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定向关系论证”类主观题是指在设问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密切关系的核心概念,其中一个核心概念是问题的逻辑起点,另一个核心概念是问题的逻辑终点,要求考生阐释说明起点概念与终点概念之间的具体关系,或者分析论证其关系成立的理由。
该类试题具有创新性和综合性,设问中增加核心概念,改变了传统设问中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命题方式;该类试题设问具有明确的逻辑起点、终点,指向性更强、技术性更高,最大程度避免考生对教材的死记硬背,要求答案分析透彻、逻辑严密、令人信服。
此类试题可以有效实现对考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因此,近几年高考思想政治试卷中,“定向关系论证”类主观题反复出现。本文以2019年全国Ⅰ卷38 题为例,探究此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2019·全国Ⅰ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货物和服务年进口值均占全球1/10 左右。
2018年11月,中国进一步降低石材、陶瓷、机电等1 585 个税目商品的最惠国税率,关税总水平由2017年的9.8%降至7.5%,平均降幅达23%。同月,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来自170 多个国家、地区的3 600 多家企业参展,现场展示了法国葡萄酒、阿根廷红虾、美国智能车载空气净化器……进博会吸引了40 多万名境内外采购商,累计意向成交578.3 亿美元,其中1/4 以上为智能及高端设备。
中国扩大进口“大蛋糕”的清单上,既包括数控机床、智能终端、精密医疗设备、新型汽车、先进民用飞机等高技术产品,也包括个人电子产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等日用消费品。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判断题型。“定向关系论证”类主观题的设问特点明显,设问中往往出现两个核心概念A、B,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A 对B 的作用(意义、影响)。
第二步:确定指向。“定向关系论证”类主观题中,核心概念A、B 在设问和作答中的地位功能不同,因此,需要确定核心概念及其关系指向,即谁影响(作用)谁。例如,在本题中“进一步扩大进口”是逻辑起点,“国内经济”是逻辑终点,考生需依照“A →B”这一逻辑指向进行分析论证。
第三步:分解概念。在第二步的基础上,通过提取材料信息,对逻辑起点概念“进一步扩大进口(A)” 进行分解,具体化为A1、A2、A3等(见下表)。
第四步:寻找联系。考生需要调用设问要求的知识,对A1、A2、A3 等进行延伸和推导,寻找其与“国内经济(B)”的关联点或一致处B1、B2、B3 等,从而建立起“A →B”的逻辑关系(如下表所示)。
在四步解题过程中,其中分解概念、寻找联系两步至关重要,决定答案的有效性。简言之,分解概念是提取信息的过程,寻找联系是调用知识的过程。看似是两步,实则在思维过程中是合二为一的。
“定向关系论证”类主观题中,逻辑起点概念A 与逻辑终点概念B 之间的关联具有跳跃性,因此,需要考生进行“搭桥”,即关系推理。如何“搭桥”从而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是解题的关键。
方法一:顺推法,从逻辑关系的起点A 入手,A 即前提,围绕论点A,材料中会提供A1、A2、A3 等论据条件,对A1、A2、A3 等论据条件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可以为逻辑关系终点B 的实现提供条件的B1、B2、B3 等,则“A →B”的逻辑关系建立成功。上文的解题思路是对顺推法的运用。
方法二:逆推法,从逻辑关系的终点B 入手,B 即结论,分析实现B 需要B1、B2、B3 等条件,从材料提供的论据A1、A2、A3 来看,如果A1、A2、A3 能满足B1、B2、B3,就可以证明A 可以实现B,或者说有实现B 的可行性,则“A →B”的逻辑关系建立成功。
用逆推法对上题进行分析如下:从逻辑终点“国内经济(B)”入手,结合《经济生活》知识,追溯到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如果“进一步扩大进口(A)”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全部或者某些环节有积极影响,则可以论证对“国内经济(B)”有积极影响(如下图所示)。
“定向关系论证”类主观题的答案组织呈现精准、缜密的特点。现对文中2019年全国Ⅰ卷第38 题的答案编制加以分析,以供参考。
【参考答案】降低关税,增加进口,繁荣生产与消费市场;激发市场竞争,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给,降低消费成本,更好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带动技术引进,促进产品创新研发,推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
【分析一】在答案中,“关税”“进口”“生产与消费市场”“市场竞争”“市场供给”“消费成本”“技术”“产品创新研发”这些是学科术语,来自学科知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美好生活需要”“动能转换”这些则是政策术语,是对时政背景的关注和国家政策的解读。而上述答案的生成,均来自于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知识的调用。
【启示】对于这类答案知识来源多元化的试题,考生在备考中要注重深度学习,提高知识生成能力。首先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深化、扩展、迁移,实现融会贯通;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加厚知识积累,掌握重大时政知识;并且善于根据材料信息生成新知识,构建起“教材——时政——材料”三合一的知识生成方法,作答时通过筛选、提炼和重组,灵活调用知识,从而生成符合设问要求的答案,力求精准。
【分析二】答案逻辑为:(1)影响交换:降低关税,增加进口→繁荣国内市场→影响供求双方→影响生产和消费;(2)影响生产:加剧(同类产品)市场竞争→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技术引进→促进产品创新研发→推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3)影响消费:丰富消费品市场供给→降低消费成本→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在上述逻辑中,运用了演绎分析的方法,把供求与价格、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等经济学知识和材料信息相结合,按照前因后果组织答案,采取总分式布局。
【启示】“定向关系论证”类主观题的答案组织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层次安排,都具有缜密的逻辑性。因此,考生在应对此类试题的时候,必须把握正确的逻辑分析方法。要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顺逆推理方法;善用演绎分析法,实现从抽象到具体、一般到个别的转化,将教材知识转化为答案要点;语言组织要运用系统思维,遵循由己及他、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由因到果的逻辑传导方法,准确建立起“A →B”的逻辑关系;答案整体布局要根据要点之间的关系,灵活选用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做到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定向关系论证”类主观题虽然难度大、要求高,但有应对之策。建议考生对真题合理归类、反复比较、总结方法、有针对性地加以练习,熟悉试题特点,优化解题过程,厘清解题思路,做到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有效提高解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