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娜/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时候。①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迅速,无论从数量、规模上都已经占据我国高校的半壁江山,关注高职师生关系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开端的近代启蒙时期,第一次高扬人的主体性旗帜,把人的地位提高了崭新的高度。美国学者弗莱德·R·多尔迈概括了现代主体性的三个特征:(1)以传统自然为目标的人类中心主义;(2)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性个人主义;(3)是不包含主体间性的单独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以占有性和个人主义为核心,是一种占有性单子式个人主体性。①由于当代哲学的焦点和范式的转向以及建立在“单子式主体性”理论之上的现代教育自身的弊端,主体间性以其独有的理论优势带来了教育领域的新转向。主体间性教育使人成为完整的“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人、成为“类主体”的人。
(一)主体间性教育本质:走向完整的“人”
主体间性的教育提倡交往和对话,破除“单向度”和“占有性”,使人成为“人”。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类的生命总体的承担者。人只有同自然、社会、人类世界交往、对话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不会掠夺自然、奴役同类、沉迷于自我。
(二)主体间性教育的本质:走向交往的人
主体间性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是促使人通过交往与对话,走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教育。交往就是主体以语言、符号为媒介,通过沟通,达到知识、情感、观念上的融合,是一种人与人主体间性本真的关系。
(三)主体间性教育的本质:主体间性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剂良药,使个人主体性走向类主体性,使单子式的个人走向世界历史性的个人
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人与人的交往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师生之间实际上存在三重关系,即教与学的工作关系,社会关系,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②
(一)师生间教学关系的重构
本真的师生间教学关系应该是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师生间在交往中,认识了客观世界、认识了他人、认识了自己,传递的模式为:教师↗学生↗教师。交往成为师生间教学的目的。既然人的发展来自于交往,那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那么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交往。
(二)师生间情感关系的重构
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重构师生间情感关系:首先,加强“对话”意识。师生间关系淡漠或紧张都是由于双方缺乏“对话”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强势的一方,掌握着话语权,但是却缺乏对话、交流的意识。其次,树立关心和鼓励的指导理念。教师是学生“重要的他人”,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会施以最重要的影响,而学生对教师而言,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见证人、参与者,虽然教师要面临许多专业的考评,但学生对其的评价最为深刻。
(三)师生间社会伦理关系的重构
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伦理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最根本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无论学生是多么不成熟、待发展的人,他在人格上,都与其他人是平等的。“人的尊严超越年龄、智力、知识水平、道德状况及其他一切价值,它只取决于人作为人的内在本质。”③平等、民主是现代社会的主流伦理标准,师生社会伦理关系也会受到主流伦理标准的影响,因此平等、自由的师生伦理关系是当代社会的要求。
笔者走进师生的现实场景中,通过深度访谈X高职院校的师生,了解目前高职师生关系的现状,发现师生间存在的困局。通过访谈结果分析:教学关系的主-客化,情感关系淡漠化,社会伦理关系功利化。
(一)教学关系主-客化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较快,人数增加过快,又缺乏灵活机动的校企政策,因此,校企还是“两张皮”,无法达到校企互通。很多实训类课程缺乏充分操作观察,教师仅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学生情感能力、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情感关系淡漠化
随着我国对高职教育的重视,这几年,高职教育的招生人数增长较大,学生增长幅度较高,许多一线教师忙于完成课量、课题和参加各种职业大赛。因此,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交流的次数不多,更谈不上有高质量的交流。有的教师甚至为了奖金,让师生纯洁的情感关系庸俗化。师生间情感关系的淡漠致使教师的人格教育成为空缺,让教育失去了宝贵的动力。
(三)社会伦理关系功利化
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传统的“尊师重道”土崩瓦解,师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部分教师在评优、奖助学金、班干部时,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有些学生认为大学教育就是教师提供服务,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导致师生社会伦理关系功利化。
(一)打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1、树立新型的办学理念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更要多元化,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全、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与他人工作和相处的“完整的人”。
2、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④
(二)转变教师思想行为的对策
1、建立“对话”的教学关系
信息网络的畅通,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都在挑战着传统的教学观,师生间不再是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了,而是在对知识进行交流讨论和反思中,赋予知识新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共生、共享的师生关⑤”
2、加强情感交流
教师应“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感到教师并不是离他们很远的人,而是贴近他们生活、分享他们的生活,追求完美至善的同伴和知己。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如果没有交往,就不会有科学的突破,如果各自为战,人类最终为成为宇宙中唯一的生物,孤独死去。因此,交往观念的革新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必然。民主是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主流趋势,当然更是师生间相处的指导思想。一个有民主思想的人才是主体性的人,没有民主思想,就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树立“民主”意识是师生关系的内在诉求。
(三)转变学生思想行为方面的策略
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经济的日新月异,各种思想、观念、信仰的交替都冲击着大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每个大学生都至关重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老师间的沟通。老师与学生一样,也是有思想、情感、信仰的人,现代大学生应该加强对于老师的理解,处处能换位思考,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和深切期望。
2、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压力,都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学会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是成长中必修的一课。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宣泄这种负面情绪,如: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和不解告诉老师和父母,他们的人生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他们一定会耐心解答你的疑惑。
总之,教育永远都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话题,而师生关系作为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不懈努力。主体间性理论用前瞻性的视角审视当下师生关系,为我们重塑新型师生观提供了方向。
注释:
①冯建军.教育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3.
②陈桂生.略论师生关系问题[J].教育科学,1993(3):5.
③刘明.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中的非民主性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1989(5):15.
④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天津:南开大学,2010.
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