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筑梦交通强国

2020-11-18 01:20:06李卉嫔
一带一路报道 2020年5期
关键词:铁二院强国轨道交通

李卉嫔

《易经》有言“天地交而万物通也”,这是“交通”的本源,互联互通,让资源、人流、财富等关乎发展的关键要素汇聚一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交通的通达度密不可分,因内河而兴的码头城市,因海运而兴的港口城市,因铁路而兴的车站城市,还有今天航空、高铁等交融带起来的繁荣都市圈,都是最好佐证。奋进新时代,希望“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正努力推进交通强国建设。

8月的青岛,在怡人的海风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交通强国建设的“筑梦人”,来赴一场独属于他们的行业盛典-2019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表彰大会暨中国交通运输产业新技术新成果交流大会(以下简称“青岛大会”)。“科技创新”是这次大会的“关键词”,也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然选择。

“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参与两代北斗系统建设,推广北斗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填补国内外基于卫星导航对某些监控盲区的技术空白,提升对交通运输监控盲区、痛点的感知力——这就是“北斗女神”、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运输信息化事业部总经理王淑芳令人叹服的履历,她也是青岛大会的特等奖获得者之一。在她和其团队的努力下,我国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率2019年同比2011年下降83.6%以上。“GPS导航系统已经非常好用了,为什么还要搞北斗导航系统?”王淑芳的回答坚定有力,“关乎国家安全、民生大计的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加强自主创新,是所有追求卓越的交通人共同的追求。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院”)联合其他单位完成的“山区铁路减灾选线理论、方法与技术”项目是青岛大会3个特等奖项目之一。获奖代表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魏永幸介绍,这项源于中铁二院长期从事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勘察设计实践的科技成果,为我国路网延伸及“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将面临的更为严峻、更为复杂、更为突出的地质灾害防范挑战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手段,提出要强化前沿关键科技研发,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在交通强国中的引领作用。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会长胡亚东说, “科技创新推动着中国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建设交通强国,就是要把推动力、驱动力从过去的单纯依靠要素驱动更多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要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创新中的作用。”

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周伟直言,“只有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周海涛表示, “我们要瞄准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开展攻关,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催生更多交通运输新产业新业态,增强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和新动能。”站在新起点,我国正在推进智慧交通建设,依靠北斗导航技术、5G通信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推进智能交通布局,抢占交通建设竞争高地。

企业抢抓科技创新也不遗余力。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设立10亿元双创基金,鼓励开展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集中人财物突破了一批转型升级关键技术。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锋表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公司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加强创新平台的建设,打造人才创新高地、实验平台高地、协同合作高地,加快成果转化。

轨道交通融合发展

“今天早上,我5点起床,乘坐当天第一趟6点55分从北京发往青岛北站的高铁,到站时间是上午10点,但转车到会场已经是中午12点半了。”8月13日,在开始关于“推进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构建新时代节约型交通运输体系”的主题演讲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怀相分享了自己的出行体验。城际交通仅3小时,而换乘却用时2个半小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陆海空铁“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但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各行其道”,缺乏统一规划,导致换乘时间长、土地综合利用率低、部分线路客流不饱和等问题,推进融合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8月13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枢纽内外交通有机衔接,促进客站合理分工及互联互通,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及与机场高效衔接,实现方便快捷换乘。

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周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是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融合,中观层面是交通与城市发展规划的融合,微观层面是交通本身的融合,其目标是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服务城市发展的可持续、财务的可持续等等。他建议,交通人要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勿要“为铁路而修铁路”,要让交通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需求。要从多层面、多模式、多样化服务等方面思考融合发展的方向,实现更加节约、更加高效的交通。

王怀相对规划制定的前瞻性提出了建议,表示要实现在重要节点上便利换乘/装,在高价值交通区位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分享,在辐射区域内支线与干线相互支撑,打造多功能轨道交通。在融合过程中,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节约型交通运输体系,利用庞大的交通需求规模,平衡轨道交通较强的“计划性”与客户出行的个性化之间的矛盾。

融合有没有固定的范式,是AABB,还是ABAB ?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科学研究院院长徐银光告诉记者,轨道交通融合的方式是多面多渠道的,可以是不同模式轨道交通的融合,比如地铁、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等不同交通方式的融合:可以是轨道交通与旅游的融合,比如上海磁悬浮列车本身是一种交通工具,就体验者而言,它又是一种旅游产品;也可以是轨道交通与产业的融合,即新型轨道交通发展形成轨道交通产業链:还可以是轨道交通与当地其他特色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等等。

在现代都市圈发展中,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城市发展既要考虑节约土地、提升运输能力、节能减排,也要兼顾市民出行效率、便捷度和经济性。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金旭炜以重庆沙坪坝站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成都天府机场空铁融合一体化项目等阐释了城市与交通融合发展的市场前景。他建议城市建设广泛运用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发展模式带来的市场机遇,以车站为核心,将交通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以及私有物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将车站与交通真正融入城市空间和公共生活中。他说道, “交通方式的阶段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边界,不同交通发展模式影响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市民生活方式。”

现代化立体交通大格局

中国交通领域已诞生多个世界之最:穿越沙漠、戈壁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京新高速公路,跨度最长、海底隧道沉管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最先进、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项项走在世界前列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交通强国梦增加了底气和信心。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航班停飞、海运延期,在全球物流供应链稳定性面临巨大挑战之际,中欧班列擎起大梁,上半年逆势增长36%,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守护者”。

这一切都印证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但也应清醒认识到,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在基础研究、能耗排放、道路安全、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罗马非一日建成。正如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所言,建设交通强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此,全国分批次设立了多个试点。河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湖北、重庆、贵州、新疆等东中西部省市区都有入围,希望借此打造一批先行先试典型样板,并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推广。

《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交通强国建设计划更加细化明确。文件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铁路的发展目标,第一阶段,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运营里程达到20万公里左右(截至7月底已达1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截至7月底已达3.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

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运输网的紧密衔接,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从国内外互联互通到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从人便于行到货畅其流,中国逐步构建起路网密布、畅行通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大格局,交通強国梦正在照进现实。

猜你喜欢
铁二院强国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 08:29:08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凝心聚力创造历史 开拓创新设计未来——中铁二院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奋进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巴铁”新传奇
——巴基斯坦铁路“生命线”复兴记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未来 创造历史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