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健敏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补齐短板,提出“推动工作力量向一线下沉”的要求。近期,总书记在相关考察时,再次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着眼于“努力建设展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窗口”,对基层治理体系再次做出全面部署。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人民群众生活休憩的家园,是社会治理最基础的单元。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巩固基层基础,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层社会治理要以人民为中心。总书记指出,“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及时反映、协调和解决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基层社会治理要共建共治共享。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强调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及社会力量的群众动员优势,进而搭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网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要充分发挥人民能动性,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协同力量:社区社会组织。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中强调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社区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有效激发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力,可以增强治理协同力量,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还可以推动基层社区服务的精准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疫情防控期间,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我省约有9万家社区社会组织带动300多万名志愿者参与社区防控,在资源、服务、合作机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社区疫情防控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从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和社区治理的实际情况看,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可以发挥以下五方面作用:一是社會协同作用,表现在三方面:成为引导城乡居民依法自治、民主协商的载体;成为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助手;成为城乡社区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纽带。二是资源汇集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聚合民间社会资本,为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更多物质支持。三是应急治理作用,在突发事件中,事发所在地的社区社会组织扎根社区,往往能成为第一响应人,迅速实施人道救助。四是民生服务作用,社会力量能弥补政府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不足,把困难解决在群众家门口,体现了“服务强了,治理基础就实了”的价值追求。五是化解矛盾作用,能够通过专业服务,协调政府与公众之间、利益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等各种关系,减少矛盾,发挥源头治理的作用,促进安定和谐。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文件,社区社会组织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问题,表现为“四个不到位”:思想认识不到位、自身能力不到位、工作引导不到位、.政策扶持不到位等。
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人大出台决定。贯彻总书记要求,对标建设“重要窗口”,近期,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推进和规范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决定》,总结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经验,探索社会力量依法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努力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更多贡献。明确“规范参与”的形式。综合目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情况和基层社会治理实际,将参与形式分为四种类型:自治类,引导居民有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活动。平安类,助力社区治安和平安建设。服务类,助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文体类,开展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活动,营造和谐社区氛围。其中,为了贯彻总书记疫情防控期间提出的“平战结合”要求,总结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经验,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提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的路径方式。明确“有序参与”的目标。一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确保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二要明确发展目标。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目标和措施,重点发展参与基层群众自治、平安建设、公共服务和为特定群体服务等专业型社区社会组织。三是纳入治理体系。将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纳入基层平安考核体系,与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基层治理四平台”“网格化管理”“三治融合”“三社联动”等工作衔接。明确“有效参与”的机制。健全分类管理机制,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民政部门按照“最多跑一次”要求,加快审核办理程序并简化登记程序;对达不到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由乡镇(街道)进行备案管理并加强指导。健全协调联系机制,县级政府重点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乡镇(街道)重点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村(居)委会重点建立联系制度,以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健全评估监督机制,对参与治理效果良好的,进行宣传褒扬、继续给予财政扶持;违反法律法规、信用不良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明确“持续参与”的政策。进一步提高政府有关部门的思想认识,加强政策支持、业务指导。一要加大经费保障。拓宽经费渠道,逐步构建起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和社会支持的资金来源格局。二是加强行业指导。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掌握本系统的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信息,加强日常联系,提供工作指导。三是重视队伍建设。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项目实施和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培训,建立专业人才储备库。民政部门要推动专业社会工作者参加或者负责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