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君
【摘要】现代文阅读教学如何融语言文字训练、情感陶冶和阅读能力培养于一体,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三大目标要素。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文会文,能够有效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以疑击疑,能够帮助学生解疑明理;以情悟情,能够培养情操人格。实施这三者的有机“整合”策略,则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1-041-02
现代文阅读教学如何把语言文字训练、情感陶冶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 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三大目标要素。从教学实践的研究中,我认为以文会文,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体;以情悟情,培养情操人格是内涵;以疑击疑,遵循解疑明理是方法。把这三者的“整合”,则是阅读素质教育的课堂实施策略,它体现了课堂阅读教学的运行规律,既合教学原理,又便于操作。
试以《背影》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质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文章通过叙述一位“润物细无声的伟大父爱”,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感染给孩子的中华传统美德文章,作者以特定情景中最感人得细节的“背影”为线索勾连全文。着力描写父亲的背影,通过四次背影描写传递出父亲对儿子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我主要是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感受父爱。教学中我抓住“以文会文、用疑击疑、以情悟情”这三者的“整合”,以便更好体现阅读素质教育的要求,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品词会文、设疑、激情
课文中的关键词往往起着“窗口”或“眼睛”作用,常常给读者以“窥一而知全豹”之感。抓住了关键词不仅便于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而且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要素之一。比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首先引导学生抓准关键词“背影”,“背影”一词不仅作为标题,而且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文章是用什么方法来传递这份情感的呢?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文章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我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通过品词引出疑问,既激发了学生寻找答案的欲望,又培养了“循疑读文”的阅读能力,尽快有效地让学生找到理解课文的门径。在设疑的基础上学生很快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去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析句会文、议疑、品情
循着疑问去析文品情,这是教与学的重点。我首先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关键句子。接着分组讨论信息反馈后,我再次让学生逐一析议四个重点句子(父亲的语言描写)(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面没人,如此朴实的言语为何让儿子感动?通过析句议疑让学生领悟到父亲这些朴实而简洁的语言,既符合父亲深沉与淳朴,又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对儿子依依不舍的感情。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文中几次提到“我的眼泪又来了”,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讨论,一学生说:“因为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父亲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最后,同学们总结: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有的事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艰难的过铁道买橘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学生将“议疑”与“析句”相结合感悟课文内蕴的情意,使学生自主阅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赏段会文、解疑、悟情
欣赏是深层次的理解,它以“无疑”处“求疑”起步,进而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去析疑解疑,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语段,不自觉地作推敲欣赏。于此,也就会对已获得的情意感受,作更深刻地品味,达到“感化”的新阶段。这正是通过“整合”培养学生“会学”的一条要途径。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欣赏重点语段,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
1.朗读欣赏: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评析为什么喜欢。学生各有各的想法,这既是语文训练心得的交流,也是阅读方法的交流,更是情意感受的交流。在朗读中学生真正品味到了《背影》字里行间洋溢着“父亲”对“我”的爱抚之心,“我”对“父”的热爱之情。
2.比较欣赏:全文共写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1)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3)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4)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看似事普通的事情 ,但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通过四次的比较欣赏,特别是父亲步履蹒跚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那个“背影”已深深的烙在学生的脑海中。
四、迁移会文、释疑、生情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迁移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如能抓住这一契机,运用迁移理论,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迁移学习,逐渐形成独立的学习迁移能力,学生就可以快速有效地学会运用。要使学生的迁移收到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类化,联系同一类的语言和事理的现象,归纳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 《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或甚惭愧。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这份亲情我们要倍感珍惜。
文章语言文字训练到位,贯彻始终的循疑读文,既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达到情感人格熏陶,在“整合”中融为一体,更好体现了现代文阅读素质教育的运作要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王晓静. 强化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与新加坡初中华文教材中预习题的比较分析[J]. 课程教学研究, 2017, 000(00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