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
聚焦脱贫攻坚榜样故事的脱贫攻坚主题节目《青春在大地》于近期在湖南卫视播出,节目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创作导向,带领观众走进10个美丽乡村,通过“演员乡村采风+舞台剧演绎”的形式,展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无私奉献与艰苦奋斗精神。
该节目由湖南卫视杨子扬团队和刘蕾团队联合打造,娄艺潇、谷智鑫、许亚军、张雪迎等演员加盟。节目制片人杨子扬、刘蕾在接受《综艺报》采访时表示,将乡村采风与舞台剧形式相结合,是团队对脱贫攻坚节目的一次有益尝试,希望通过二者结合产生的衍生效果,为观众呈现更丰满、更立体的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形象。
复合式呈现感人事迹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接近尾声,正处于攻坚克难、重锤出击的关键时刻。今年以来,各电视台、网络视听平台推出多档以脱贫攻坚为核心内容的节目,这些节目多采用纪录片、纪实节目的形式,通过访谈、跟踪拍摄等方式,向观众展现扶贫工作者的日常。
在《青春在大地》节目中,嘉宾随摄制组一同前往脱贫攻坚一线,来到舞台剧原型人物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与当地老百姓面对面交流,感受脱贫攻坚工作为当地带来的改变,了解百姓心中扶贫工作者的形象。
从节目呈现上看,《青春在大地》通过三种方式刻画扶贫一线工作者的形象。首先,演员下乡采风环节,通过与当地老百姓的沟通,勾勒出一个初步的人物轮廓;其次,通过舞台剧这种艺术化的表演形式,对人物进行更为具象化的展示;最后的访谈环节,青春演绎者与原型人物惊喜见面,带给彼此双向感动,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
此外,团队还会根据节目内容随时调整形式,以获得更加多元、立体的人物呈现。比如,在采访过程中引入观察视角,增加节目纪实性;演播室视角引导演员和观众总结、勾画人物形象,让观众对扶贫人物有更深的了解。
杨子扬表示,“一档讲述扶贫人物和扶贫故事的节目,融入三种不同电视呈现方式,一层层地抽丝剥茧,这在同类节目中并不多见。节目组希望通过这种颇具挑战性的创作形式,赋予脱贫攻坚主题节目更多的可看性和社会价值。”
刘蕾介绍称,节目形式的确定过程非常烧脑。主创团队经过多方论证和梳理后,最终寻找到“乡村采风和舞台剧表演”这个演员和扶贫人物原型之间的逻辑连接点,进而形成比较新鲜的混搭效果。通过还原、演绎扶贫人物的高光时刻,以点带面地展现当地扶贫成效。
实地采风 走进扶贫一线
与常规舞台剧演员围读剧本,揣摩角色不同,《青春在大地》的嘉宾需要前往乡村实地采风,亲身感受扶贫人物为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了解扶贫人物、挖掘扶贫故事、展现扶贫成果。
无论是“讲述”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原扶贫工作队队长江晓军的文旅扶贫故事,还是还原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95后第一书记郭子涵和她的父亲郭建平接力扶贫的故事,演员们都是沿着主人公曾经的足迹,收集素材,进而解锁一个个鲜活的扶贫工作者形象。
杨子扬介绍,在舞台表演结束前,演员都不会和原型人物见面,他们一直以个人视角,从老百姓口中探索扶贫工作者的故事,感受乡村的变化。采风的过程也是演员不断加强自身对人物理解的过程。舞台表演结束后,演员和原型人物见面,形成“走近他、演绎他、面对他”的闭环。“已经录制结束的节目中,演员几乎都将原型视为榜样,双方相见时都特别感动。”
刘蕾表示,节目组竭力避免演员拿到剧本便开始自我揣摩,随之登台表演的情况出现。作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乡采风对演员塑造人物非常重要。“采风是很基础的工作,如果演员没有实地感受人物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就无法走入人物的内心。”采风结束后,演员对扶贫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原型人物之间也产生了情感关联。因此在见到原型人物时,他们会分外惊喜和激动。刘蕾认为,这是演员真正被触动后的表现。而演员和原型人物之間的这种情感勾连,也让节目中展现的扶贫人物,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
探索与创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值此重要历史时刻,广电媒体充分发挥主流舆论阵地作用,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以新闻纪实节目、纪录片、综艺、电视剧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呈现脱贫攻坚历程,展现扶贫成效。
作为脱贫攻坚主题节目的创作者,杨子扬表示,创作《青春在大地》的目的,是希望用创新的形式展现新时代青年扶贫工作者的灼灼青春,讲述他们的扶贫故事,向观众传递信心和力量;也希望通过青年榜样的力量,感染、带动年轻人,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在他们未曾踏足过的地方,有这样一群同龄人,正挥洒着自己的青春、热血,让贫困乡村旧貌换新颜。
刘蕾认为,脱贫攻坚主题节目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但具体的创新形式,需要根据创作氛围和社会环境需求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