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彭
(合肥市滨湖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00)
肺动脉栓塞是一种肺部循环障碍综合征,患者临床中以呼吸功能障碍、胸痛为主要表现,临床症状严重。本病起病急,患者治疗后预后差,且患者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尽早明确诊断对患者后续抢救、治疗十分重要。影像学检查是临床中常用的诊断方式,肺动脉血管CT成像是既往临床中使用率最高的影像检查方式,其在临床中的认可度非常高[1]。近年来,肺动脉血管CT的临床诊断率不断攀升,随着其发展不断成熟,双源CT低剂量扫描在临床中的应用率不断提升,临床认可度也逐渐提升。本次研究将针对双源CT低剂量肺动脉CTA在肺动脉栓塞患者中的诊断效果进行调查。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我院64例开展肺动脉CTA检查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为调查样本,所有患者均为疑似肺动脉栓塞者;患者均存在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昏厥表现;患者无对比剂过敏表现;患者家属知情且同意参与调查。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平均(44.8±3.2)岁。观察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平均(44.6±3.4)岁。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双源CT下扫描诊断。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对照组患者管电压为120kV、对比剂浓度为350mgl/ml;观察组患者管电压为100kV、对比剂浓度为320mgl/ml。两组患者对比剂注射量相同。
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mm,重建的层厚和层间距为1mm。扫描范围自患者主动脉弓顶部至横膈部位。对比剂注射速度为5ml/s,在注射对比剂时实时监控,以肺动脉主干为检测区,当CT到达100Hu时触发扫描,扫描后图像传送至后台进行处理。对比剂注射完毕后以相同速度注射40ml生理盐水。
对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明确诊断人数/总人数×100.0%)、特异度(真阴人数/(真阴人数+假阳人数)×100.0%)、敏感度(真阳人数/(真阳人数+假阴人数×100.0%)进行统计,评估两组患者扫描成像质量、相应辐射剂量、图像信噪比以及图像噪声比。图像成像质量评分总分为5分,1分为废片、2~3分为清晰度较低,但不影响诊断、4分为清晰度较好,有少量噪声;5分为影像清晰度高,无噪声、伪影。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统计均无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诊断结果统计
两组均无评分为1分病例,对照组评分2~3分人数高于观察组,评分5分人数低于观察组,统计有差异(P<0.05),两组评分4分人数无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图像成像质量(例)
观察组患者辐射剂量、信噪比、噪声比均低于对照组,统计有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扫描参数比较()
表3 扫描参数比较()
组别 辐射剂量(mSv) 信噪比 噪声比观察组 4.8±0.1 21.4±0.1 23.4±0.3对照组 5.8±1.3 24.9±1.3 26.1±1.5 t 4.34 15.18 9.98 P 0.00 0.00 0.00
肺动脉栓塞是临床中急危重症,死亡率非常高,对患者的健康、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近年来,随着环境恶化加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持续升高,导致本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3]。对于肺动脉栓塞患者来说,尽早明确诊断能够让患者尽快治疗,提升其抢救成功率。
肺动脉CTA是现阶段临床中使用率最高的影像学检查方式,此种方式具有无创、准确性高、检查速度快的优点,能够提升检查速率和准确度,因此是临床医师首选检查方式[4]。双源CT是在常规CT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检查方式,其是一种多层螺旋CT,同样具有无创、便捷、可靠的优点,在临床中已经获得初步认可[5]。常规肺动脉CTA在检查的过程中屏气时间较长,对患者配合度有一定要求[6]。但双源CT扫描技术极大程度提升了扫描速度,且患者需屏气时间更短,临床使用限制更小,更适合肺动脉栓塞患者早期检查和诊断[7]。
在开展肺动脉CTA在扫描过程中需要联合对比剂观察血管状态,而广泛使用对比剂会增加肾功能损伤,因此需要降低对比剂使用剂量[8]。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可见,观察组在降低扫描电压、降低对比剂浓度后,其图像相对理想,虽然部分患者扫描图像存在噪声,但不会对临床诊断造成影响,能够满足疾病诊断需求[9]。且两组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统计均无差异,证明低剂量、低管电压扫描能够满足疾病诊断需求[10]。此外,观察组患者辐射剂量、信噪比、噪声比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受到的辐射量更少,对机体产生的损伤更低,大幅提升了扫描安全度,证明双源CT低剂量肺动脉CTA能够满足诊断需求,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