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小小
前几天,我去理发,发型师托尼拨弄着我一头干枯的毛发,语重心长地说:“干枯又分叉,姐,要好好护理头发啊!”
这种钓鱼式营销,我自然不会上当。多年的作战经验告诉我,一旦接话,等候我的将是毛囊缺水、养护发膜、头皮护理……每一个专业词汇都带着让钱包四大皆空的危险气息。
托尼也不气馁,接着又是一声惊呼:“哇,都有白头发了姐,是不是带娃太辛苦啦?”
你看,总有人比你的配偶要体贴入微。配偶看不到辛苦,只会一刀封喉地说怎么皱纹这么多?脸色这么差?黑眼圈这么大?
托尼的细心让我有点儿感动,“是啊,孩子如尖刀,刀刀催人老。”托尼感同身受,点头附和:“以前我喜欢狗,泰迪、沙皮还有边牧。后来,统统送人了。”
“怎么,狗粮涨价啦?”
托尼笑了:“后来我有了儿子。亲儿子都快养不活了,哪还有精力养狗儿子!”
我拼命点头:“是啊是啊,我家除了人,再没其他活口!”
气氛一下子变得很融洽。从没想过,有朝一日我也能跟上托尼的节奏。
以前理发,我全程只敢闭目养神,就怕突然遇上托尼热情火辣的眼神:“姐,办卡吗?会员5折哟!”
那天很意外,托尼没让我办卡,我们没聊头皮养护、新款发型、最潮潮流,而是热烈真诚地分享了正面管教、幼升小注意事项,以及培训机构哪家强。潮流前沿的发廊,一下成了亲子育儿小讲堂。
说来也怪,有了孩子后,仿佛在全世界都有了知己。以前聊不来的同事,在分享了几次陪读经历后,突然惺惺相惜起来;以前很少联系的同学,在埋怨了几次孩子不争气后,突然成了最贴心的的姐妹;以前点头之交的邻居,在互相指导如何有效预防脑梗和小叶增生后,突然成了志同道合的闺蜜。
看来孩子还是打破社交壁垒的有力法器。
两个素昧平生的老母亲,只要一句简单的“你家孩子几岁啦”,就能迅速拉近距离,打开友好会谈的局面。在聊完孩子的屎尿屁、兴趣班、配偶的不作为后,彼此已经熟悉得像失散多年的亲姐妹。分别时,大概率已经互相加了好友,甩了好物链接,分享了彼此的购物车。再进一步的,还有可能约好了每天早上7点半,公园跑道上不见不散。即便很可能只坚持了一天,就再也没在跑道上见过彼此,也不影响因此而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
以前出门,听到邻居在锁门,都会故意等一等,就怕过道里尴尬的喜相逢;走在路上,看到迎面走来眼熟的人,心里都会一阵慌:怎么办?要怎么打招呼?到底该聊些啥?无处安放的眼神,无处藏匿的躯壳,每走一步,灵魂都在发抖。
现在,不管是office翠西,还是邻村翠花,只要有娃,我们都能从容面对,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三字经》背了吗?乐高报了吗?英语上了吗?昨天吼娃了吗?最近血压稳定吗?
就算电梯到了,还能扒着门缝再聊一聊:“哎,上次你治老寒腿的那个艾灸咋样,回头链接发给我。”
原来社恐与话痨之间,只隔了一个娃的距离。不仅如此,孩子对长辈的影响也很深远。
以前,我妈来我家,不出三天就开始疯狂想念老家的牌友,就算连住几个月,对门是男是女,家里几口人都没兴趣刺探清楚;在我有了娃的现在,小区谁家几口人、老家几亩地、谁家准备买学区房、谁家晚上要吃韭菜合子、谁家二舅爷的侄女准备生二胎,甚至谁家几只狗、是公是母,她都了如指掌。
不但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源,她还有了牢固的交际圈:一会儿要跟婷婷奶奶去菜场买特价菜,一会儿要跟浩浩外婆切磋牌技,一会儿还约了颖宝姥姥一起逛街烫头。随着交际圈的扩大,她还解锁了很多特色菜,如徐州烙馍,山西棒子面,清远走地鸡,贵阳洋芋粑。一个全新的饮食世界在我和娃面前徐徐打开。
当然,最大的好处莫过于有孩子参与的社交很省钱!
曾经亲眼目睹一个推销人员,带着微笑走向一对放学回来的母子。推销人员递上传单,老母亲一边听着,一边眉头微皱苦苦思索对策。这时七八岁的小孩凑上来问:“这个要钱嗎哥哥?要钱的话就别浪费时间了。我也试过很多次了,没用的!”妈妈站在一旁,哭笑不得,不过倒也避免了拒绝的尴尬。
以前去逛街,最尴尬的不是售货员一脸冷静地告诉你:“对不起,没有你能穿的码。”而是颜色、款式、材质、尺码哪哪都合适,一翻吊牌才发现,根本不合适。这时如果售货员全程紧跟笑眯眯服务,就算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嗯,颜色好像不太衬,材质有点儿不抗造,尺码也不太合身了点儿……”都不见得能全身而退。现在逛街,我会勇敢地翻吊牌,然后摸着孩子的毛毛头,发出银铃般的笑语:“哈哈,太贵了,还不如省下给你买尿片。”然后昂首阔步、荣辱不惊地迈出店门。因为有了孩子,我不想面子,只想日子。
难怪有人说,孩子才是我们联通世界的WIFI,一娃在手,世界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