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娇慧/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文化自信是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年轻一代树立正确三观的必要途径之一。文化自信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能为年轻一代树立文化自信提供途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情况还有待改善,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并强调了文化自信,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的大会上,对文化自信的内涵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学界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的研究也比较丰富。笔者在查阅了现有的相关研究之后,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文化自信也进行了一些思考。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态度和认识判断,其对象是我国的各种文化,包括我国优秀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当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一种基于我国有着几千年文化传承历史的自信。其实简单来说,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应该秉持着对我们本民族文化充满信心的心态,而这种信心是两个方面的。一是相信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并以作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而感到自豪,愿意并且乐意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文化以及其真正寓意,并相信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和传承下去。二是相信我们的文化有着足够的包容力,能够汲取其他文化中的精华,使自己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与时俱进,而不是固守本民族文化,对其他文化则持偏见的态度。在现如今的国际背景下,我们更应让本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秉持着这种对本民族文化自信的价值判断,我们也才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认识其他国家的各种文化,形成海纳百川的胸襟。
当文化自信落实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时,大学便是接受文化自信的主体,大学生作为已经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基础和文化涵养以及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文化自信于他们而言,就不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本民族文化、接受和认同有关本民族文化的知识、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是还要努力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并且发挥大学生的智慧才能来创新本民族文化,以使中华文化能够符合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和生命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接受并树立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就目前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较为明显的主导性,即以政治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偏向于关注对年轻一代政治素养和政治态度的培养,但关于人文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较少,整个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是不太合理的。这就使得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德育脱离了现实的人文环境,传递出来的知识就很显得比较空洞,很难使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我们注意到高校教师的文化涵养和知识理论体系都是非常丰富且深厚的,但是很多高校教师往往都缺乏一定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像思想政治这种偏向于意识形态的教育,若总是以理论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传授,整个课堂氛围就会比较枯燥和无聊,大部分学生无法投入百分百的兴趣去学习和接受。学生不感兴趣,那么无论老师讲的内容是什么或者讲的多精彩,其效果都是有限的,这对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也会造成阻碍。
三是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视对文化自信的融入,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却存在一些偏差,更加关注文化自信的内容教育,即告诉学生文化自信是什么,把文化自信理论化、书面化,以学生了解和接受文化自信为主要目的。文化自信被作为我们传统的知识教育进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却被忽略了。大学生作为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群体,不仅要认同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还要传承和创新我们的民族文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接受文化自信教育的主要途径,一定要注意文化自信的层次教育,从认识、认同、内化再到实践。只有将文化自信落实到实践,才能让大学生真正明白文化自信的真正内涵,真正将文化自信与现实生活结合到一起。
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因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阶段总是处在校园环境中,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利用好这一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提高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
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教室内部、教学楼内部、食堂等学生长时间逗留的地方,悬挂有关民族文化以及外国优秀文化的字画,让学生随时可以了解和学习有关这些文化的知识和内容,并且在自豪于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能学会尊重和汲取其他国家文化的精华。当学生身处文化环绕的校园环境时,就会受到来自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逐渐深入人心的,并且是持久恒远的,对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成立一些与民族文化有关的特色社团和活动,或是高校本身定期举办全校的文化活动,如遇我国传统节日时,可以结合传统节日的特色,鼓励学生围绕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和展示,以吸引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了解和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的兴趣。
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高校教师应深入研究和思考各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如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时,并不是要教师每节思政课都要讲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而是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契合点,使文化教育在无形中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除此之外,还应整合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不吝啬于发现和赞赏其他国家文化的优势之处,向学生传递一种我国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和基于文化自信而正确对待国外文化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是文化教育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纯理论、纯文字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其内容多么丰富和精彩,都会让很多学生感觉到枯燥与无聊,所以高校教师应努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教育的呈现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如教师可以减少文字的呈现,增加图片和视频的呈现形式。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让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走进课堂,如传统戏曲的道具等。或是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周围存在的民族文化,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文化熏陶的参与度,还能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民族文化的关注度,使文化自信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活力和生命力的根本,如果只是固守历史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那就很难保证能够永远流传下去。只有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对我们的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在保持其根本特色的同时,转变其表现形式,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断地得到传承。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紧随时代的脚步进行创新,将文化创新真正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如高校教师应多关注时事热点中的文化内容,以便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与时俱进的文化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文化创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不仅是教师应多问“为什么”,还要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对文化的实质进行探究,真正懂得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寓意。要结合我们当代社会的要求和潮流,思考应如何创新我们的民族文化,做到既保持其内里,又能符合时代要求。
新媒体平台在近些年来逐渐兴起,其受众度非常之广,尤以年轻群体为主,当代大学生的手机中几乎都会下有新媒体软件,如微信、微博、抖音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教育。如高校教师可以在微信中创建群聊,随时分享与各种优秀文化的讯息,或者自己运营一个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公众号,定期更新内容。还可以利用微博,建立相关话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民族文化和国外文化的看法,或是分享有关民族文化的内容。当然,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短视频传递一些有关民族文化的知识。虽然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也扩大了外国文化渗透的途径,但正是基于文化自信的出发点,我们更应该利用好这些平台,扩大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当民族文化与这些新颖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新媒体平台能够适当结合时,相信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意愿也会更强烈,更有利于年轻一代树立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基本价值态度,是高校对年轻一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目前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使文化自信能够真正落实到年轻一代的身上,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真正提高其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