺治疗师共同参与,花园设计既满足了特殊护理要求,又实现了设计目标。为了满足该花园的特殊需求,除了郁郁葱葱的种植、易清洁的地面铺装、人性化尺度的构筑物、移动式木制家具,从烧伤中心到花园的自动化主入口采用坡度平缓的无障碍通道。复式插座在全园的使用,花园适用各年龄段患者,园中采用多种用于物理治疗的铺装材料,为患者提供了园艺治疗场地,可以进行栽植和采摘。设置了不同主题花园,花园中还设计了医护人员专用休憩区,员工休憩区被高大的常绿绿篱围合。在植物种植上考虑植物的多样性,提供遮荫,并鼓励人们相互交往。
基于压力减轻理论和注意力恢复理论,依据循证设计理论,疗愈花园的设计空间应多样而富于变化;以满足不同使用者不同心理需求进行空间分区,既有适合独处的私密空间,也要提供与人交往的公共空间。采取自然化的布局,营造自然氛围,减弱人们的心理压力。同时应导入康复活动对应的活动设施,应用具有积极向上意义的景观小品。
1、私密冥想空间设计
通过地形和植物的围合,形成一处有草坪或铺装、有树荫、有景致、有喷泉的相对独立的私密空间,使人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可以在这里冥想、阅读或者散步。冥想活动已被证实可以促进情绪调节,缓解焦虑,舒缓压力,改善抑郁状态。阅读能排遣人的不安与焦虑,提高情绪。户外散步可以改善肺脏功能,缓解大脑细胞的紧张状态,从而发挥健脑安神的作用。因而私密空间的营造符合身体上、生理上和精神上的康复需求。
2、公共互动空间设计
根据人们的交往需求,提供不同的公共互动空间。心理障碍人群与家人朋友或与医生需要小范围交谈,可以提供小范围交流场所。该空间应为半私密性,并且具有隐蔽性。座椅的设置要便于交流。群体交流活动,有助于通过交流排解情绪。使患者融入集体人群中。因此根据不同人群的身心需求,举办与疫情后身心康复有关的集体活动,也有助于群体宣泄情绪。设置可举办聚会活动的场所。该空间应宽敞开阔,靠近并位于主干路之外。如草坪,生活广场,健身区域等。
3、植物景观设计
(1)植物与感官系统。人体具有复杂的感官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不同感官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疗愈花园设计中,通过对感官的刺激,从而唤起人体中枢神经。
在视觉感官上,通过种植不同植物种类,根据植物的观赏特性和季相特征,观花、观叶、观果等观赏丰富的植物形态、多彩的颜色,通过视觉等冲击力刺激感官,从而影响人等生理和心理,达到康复的目的。
在听觉感官上,选择具有自然声响的效果,自然声音和人造声音相结合。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雨点打在芭蕉上的声音,踩在脚下树叶的声音,以及由植物引来的虫鸣鸟叫声,感受自然声音的律动。
在触觉感官上,在可以充分接触的空间中,选择触感温暖舒适的材料。如种植枝条柔软、具有特殊手感的植物。
在嗅觉感官上,一些特定植物产生的芳香气态物质可以杀菌,并具有一定的保健效果。研究显示,薰衣草、梅花、桂花、迷迭香、柠檬草等植物的香气可以不同程度的使人放松;而珍珠梅释放的物质会对人的情绪有刺激性,不利于情绪安定。因而种植具有有益香气的植物,选择有花香、果香、叶香的植物,可以缓解焦虑情绪,使人舒畅愉悦。防止多种芳香气味混杂。
在味觉感官上,设置植物采摘园或药用植物园,通过植物采摘、品尝果实来达到味觉感官的刺激,使人享受收获的喜悦,放松心情,舒缓情绪。
(2)植物空间营造。现有研究中,关于利用植物进行空间营造的研究较少。植物在空间营造上具有很好的潜质和优势。合理组织利用植物景观,运用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草花等高度不同、形态各异的植物,形成立面丰富、层次错落的空间变化,并实现对空间的竖向划分。以花灌木和草花为主的植物种植,适合视野开阔的互动交流、健身、儿童活动等开敞空间,以乔木为主进行空间围合的种植,适合空间私密性相对较强的空间。
4、园艺疗法
园艺疗法就是利用植物栽培和园艺操作活动,以植物为媒介,通过对植物的感知,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刺激,人们通过参与其中,投入希望、收获成果、享受过程,促进人体精神和身体方面的调整。因此在设计中,建立室内和室外的园艺空间,提供从事园艺活动的场所、活动设备设施。室内园艺活动包括室内栽种、插花艺术、花卉工艺品的制作,或者烹调采摘的蔬果等等。室外活动包括播种、松土、除草、修剪、浇水、施肥,以及容器制作、盆景制作等等。在劳作中,让人们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激发人们主动去选择和追求有意义的活动,从而带来成就感和自信。
5、景观细节设计
(1)活动设施及小品设计。基于压力人群的需求,在疗愈花园中提供康复设施,坐憩设施和娱乐设施,并采取无障碍设施设计。导入适应不同心理承受度的康复活动,提供相应的康复器材和设施。坐憩设施应丰富多样,选择固定和可移动家具结合,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掌控空间,既适合个体,又满足群体的使用。座椅设置不同高度;摆放在不同遮蔽的空间中。应用雕塑、绘画等景观小品,丰富空间;在小品的选择上应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引导意义。
(2)其它细节设计。设计元素应清晰,避免使用复杂的抽象图案,避免引起过度刺激。园路铺装考虑到残疾人、老年人,铺装平坦、不刺眼,便于轮椅通过,材质使用具声响的材料(木板、石子等),增加听觉的刺激性和趣味性。在水景设计上,喷泉、小溪、叠水等种水景方式相结合,并便于人们触摸感知。为了减少噪音和降低污染,可利用乔木进行隔绝,运用流水和大量植物转移注意力,同时远离会引起不悦的刺激性植物。
除本研究中涉及的内容外,增强大众健康与环境意识,普及康复景观概念,熟悉疗愈花园的设计,将有助于提高对疗愈花园的认可度和市场需求,可以促进更多相关设计研究与实证,从而是疗愈花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国,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营造更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的传统文化,如道、儒的养生理论,以及风水理论、中医药学,本质就是关注健康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进行医疗花园设计的宝贵财产,在未来的建设中可以借鉴。
国内目前对与疗愈花园使用后对评估和管理体系应用较少,国外常运用使用后评估体系(POE)来进行评估,我们需要一套适合我国国情,能够对主客观情况综合评价,灵活、有针对性、操作简便的高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