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盘山县隶属于辽宁省盘锦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21°27′—122°29′、北纬40°45′—41°27′,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现有耕地面积88.95万亩,其中水田63.45万亩,旱田25.5万亩,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玉米。常见的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恶苗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等及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这些病虫害每年(根据气候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盘山县属农业有害生物的多发区,其中二化螟危害水稻较严重。
为了实现二化螟防治上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专业化统防统治用药的适用尺度,做到不达防治指标的不使用农药、可点片挑治的不大范围普治;另一方面防控采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也要大力推广生物防治。
一、二化螟生活史与生活习性
二化螟属鳞翅目(草)螟蛾科。是我国水稻上的常发性害虫,在我国的大部分稻区都有分布,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岛,东自台湾,西至陕西、甘肃东部、四川、云南等省。
二化螟食性较杂,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茭白、玉米、高粱、粟、甘蔗等作物以及野茭白、稗、芦苇、慈姑、李氏禾、芒、白茅、飘拂草和荆三棱等杂草。在辽宁省每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寄主植物的根茬和茎杆中越冬,绝大部分在稻桩和稻草中越冬,也有少数在土内越冬。二化螟成虫一般在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和趋嫩绿性。
產在稻叶上的卵孵化后,蚁螟从叶上爬至茎杆,或吐丝下垂至茎杆基部,咬孔侵入;产在叶鞘上的卵孵化后,先集中在叶鞘上为害。幼虫老熟后,就转移到健株茎内或健株叶鞘内侧化蛹,也有的在被害株的叶鞘内化蛹。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受二化螟为害后,表现为不同的被害状。枯鞘~枯心~枯孕穗~白穗~虫伤株。
二、二化螟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气候因子:二化螟抗寒能力很强,但抗高温能力较弱,35℃以上的高温常引起幼虫的大量死亡,一般温度在24-26℃,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有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成活。
天敌因子:天敌对二螟的消长起一定作用。我国已查明的二化螟寄生性天敌计29种,包括卵期的稻螟赤眼蜂和二化螟黑卵蜂,幼虫期、蛹期的寄生蜂有姬蜂16种、茧蜂10种和小蜂1种。
抗药性:二化螟抗药性与地区间施水平有密切关系,其抗药性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是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农药。
三、二化螟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利用现代农业机械,通过耕作措施,杀灭越冬代二化螟,使其无法成功越冬,从而有效地控制水稻二化螟的大发生。
选用离地间隙小的收割机低茬收割,如能控制稻桩高度在5~10cm,则可随稻草清除70%~80%的二化螟越冬幼虫。
冬前利用旋耕机旋耕灭茬,可直接杀灭稻田中半数左右的残余螟虫,同时由于旋耕破坏了螟虫的越冬场所,可以将螟虫的越冬死亡率提高到90%以上。
2、生物防治技术
载菌蜂防治水稻二化螟:载菌赤眼蜂高效防治水稻二化螟是最近几年开发的一项生物防治技术。将人工繁育的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与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高毒力球孢白僵菌(JL005菌株)有机结合,通过田间释放载菌蜂防治水稻二化螟实现“蜂杀卵,菌治虫”的协同增效作用。
在水稻二化螟发生期,通过无人机或工人投放含有表面载菌寄生卵的球型的放蜂器进行防治。
释放方法:(载菌松毛虫赤眼蜂8000头+载菌螟黄赤眼蜂3000头+载菌稻螟赤眼蜂1000头)/亩.次,平均分装3个球型放蜂器,间隔5-7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次。
主要技术特点:通过载菌蜂在水田的飞行扩散,实现人工接种病原真菌孢子的均匀分布。此外赤眼蜂本身作为病原真菌增殖的载体,有助于病原真菌在水田的进一步扩散传播,进而提高防治效果,同单独释放赤眼蜂相比,载菌蜂防治水稻螟虫效果提高10%以上。
无人机投放:将装有赤眼蜂的放蜂器装入无人机投放载具中,在需进行害虫防治田块空地适当位置操作无人机进入投放空域,进行GPS全自动定点投放。一架无人机每次可装载300个左右放蜂器,防治面100亩.次,每天可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面积2000-3000亩.次。
3、化学防治
防治指标:当枯鞘丛率5%~8%时,应及时用药防治;未达到目的防治指标的田块可挑治受害团。
用药适期:在二化螟第一代卵孵化高峰期(6月20日左右)和二化螟第二代卵孵化高峰期(8月1日左右)用药。
防治药剂: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10毫升/亩、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0毫升/亩、4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噻虫嗪8~10克/亩。施药时田间应保持3~5cm的浅水层,并保持5~7d。同时要注意合理轮换使用,一季水稻中使用次数不要超过2次。
(作者单位:124100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