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教育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2020-11-18 17:34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双元制院校英语教学

■郭 敏/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双元制”职业教育突出“实用”、“实训”、“应用”,是当前公认的成熟、定型的职业教育模式。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跨文化交流与跨国境工作提供了语言基础,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一、“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

“双元制”教育模式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职业活动为课程设置,体现的是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训的融合,实现的是职业院校和用工企业的双赢,推动的是民生就业和生产发展。其中,“双元”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人员身份双重。“双元制”教育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均具有双重身份。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从学的角度来讲,学校的学生与企业的学徒集于一身;从教的角度来看,院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合为一人。教师与师傅、学生和学徒由于不同场所、不同行为而具备不同的身份,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转换。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虽然身份有别,但不能将其完全割裂,而是要在教学传授过程中互为融合、教学相长。

教学场所双边。“双元制”教学模式体现为实践活动场所的双边。即:学校的课堂和企业的车间。在学校,教师更多的用“口”,是理论知识的阐述者,学生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者,传授行为侧重于理论阐述过程。在企业,师傅更多地靠“手”,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应用者和技术的操作者,师傅与学徒的行为侧重于理论应用过程。如果说学校倾向于理论学习,那么企业更倾向于实践应用,学校的理论与企业的实践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统一于“双元制”教学模式之中。

评价考核双向。“双元制”教育模式体现为对学生的双向考核。这里的“双向”主要指:一方面,学生理论知识要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学校的专业理论考试,获得职业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另一方面,企业结合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综合考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生要通过各级行业协会的技能测试,获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高职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为推动高职英语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深度融合,应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身份、场所、考核等方面的“双元”特征,更好凸显高职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工具性、交际性,有力推动高职英语教学开放化、国际化、现代化。

二、高职英语教学全面实行“双元制”的瓶颈制约

授课教材重理论,实用性有待提升。高职英语教材选用存在不良倾向:一种以本科教材替代专业教材,这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内容的理论性,但对职业教育的工作场景模拟不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一种是以高职英语教材替代专业英语教材,这彰显了职业教育的渐进性和交际性,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专业英语技能的“缺位”,抹煞了高职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整体来看,这些做法反映出重理论轻实用、重知识轻技术的倾向,体现出专业英语教学距全面实行“双元制”尚有一定差距。

授课模式重基础,导向性有待强化。高职英语教师根据学生能力、教材内容、预期教学目标等因素综合确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入手,更多注重基础性英语水平积累,并以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为鲜明导向,对校外实训内容和工作场景创设,授课模式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结合不紧、对高职英语理论与未来就业实践的统筹不够。换言之,对教与学的关系处理游刃有余,对学与用的关系处理略显不足。

教师队伍重综合,专业性有待凸显。教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是“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有力推进者。相对德国职业教育由教师和工程师两支队伍共同承担而言,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一是英语教师多数为教育专业、英语专业出身,存在对职业教育、教授课程的专业性认识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就专业领域开展教学探讨、协同制定教学计划、适时调整授课内容等教研活动不足;三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企业工程师在高职院校教师中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以上是当前“双元制”英语教学中的短板、瓶颈。

校企合作重形式,互动性有待改进。部分高职院校已经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校企合作关系是初步的、浅层的、单一的。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习惯于立足本土、着眼当下,对经济全球化的主流和要素市场化的趋势把握有待深化,对具有专业英语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更多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和实操能力的训练,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英语水平的培养有所淡化。同时,受制度安排、运营机制、合作经费等方面原因影响,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高职英语教学深入推行“双元制”的方向抓手

强化授课模式的“双元”导向。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职业分析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建立职业英语理论课程与实际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推动“是什么”“为什么”向“怎么干”“如何做”转变。要推动英语与专业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室与车间融合,将英语课堂当作理论车间,把技术车间看做英语考场,通过设置国外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用英语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实用性,推动基础英语、交际英语向实用英语、专业英语转变。

凸显师资力量的“双元”理念。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双元制教育模式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要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英语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专业英语能力需求,并注重选拔青年英语教师参加国内外专业技能强化训练,推动教师从英语专业背景向职业英语技能转变;要瞄准职业英语领域的“技术标兵”“能工巧匠”,邀请生产一线的名师能手到院校任教,与英语教师开展交流研讨。同时,英语教师鼓励积极参加院校内专业教学团队的业务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推动灵魂工程师向技术工程师转变。

加强校企合作的“双元”力量。人才培养是人才使用的前提和基础,人才使用是人才培养的导向和目标,二者虽然前后相继,但不能彼此独立,要推进两者相互交流,从分段治理向统筹融合转变。要着力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管理作用,在职业院校和用工企业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为企业加强对外交流、开拓世界市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并具备专业英语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对接,确保按照企业所需进行人才英语能力培养;企业要根据市场状况、发展战略等主动提出对职业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加强与院校英语教师的交流沟通,保证人才英语水平与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

健全评价体系的“双元”维度。要坚持学习什么、使用什么、评价什么三者有机统一,体现职业英语交际交流和实际操作的工具性。要坚持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评价并重,学校将学生在校情况定期与企业沟通,为企业培训提供参考;企业记录学生英语实践操作和工作场景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馈,以便院校实时调整教学方式。学校和企业分别以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和行业资格证书为终结性评价,综合考查学生对职业英语的灵活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另外,高职院校要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企业要在员工录用和人才选拔中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依据,推动“大国工匠”的实操技能和专业英语相互协调、美美与共。

猜你喜欢
双元制院校英语教学
浅谈O2O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以混合式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