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晖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西 钦州 535000)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疾病,该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属于良性肿瘤,主要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压迫,疼痛,白带增多等,并不具备传染性,在疾病早期无任何症状,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子宫肌瘤会逐渐增大,因此及时诊断、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1-2]。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临床出现多种诊断疾的方式,但何种诊断方式,何种方式最佳仍存在争议。循证医学结果得出,对子宫肌瘤运用经阴道子宫附件B超进行诊断,能够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率,为其疾病治疗提供依据。鉴于此,本文将两种不同的B超检测方式实施于子宫肌瘤患者,详情内容如下。
抽选我院来自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健康体检部体检的子宫肌瘤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其中参照组中年龄范围36~54岁,年龄均值(42.35±1.32)岁,验证组中年龄范围37~55岁,年龄均值(43.25±1.25)岁。按照统计学概念分析,P>0.05。
参照组采用经腹部子宫附件B超诊断疾病,在实施诊断前,需保证患者膀胱充盈,后立即进行仰卧位诊断,超声医生对患者进行横切、斜切及纵切,在检测过程中,需要仔细检查患者直肠子宫凹处及子宫附件是否存在异常,并科学判断与子宫的关系。验证组则运用经阴道子宫附件B超进行诊断,在诊断疾病前,先嘱咐患者进行排尿,后将患者体位调整为膀胱截石位,运用一次性避孕套包裹阴道探头,超声医生进行操作时,需套上手套,采用右手持探头柄,后将其缓缓送入患者阴道穹隆部,查看患者直肠子宫凹处及子宫附件是否存在异常,并科学判断与子宫的关系。
(1)详细记录两组患者诊断准确例数,计算诊断正确率,公式为诊断准确/总例数。(2)详细统计子宫肌瘤类型。(3)详细统计两组诊断时间、诊断费用。(4)采用口头询问的方式了解患者对何种诊断方式更为满意,计算诊断满意率,公式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计算诊断满意率。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验证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间距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正确率相较()
表1 两组诊断正确率相较()
组别 n 诊断正确例数 诊断正确率验证组 43 41 41(95.35)参照组 43 34 34(79.07)χ2 - - 11.881 P--0.000
浆膜下肌瘤所占百分比为1.16%,粘膜下肌瘤所占百分比为19.77%,肌壁间肌瘤所占百分比为79.07%,见表2。
表2 子宫肌瘤类型相较[n(%)]
验证组的诊断时间及诊断费用显著低于参照组,两组间距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诊断时间及诊断费用相较()
表3 两组诊断时间及诊断费用相较()
组别 n 诊断时间(min) 诊断费用(元)验证组 43 16.52±1.25 342.28±1.23参照组 43 30.28±1.25 485.27±2.14 t-51.042 379.879 P-0.000 0.000
验证组诊断满意率显著优于参照组,两组间距明显,P<0.05,见表4。
表4 两组诊断满意率比较[n(%)]
子宫肌瘤属于良性肿瘤,多见于30岁的已婚妇女,患者常见症状包括流产,贫血,红细胞增多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3-4]。由于在疾病早期患无明显症状,因此临床诊断难度较大,随着子宫瘤体直径增大,将提升恶变机率,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5]。目前B超是检测该疾病的主要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患者诊断疾病,同时也能够为其后续治疗提供帮助[6]。鉴于此,患者需要尽快诊断疾病,才能控制病情,避免不良情况出现,改善患者不适,避免不良情况出现[7-8]。
本文研究结果得出:验证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间距明显,P<0.05;浆膜下肌瘤所占百分比为1.16%,粘膜下肌瘤所占百分比为19.77%,肌壁间肌瘤所占百分比为79.07%;验证组的诊断时、及诊断费用及诊断满意率显著优于参照组,两组间距明显,P<0.05。超声检测现已逐渐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操作方便、无痛、便利及确诊率高等典型特点,同时适用于经腹部,但经腹部B超呈现出的图像十分模糊,无法完整呈现出患者的病灶情况,再加上无法准确区分子宫肌瘤与子宫肌腺病的难度稍大,因此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的现象[9]。而采用经阴道B超,能够完整清晰的显示病灶图像,相比于经腹部B超,前者能够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肌瘤大小,变形范围及类型,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客观而真实的数据,降低疾病误诊率,值得注意的是检查时要仔细扫描,寻找子宫与带蒂子宫肌瘤的连接点进行鉴别。对于子宫肌瘤患者,采用B超诊断仅能够反映占位性病变,对病变缺乏特异性诊断,检查时要结合B超诊断的间接性征进行诊断。
综上所述,对子宫肌瘤患者采用经阴道B超实施监测,能够加强检测正确率,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帮助,避免不良情况出现,降低疾病诊断、漏诊率,有助于医师分析患者病情,两种诊断方式均有一定的诊断效果,临床医师需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诊断方法,若对诊断结果存在疑虑,可选用两种联合方式进行诊断,后依据结果制定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