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 慧
导读:从1952年1月开始,美军为了挽回在朝鲜战场上的败局悍然发动了细菌战。美军细菌战主要在朝鲜北部地区发动,也深入到我国东北和山东省。在中朝两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两国人民和志愿军一起,迅速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措施有力的反细菌战。
经过一年左右的斗争,中朝人民和志愿军彻底粉碎了美军发动的细菌战,并借此使我国的卫生工作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清理被美军细菌弹污染的土地。左下图为美军投放的细菌弹
1952年1月,败退“三八线”的美军妄图以细菌战挽回战局,党中央、中央军委果断决策、缜密部署,志愿军部队多措并举、群策群力,取得了反细菌战的伟大胜利。
1950年6月30日,朝鲜战争刚刚爆发,美国国防部部长特设的研究生物、化学和放射性战争的史蒂文森委员会就向国防部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关于更加广泛发展生物武器的计划和八项建议。10月27日,这份报告得到国防部部长马歇尔的批准。12月,为挽救朝鲜战场上的败局,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要成员认为,细菌战有效且廉价,应加以发展,并批准在朝鲜使用细菌武器的准备工作计划,限令1951年年底以前完成准备。1951年12月,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把在鸭绿江以北使用细菌武器的任务也包括在细菌战计划中。这个决定于1952年1月付诸实施”。细菌战主要由美第五航空队执行。
1952年1月28日,美机在朝鲜江原道平康郡一带空投苍蝇、跳蚤等病媒昆虫。1月29日至2月17日,美军又先后在伊川、铁原、市边里等多个地区空投装有跳蚤、蜘蛛、蚂蚁、苍蝇等昆虫的纸包,密度最高的达500~600只每平方米(到3月则达1000多只每平方米)。2月19日,美军在肃川西北凤鸣里、钵中里、龙奉里和肃川东北八里坪、上十里坪投下类似苍蝇的昆虫,每处撒布面积约300~1000平方米,密度为7~100只每平方米。至3月31日,仅两个月时间,美机空投细菌弹或发射细菌炮弹等达804次,涉及朝鲜北方的7个道44个郡。
2月29日至3月5日,美机先后侵入我东北领空,在抚顺、新民、安东、宽甸、临江等撒布大量带有传播性细菌的昆虫,并对临河、长甸河口地区进行轰炸扫射。3月6日和7日,美机窜入我山东青岛领空,在市郊区的大麦岛、沙子口、李村等地撒布带有传播性细菌的昆虫。据统计,2月29日至3月26日,美机共177批865架次,侵犯我领空,投掷大量细菌弹。
美军实施细菌战,给朝中两国人民和志愿军造成极大危害。经检验查实,美军布撒的昆虫所带病菌病毒,主要有霍乱弧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10多种类型。2月25日至3月11日,朝鲜安州发南里一个600人的村庄,有50人患鼠疫,其中36人死亡。志愿军方面,据统计,至1952年冬,共确诊疑似与美军细菌战有关的传染病患者384人,死亡126人。其中,包括第六十七军军长李湘,他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
美军在朝鲜实施细菌战的消息被迅速上报,引起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在应对细菌战的过程中,党中央、中央军委果断决策,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逐步建立了一整套防疫机制。
准确研判,及时决策。2月18日,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向毛泽东等报告美军进行细菌战的情况和处理意见。次日,毛泽东批示:“请周总理注意此事,并予处理。”为慎重起见,朱德特别批示:病菌标本“不宜送回,以免传染”。当晚,周恩来根据总参谋部作战部呈送的《关于敌人在朝鲜大规模进行细菌战情况的报告》以及其他渠道的情报,拟就了包括判明情况、增加防疫器材、公开声明、控诉美军罪行、防疫动员、求助苏联等6项具体措施。这些都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从2月18日上报后,仅短短两天时间,党中央、中央军委研判美军实施细菌战、下定反细菌战决心,为随后取得反细菌战主动权赢得了时间。
部署缜密,措施得当。2月19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领导与外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领导商定后,将国内现存的340万份鼠疫疫苗、9000磅消毒粉以及其他防疫器材连夜装运,先运至安东再转运朝鲜前线,并立即赶制1000万份鼠疫疫苗。21日,中央军委发出由周恩来主持起草的给志愿军和东北军区的指示,强调“现在的重要问题是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钟的时间,进行细菌散布区的消毒和隔离,克服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23日,总后勤部卫生部在苏联顾问的协助下,以最短时间拟制完成了反细菌战防疫计划大纲,但周恩来建议分阶段实施:在目前病菌还没有发展的情况下,即准备和预防阶段,先在中央军委内部成立总防疫办公室,以领导后方的防疫准备和前线的防疫措施;如美军继续进行细菌战,则立即进入全面采取紧急措施的第二阶段。当日,毛泽东就批准了这一建议。25日,中央军委再次给志愿军发出防疫指示,强调要把防疫工作当作首要任务,明确了包括成立机构、强迫接种、消毒隔离、加强情报、抽调人员等具体措施。
在美军将细菌战范围扩大到我东北地区后,3月4日,周恩来主持讨论部署东北及沿海地区全面反细菌战防疫措施。次日,毛泽东批示:“应严重注意这个问题,应用一切有效办法,进行防疫工作。”12日,经中苏两国领导人协商,苏联同意增派一个喷气式驱逐机师进驻沈阳,担负拦击撒布细菌之敌机任务。3月14日,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郭沫若、聂荣臻为副主任的中央防疫委员会,统一领导反细菌战的全面工作。同时,先后派出三批包括昆虫学、细菌学、流行病学专家在内的50多名专家和数百名防疫人员到朝鲜战场上组织指导防疫工作。19日,中央防疫委员会发布《反细菌战指示》,对防疫对象、区域划分、各区任务、紧急措施、防疫运动、研究工作、宣传工作、防疫组织等方面做出全面部署。
加强宣传,控诉罪行。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国内迅速掀起了反对美军细菌战的浪潮。中朝两国政府先后发表声明,强烈抗议美军罪行。1952年5月5日至1953年11月22日,新华社陆续公布了25名被俘美国飞行员关于美军进行细菌战的供词,有力揭露了美进行细菌战的事实。各大媒体、人民团体、民主人士等也纷纷声讨。面对美国的百般抵赖,中国政府接受了“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调查团”和“调查在朝鲜和中国的细菌战事实国际科学委员会”的调查,他们在报告中一致认为美军犯下了严重的细菌战罪行。
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全体动员,全力以赴投入反细菌战。经过近一年的斗争,来势汹汹的美细菌战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朝两国军民取得反细菌战的胜利。
成立防疫专门机构,实行疫区封锁。1952年3月1日,志愿军总部成立了以邓华为主任的总防疫委员会,向志愿军部队下达了紧急作战命令,号召全体指战员像对待作战一样,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以“只准胜利,不准打败”的精神,来完成反细菌战的任务。
志愿军总部在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报告发现美军飞机投掷带菌昆虫情况的同时,也将这一情况向朝鲜党和政府进行了详细通报。朝鲜劳动党中央和朝鲜政府高度重视。2月20日,朝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怀疑遭受美军细菌污染的江源、铁原、伊川、金化4个郡划定为危险地区,实施严格的疫学监视和消毒杀虫对策。并规定,一旦发现特殊传染性病例,立即采取隔离措施。自2月底至3月初美军飞机入侵我东北领空后,3月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划为紧急防疫区,在区域内进行消毒、注射、化验和必要的隔离。3月12日,中央军委命令,对铁路交通进行管制。对朝鲜进入东北和由东北进入关内的车辆,进行强制消毒,人员进行强制注射,发现有症状者,立即隔离治疗;非必要物资暂停运回,非必要人员和部队暂停来往与调动。3月16日,山海关防疫总指挥部成立,负责对过往人员、车辆、物品的检疫和消毒。19日,中央防疫委员会宣布:志愿军所在的朝鲜为疫区,东北为紧急防疫区,华北、华东、中南沿海地区为防疫监视区,华北、华东、中南内地及西北、西南为防疫准备区。同时,中央防疫委员会对各种区域内的防疫任务和措施做出详细规定。
注射疫苗,开展清洁卫生运动。志愿军部队按照规定注射鼠疫、霍乱、五联等各种疫苗,至6月底鼠疫疫苗注射两次,霍乱、五联疫苗注射一次,注射率达100%。同时,相关单位给主要交通线两侧3华里内以及部队驻地大部分朝鲜居民共450万人注射了鼠疫疫苗。防疫部门在组织捕灭老鼠、苍蝇、蚊子等细菌媒介物的运动中,发动群众“动脑筋、想办法”,对各种防疫工具的创造和先进经验进行及时表扬、鼓励和推广,对贡献大者还给予记功、评功和物质奖励。全军共制造捕鼠工具140余万件,捕鼠500万只以上。志愿军总防疫委员会还制定了反细菌战个人、团体、伙房三大《卫生守约》,下发到班。干部战士们利用废旧材料,在战地修建了8200余所澡堂、3500余所灭虱室、3100多所隔离室,对驻地普遍进行清扫,疏通沟渠,清除垃圾,排除污水,广大干部战士养成了定期洗澡、换衣、剪指甲等良好卫生习惯。
进行反细菌战思想动员和防疫教育。志愿军总防疫委员会组织部队学习防御细菌战知识和防疫常识,及时收听国内外人民对美发动细菌战的谴责,参观美进行细菌战罪行的巡回画展,派人带显微镜深入连队,组织大家观看细菌形状并讲解其危害和防治办法,放映反细菌战幻灯片,编演反映反细菌战的快板和短剧,编写反细菌战的墙报和快报,宣传《卫生守约》和《卫生守约说明》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指战员增长了防疫知识,克服了过分紧张和侥幸麻痹心理,坚定了反细菌战的决心和信心,为反细菌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朝鲜战场上反细菌战的胜利,大大激发了国内民众的热情。国内广泛开展了以消灭病媒虫兽为主要内容的防疫卫生运动。据不完全统计,至1952年底,全国清除垃圾共7465万吨,改善和新挖水井130多万个,疏通沟渠28.3万公里。人民群众以巨大热情扑灭苍蝇、老鼠,大大减弱了中间宿主传播疾病的能力。当时,正在中国进行美军细菌战调查的国际科学委员会对此高度评价:“今天在中国正在进行着一个伟大的运动,在促进个人和社会卫生。这个运动是受五万万人民全心全意的支持的,这样规模的卫生运动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