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宏
(延边大学,吉林延边 133002)
自2004年在韩国首尔创办伊始,孔子学院历经近16年的耕耘探索,如今,已在全世界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孔子课堂,“一带一路”战略沿线中,有65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孔子学院,共计136所,这样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迅猛。其实,孔子学院得以高速发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汉语热的兴起,而这亦取决于语言输出国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无疑会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再度得到大幅提升。未来,学习汉语的人会愈发的多,而海外人士学习汉语的主要途径就是留学中国或通过孔子学院进行学习。在孔子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人对中国的传统思想有所了解,对“一带一路”战略所蕴含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无疑更有利于中国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可以说,孔子学院在为增进国际理解,促进各国多元文化交流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亦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孔子学院作为汉语文化传播的典型机构,自创办至快速发展再到如今形成基本的空间布局,一直受到国内外多方的关注,在孔子学院办学的近16年时间里,秉承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彰显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凝聚力。在教学过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及思想,从而更好地去交流沟通和理解。外派到孔子学院的国内教师团队或志愿者,还可以借此契机,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使双方的文化真正意义上做到融合交流。
现如今,孔子学院已然是一张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名片,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人文交流的一座桥梁。
据人民网报道,在孔子学院开办的16年间,累积培养各类学员900余万人,更是协助许多中方企业合作培养汉语人才,让更多的人在喜爱上汉语,热爱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中国也愈发的亲近和友善。对汉语有初步学习,或专项学习了某一方面常用语的学员,可以进入一些中外合资机构或企业,进行基础的机器操作,从而保障基本收入;对汉语有一定的学习,具备基础沟通能力,对中国文化也有一定了解的学员是中方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他们可以作为企业中层领导,亦可以去往中国继续学习和深造,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合作进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对中华文化有深入了解,且可以流利运用汉语的“中国通”,可以继续前往中国进修,后续归国作为外交人才或者企业骨干,继续从事与中国方面的相关合作。可以说,这些学习了中国文化,会使用汉语,甚至于去中国进修过的人才,在未来,必然是推动“一带一路”进程的国际友人。
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日起,便受到多种舆论压力困扰,众多的西方媒体开始无端地在中国的脑袋上扣着各种各样的“帽子”,指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国际安全等多方面均有所图,而所谓的“新马歇尔计划”“文化威胁论”“干扰论”“地缘图谋论”“朝贡体制论”不过是自“中国威胁论”的一些捕风捉影,提出这些论调的也大多是一些西方的国家和媒体,然而,受这些舆论的误导,“一带一路”沿线的部分国家会放弃或中断一些合作项目,而放弃的这些项目,鲜有西方国家愿意接手,不但对中国的贸易合作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损害,亦使得中国与沿线部分国家产生分歧甚至于不信任。
“一带一路”沿线的孔子学院在起到增强公共外交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民众互信,如果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国家政策的刚力表现,那么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公共外交则是文化交流的柔力,只有刚柔并济,才能更好地促进民心相通,打破负面舆论。
孔子学院在国外虽得到了众多政府、非政府组织及民众的认可,创办的院校数目也可以说十分可观,但由于所处国家的国情不同、政策推行和实施的时间尚短、师资力量不足且流动性较强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院校开办数目较快导致空间分布不合理,对于建立口碑和品牌,做到为国家“创收”而言,尚有些许不足之处以待改进。
观察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不难发现,孔子学院建立存在以经济导向和以人口为导向的特点,如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菲律宾的马尼拉、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以上城市都是该国的经济中心,且该国的第一所孔子学院的选址即为这里,之后再像周边的城市扩散。虽然有不少国家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并不是建立在该国的经济中心,但也建立在局部地区经济中心或较大的工业城市。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孔子学院进行选址开办。而据维基百科数据显示,整个亚洲地区,仅有一所孔子学院建立在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建在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比例占到75.3%;百万级人口城市的比例占到57.9%。综上,人口及经济对于孔子学院的选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导向作用,使得孔子学院的布局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孔子学院现有中外专兼职教师4.62万人,这一数据看起来似乎说明教师资源很充裕,但实际上,孔子学院的课程课时较多,教学任务量大,上述数据中涵盖了许多兼职教育人员,且国内大学前来志愿交流的许多教师都带有自己的课题,3-5年内便会回国;再者,中外双方教师和志愿者在工作对接上也存在问题,使得原本就不充裕的师资力量,更加紧张。对于孔子学院的学员来说,刚刚适应某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便被迫更换教师,亦是他们学习汉语的一大阻力。这对于教学质量和品牌建立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孔子学院的教材也存有滞后的问题,虽然如今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由泛化过渡到精准化,但对于许多希望速成以便从事技术操作的企业和学员来说,这类教材仍然不具有针对性。因此,诸如中石油驻海外分公司便开始自主编写教材,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孔子学院的设立一般由总部直接设立或特许经营以及与国外合作校或其他机构联合开办这三类情况,而第三种类型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合作机构一般也会选择国外高校、优质的社团机构、政府机关和跨国企业;这就导致孔子学院的运营机制多样,运营模式粗放。
诚然,与相关机构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孔子学院在前期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但同样具备许多弊端。比如,与政府机关合作除了可以有效地保障资金来源还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有效地解决前期的招生问题,但文化主权容易受国外政府限制,缺少人文情怀,资金投入较多,稳定性较低;与国外高校合作可以利用合作校的场地和其他的教育资源,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保障教学质量,是如今最受学员欢迎,采用最为广泛的模式,然而由于这类孔子学院的资金一般是汉办及合作校共同分摊,也就造成了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这一缺点;此外,一些跨国公司会作为第三方加入,比如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孔子学院就是由普瓦提埃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兴公司合作创办的,中兴公司的加入帮助前两者解决了启动资金的问题,也提供了许多优质的教学设备,但不由得担忧合作办学的动机以及在未来发展中文化传播是否会趋于商业化;最后一类情况是与一些经过汉办筛选的具有一定汉学基础的优质社团进行合作,一般情况下,这类社团的合作意愿更大、文化交流更为深入且热情更高,甚至可以实现盈利。
虽然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孔子学院的开办,但随着孔子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如若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和法律规定,未来一旦与合作方产生意见分歧并无法妥善解决,势必会对孔子学院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和实施的过程中,孔子学院作为公共外交的典型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助力作用,其影响力和品牌性也得到了检验。针对如今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分布在外的孔子学院应遵从《孔子学院章程》,各分校与总部保持政策上的一致性,孔子学院总部及汉办做好审查工作,后期开办院校时应保证教学质量,确保财政公开。制定合理计划稳步度过现阶段;在后续选址时,避免出现同一城市有较多孔子学院的情况,适当关注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多参与社会性活动,注重文化传播形式,改善资金结构;积极优化教师团队并及时更新教材。
相信在未来,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会制定更加优化的发展方案,全面改善如今的一些问题,孔子学院也将作为“文化大使”更好的促进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