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杰仁青
藏医学(索瓦日巴)与药浴法
藏医学索瓦日巴(意为“调养的知识体系”)起源和根植于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特色医药,是藏族传统文化“大五明”中的医方明,是重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3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屹立于民族医学史的丛林中。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索瓦日巴博采众长,充分吸取中医药学、阿育吠陀医学和阿拉伯医学的精华,以藏民族原始苯教医学和民间医学为基础,逐步创立了能量、动力、物质交换定律为核心的“五元”(土、水、火、风、空)和“三因”(隆、赤巴、培根)学说,“五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大根基;“三因”是生命绵延不息的原动力。“五元”“三因”奠定了藏医认知自然、生命、疾病的理论基础。公元八世纪,经典著作《四部医典》雏形的形成,则表明索瓦日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步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高度,在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鉴于索瓦日巴拥有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特殊的药物炮制工艺及纯天然药物资源等特点,在预防保健和防病治病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我国的医疗体系和民族医药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药浴法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为基础,以 “五元”和“三因”学说为指导的外治疗法,简称为“藏药浴”,在藏语中称为“泷沐”,意为“以水化硬为软”,即通过将人体置于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中,以调解人的身心平衡,实现养生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药浴法植根于藏族人民的沐浴传统和苯教净身仪轨,深受藏传佛教信仰观念的影响,既体现了各地长期使用温泉浴身、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藏医药浴法”申报非遗代表作名录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32届大会,表决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保护模式,强调保护传统文化,以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作为藏医学(索瓦日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遗产项目世代相传,并以其绿色环保、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仪式、民俗活动及医疗实践中广泛应用,为保障农牧社区和城镇居民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藏医药文化博大而精深,藏医药浴法正是具备医疗和文化双重属性的一个载体。藏医药浴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正在成为藏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使者。
2018年11月28日聯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将“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对进一步促进“藏医药浴法”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保护文化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由五元整体观为基础的藏药浴,通过天然和人工的沐浴方法实现身心调节功能而实现健康的目的,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藏医药浴法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藏医药浴疗法和疗效
“藏医药浴法”以青藏高原的藏族农牧区为集中传承区域,广泛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藏区,这一疗法既体现了藏民族通过药浴防病疗疾的智慧与实践经验,也体现了传统藏医药理论在现代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价值。
常用五味甘露汤进行药浴,以圆柏叶、黄龙杜鹃叶、水柏枝、藏产麻黄,丛生亚菊( 青蒿) 为基本方,并可随症加药,通过高温高压煎煮,提取配方药物精华,配置泡浴原液由医生按照患者所需治疗的周期, 并严格掌握泡浴时间和泡浴液温度,使药物热能透皮吸收进入人体微循环,经体循环到达全身,促进新陈代谢,达到人体“五元”平衡而消除病灶,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起到抵抗疾病健体防老的一项传统藏医特色治疗技术。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祛风散寒、熄风安神等功效,尤其对妇女产后引起的腰背肌肉僵硬,关节疼痛,四肢冰凉等的产后风疗效显著,并对腰肌劳损、失眠多梦、风湿类风湿、痛风、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湿疹、牛皮癣等也有明显治疗作用。
藏药浴更是治疗亚健康的最有效方法。它具有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成本低、安全性能高,疗效显著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
作为藏医药浴法的传承人和使用者,尤其是要严格依照《四部医典》理论,在名老藏医药专家、全国藏医药浴法传承人等的指导下,建立健全该疗法的操作流程,制定规范性标准化操作指南,确保藏医药浴疗法规范、健康发展。同时防患于未然,制定相关禁忌要求和处突措施,使藏医药浴法更好地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