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云南省地方师范专科学校的发展历史

2020-11-18 19:24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长江丛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师专师范云南省

■白 杨/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 、云南省师范专科学校(师专)的发展的历史

云南省师范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新式教育的开始。他们是由旧时的书院(如丽江的雪山学院)转变而来,名称一般也称为学堂或师范传习所,如丽江师范学校当初称为丽江学堂,昭通师范学院称为昭通师范传习所,曲靖师专称为曲靖师范第二传习所。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对教师培养的重视,名称都经历了变化,由“学堂”的统称转为“学校(中专)”,学科上的文理初略分科变为更加精细课程分类,课程种类包含了文学、历史、艺术、体育等理论课程外,还有书法、手工实践技能课程。这些改革,让学生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教育,为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地方学校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教师。

(一)从“大学”的角度上看,云南省的师专历史不太长

云南省曾经的师范专科学校主要有:昆明师专(1980),曲靖师专(1992),楚雄师专(1983年),大理师专(1977)宝山师专(1978),文山师专(1984),蒙自师专(1978年),昭通师专(1978)等几所,其中的大理、宝山、蒙自和昭通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建立的,被称为我省最早的“四大师专”。他们为云南省各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初高中教师,为地方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从办学历史上看

云南省师范院校(师专)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立,时间在1977至1980年间前后,时间也就是在也就40年左右,无论是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法,还是在办学规模、学科设置,招生范围上看,都显得年轻。

(三)从办学环境上看

这些学院校位于城市的边角,占地百十来亩;校园周围环境良莠不齐,与城中村相互交错;师生规模不大,按计划招生,按计划就业;专业设置固定,课程教材传统,平稳地为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时代应有的贡献。

(四)“后期之秀”“丽江、德宏”师专

与有着近40多年的办学经验学校的“四大师专”相比,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都是在2000年后建立,由师范学校和教育学院合并而来,“大学”的历史有10来年,虽说“培养师范”历史悠久,但大都是有着办中专和成人(函授)的经验,没有真正办“大学”的经验,大部分的教学、管理方法都是参考和借鉴兄弟学院,没有形成与地方、自身合适的办学机制,没有融入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因而他们在大学的“内涵”与“贡献”方面来看他们是非常年轻的。

二、云南省现存师范专科的状况及挑战

云南省早期设立师范专科学,历史不长,一直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在1999年后,各专科学校抓住高校院校改革的机遇,纷纷升格为本科学院,完成了历史任务。但有几所仍然在徘徊和“挣扎”。

(一)孤军奋战,仍为地方服务

2000年后形成师范专科由于历史和自身环境原因,一直没有赶上合并、升本的末班车,现在还在为“升本”和生存而奋斗,分别是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不可忘却的历史作用

2000年后建立的师专,主要地处边疆和高海拔、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他们为地方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这些专科学校的建立,一方面解决了原来地方师范学校的撤、并、合等问题。另一方面也确实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中缺乏师资的问题,促进了当地的教育、文化的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

2000年后建立的师范专科学校,为地方做出了贡献,但在它们在建立之初,本身就隐藏着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大学扩招后和其他由师专升格为师范学院的一个合流的冲击,淡化了它们对地方教育的必要性。

更为挑战的是,随着国家对乡镇、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方基础教育的逐步重视,加大了对地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这些地方教师的待遇,让更多以前不愿意到这些偏远地方的本科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来到这些地方工作,提高了这些地方的教育教学水平。打破了以往农村、山区、少数村落地方教师必是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的传统,让以前的同专科学校竞争的局面,变为和本科学校与省外学校竞争的状况。

更为严峻的是各种民办高校的崛起,大量的毕业生都涌向教师这一行业,加剧了专科学校学生就业的难度。由以前的单一,同层次的竞争上升为多层次,全方位的竞争,其所面对的挑战压力不言而喻。

三、现存师范专科学校的优势与机遇

这些师范专科学校现在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同时有着巨大的优势。主要有:

(1)这些师专全都位于各个地州市,都处在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水平整体发展水平滞后,大量少数民族聚集及地理环境相对不宜居住的地区。当初建立师专的目的也就是为地方的教育培养教师,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随着这些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及城镇化的迅速展开,人们更容易生活在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形成了大量人口聚集区域。生活在这的人们,需要齐全的文化设施,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需要为当地的小孩提供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优质教育。这对当地方的师专发展提供了客观的优势。

(2)是我国正在进入扶贫攻坚阶段,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和山区居民进行大量的异地搬迁安置,让他们在文化和教育上不能因“贫”而拖后退,扶贫要从教育上开始,因而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改善乡村教学环境。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加强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这也为西部少数民族地方的师范专科学校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3)有些师范专科学校由于历史等原因,错过了当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列车,但再也不能错过“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规划。西部及西南部地区恰好位于“一带一路”的连接点,它们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一带一路”高效、顺畅、深度及全面的开展,所以国家非常重视“一带一路”区域的的整体发展,除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大力投资外,还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国家十三五规划),让他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快速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熟悉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区域社会状况及能够迅速当融入当地社会的人才。这是“一带一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那些高职高专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

四、云南省地方师专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

地方师专,尤其是那些刚建立不久的师专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突破自身局限,进一步发展为既能开展完整的职业教育,给地方建设提供各种专业技术的毕业生,也能够办好师范教育,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的办学方式;进一步由单纯的省内、招生就业扩大为全国招生、全国就业的办学理念,由单一的师范为主,职业教育为辅的办学模式上升为师范,职业教育并重的教学规划,进而升格为本科院校,这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在这个路上困难重重,其中最主要的是传统的继承和改革与创新。

(一)关于传统的继承和整合

悠久和多元传统对一所院校来说是至关重要,对于民族地区的师范院校来说更是如此。传统可以让一所学校或者一个团体更加稳固团结,在时代变化面前更加处事不惊,让他们冷静的面对变化。现存的几所师专,都有长久的积淀,都曾经面对历史的分分合合,形成了如今的办学规模,形成了根植于民族地区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安贫乐教的师范办学传统。这个传统一直贯穿于他们的教学和生活中,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但这个传统中的一些习惯也在制约着这些学校的发展。如遵循守旧,抱残守缺;地区主义,小团体意识;排资论辈,资历说话及盲目的夜郎自大等陋习。这些习惯在别的地方都有,但在环境相对封闭,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就显得更加明显,虽然说没有鲁迅讲的“搬掉一个砖头”那么夸张,但在学校进行的改革中也要承担着不少的压力,比如在学分制、选课制、末位淘汰制等教学改革中就有所体现,有些时候时候“改革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原点的局面。

所以正确认识“传统”,跳出狭隘的“唯一、边疆、落后”自封的拘囿,积汲取兄弟学校发展中的经验,整合自身的条件,适当的舍弃,引入新的思想,形成合力,做到推陈出新,实现真正的蜕变。

(二)关于改革与创新

改革与创新对社会、对民族的重要性无需赘言,我国现在所取得的成就都是通过改革与创新取得的,这是实践证明的。云南地方师范专科学校的想要发展,也必须改革和创新。

云南省现存的2所师专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校园建设,办学资产以及师资力量等有形问题,而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铁饭碗”、“得过起过”、“唯我独尊”等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他们在本质上阻碍了学校跟上时代步伐,快速融入全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

五、结语

云南省地方师范专科学对云南省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云南省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专科学校办学层次已经不能适应需求了,在面对发展生存的危机时,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从自身条件出发,结合区域发展状况,抓住“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进一步”给予的条件,制定好规划,脚踏实地的做好建设,完成好每一步任务,以“积跬步”而“至千里”,实现“专升本”,更好的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师专师范云南省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学院简介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拉萨师专?马云教育基金启动 : 捐资一亿,十年赋能3000名西藏一线教职人员
差异教学法在师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