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艳菁
◆摘 要:由于我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数学作为逻辑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思为能力来进行审题,以便为将来的更深层次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让学生的思维方式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小学生综合思维;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审题的重要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尤为突出。但是,在数学审题教学时,学生通常会因为对问题含糊不清而导致解答錯误。如今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大力倡导下,对“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这一问题的探究显得十分必要。
一、加强读题训练,养成自我审题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并要求他们做到“心到、口到、手到、眼到”。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明确定义读题的形式和要求,例如大声读、轻读、默读、通读通、不去留字,弄清题干,提取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要求。比如在进行算式计算时,“3+4=7”,学生在做多了这类题之后就会出现思维定式,在遇到“4=3+()”这样的题时,会不假思索地填上“7”。可以看出这样的题并不难,但是学生的出错率很高,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多看题。看题就是将题目看完再进行作答,要对题目里的数学符号、数量产生敏感性,减少因为思维定式而做出错误答案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多练习类似上文那样形式多变的题,通过不同的题型形式来扰乱学生的固有思维,从而养成学生多看题的好习惯。
二、通过标记关键字词,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每一道数学问题中都会包含着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可能是关键字,数据或算式。有效把握关键字词是有效审题和正确答题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使他们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加以标记,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教师应自觉地培养学生“标记重点”的能力,让他们养成在读题时标记重点信息的习惯,列出审题步骤,让学生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题目条件的逻辑关系,这就可以顺利地求出数学答案。以达到提高他们审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数学教师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道数学题“在课间操时间,小黑的前面站了30名同学,后面站了15名同学,请问这一列共有多少学生呢”,在做这道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数字的顺序标出题目的条件序号,将题目中的“30名同学”标为①,“巧名同学”标为②,“小黑”标为③,“共有”标为④,然后让学生将①②③④罗列在草稿纸上,这就可以发现该道题目的解题方法,同时可以让学生更为清楚地审题,通过解答这样的例题,让学生掌握了在审题时通过标注重点的要素,明确条件关系,从而达到了提升他们审题能力的目的。
三、重视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培养与审题方法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型地思考,特别是那些经常运用特殊思想来解决问题的学生。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维发散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巩固他们的知识体系,同时,在面对难题时能够更好地思考应答,实现数学上的创新性突破。当然,这种训练必须基于一定的审题方法,小学数学老师必须注重这方面的指导。比如说对于文字题的审题方法,教师可以这么来训练学生。首先,在审题的过程中,重视题干的分析。比如96与16的差除以18与10的差,其结果是多少。这其中两方面的差是题目的主体部分。其次,明确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明确题目中的主次关系。最后对问题进行综合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方向性的引导学生的整个分析过程,让小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四、联系生活,加强学生的知识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因素。而数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学生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都会存在一些偏见和认知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审题训练时,就要适当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以便为学生设置更多与生活现实相关的问题,以增进学生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用更多的口语化的词语,让学生充分理解其含义,从而使学生可以对更多相关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审题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本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设置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题训练,经过多次的训练和讲解,学生的审题能力自然会得到相应地提高。生活化的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总之,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其有效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练习和探索,精心布置教学计划,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这一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并进行长期地渗透,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宏梅.小学数学审题教学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11):31-34.
[2]殷璠.浅谈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6(2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