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治村位于古县石壁乡中北部,由于山势高、气温低,土地贫瘠,发展传统农业处于劣势。为改变单一的农业结构,近几年来,古县众益城乡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驻村帮扶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综合分析气候环境、土壤状况、养分含量和水源条件等情况,提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脱贫思路,并组织村民代表、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学习辣椒、黄芪、柴胡、大棒玉米等种植技术。
张海龙就是积极响应“调产”政策的农户之一。2016 年,他抱着“赌”一把的心态种植了1 亩辣椒。当时,他的做法被普遍持观望态度的邻居们定义为“冒险”。这个“冒险”当年就成功了:实践证明,种一亩辣椒的收入是传统种玉米收入的两三倍。尝到甜头的张海龙不断把“调产”进行到底:201年辣椒种植面积扩展到2 亩;2018 年扩展到3 亩到了今年,张海龙的辣椒种植面积达到6 亩。种植的品种也不断翻新:鲜椒、赤焰椒、小米椒,哪个收益好种哪个。到现在,他家仅靠种辣椒的收入已经达两三万元。
目前,上治村56 户贫困户共种植辣椒136 亩黄芪112 亩、柴胡168 亩,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到2019 年,全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2020 年,继续加大“调产”力度,让村民们在村里也能“土地生金”,致富奔小康。
(陈 明 亢亚莉)
前不久,山西通洲煤焦集团215 万吨/年综合煤化工项目建设现场,熄焦塔、筛焦楼、煤塔楼错落有致,土建、管网等施工作业井然有序,位于主焦炉土建工地上高高飘扬的党旗分外鲜艳。该集团党委书记童俊宝介绍,“在215 工程项目一线建立临时党支部,我们的项目有了‘主心骨’,工作有了‘底气’,凝聚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通洲煤焦集团215 煤化工项目是该县今年实施的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36.5 亿元,规划新建的215 万吨焦化项目和配套延伸的化产品60 万吨,未来三年全部投产达效后,集团销售收入将达100亿元,上缴利税25 亿元。
按照长治市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党旗飘在项目一线、党员冲在项目一线、服务下沉项目一线行动要求,沁源县统筹指导、职能部门党组织主动对接、乡村两级党组织积极配合,以“提高组织覆盖为基点,发挥党员作用为要点,服务项目建设为重点”,深入拓展“一项目一支部”。215 煤化工项目吸纳经济开发区、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中的党员组建项目一线临时党支部,将项目建设工作任务融入“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有效解决突出问题,推动项目落实落地,实现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三同步”,有效激发党建活力。
(崔 剑)
离石枣林:九梁十八峁种上“摇钱树”
夏末秋初,离石区枣林乡前峁村村民李吉西在自家核桃林地忙得满头大汗,不是除草就是挖鱼鳞坑。全家脱贫致富全靠这“摇钱树”,他扳着指头高兴地细数着,依靠核桃林,去年纯收入8000 多元。
在枣林乡,像李吉西一样依靠核桃收入脱贫的农户有1200 余户,全乡核桃经济林面积累计3 万余亩,人均3 亩,核桃已成为全乡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
枣林乡素有“九梁十八峁”之称,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5%以上,农业发展先天条件不足。针对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不突出的问题,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立足枣林悠久的核桃种植历史,提出“做强做大核桃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思路,用财政投资杠杆撬动社会投入,政府买单兴办产业,实现植树与致富、生态与生计有机结合,让小核桃迸发新活力,成为承载富民梦想的大产业。
下一步,在推进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该乡积极探索“农户+合作社+经纪人”的产业融合模式,即:核桃种植户主抓生产,提高初级产品;合作社主抓加工,开发系列产品;经纪人抓市场,提高销售服务,延伸产业链条,生产加工销售各方拧成一股劲,握紧“拳头”闯市场,产生“1+1+1>3”的效果。
(臧媛慧 文 生)
“到长平村以来,通过实地查看、走访座谈,我对村里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后长平就是我的家乡、大家就是我的家人,我要实实在在为村里做点事。”这是被选派到高平市寺庄镇长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周建龙在村委第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上的表态。
为了保护村民利益、壮大集体经济,周建龙带领支村“两委”对集体“三资”进行了全面清理,通过法律宣传、入户走访,摸清了底数、理清了思路。“通过全面清理摸清了家底,规范、终止了一些合同,收回集体土地共计100 余亩,这下村里干什么事也有了底。”村委会主任刘海明感触很深:“‘三资’清理工作很难做,比如说老李吧,承包了村里的15 亩地种梨,现在已经无力经营了,但他舍不得把地交回村集体。周书记带我们多次上门做工作,第一次被挡在门外,第二次勉强进到院里,却被老李媳妇一顿数落。周书记不急不恼,说过几天再来。他前前后后去了5 次,老李终于想通了,主动到村委签了协议,还做起了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
“这几天雨水多,要抓紧赶工期。”一大早,村会计李志永就到村东河坝查看施工进度。让李志永“干劲十足”的是村里新近实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为了激发村干部的干劲,周建龙推出了差别化的薪酬激励政策,实行“基本工资+考勤工资+绩效工资”的工资分配机制。
(冯彬相 司月清)
村民的土坯房变成了敞亮的大瓦房,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沿街的土坯墙变成了整齐的砖墙,绘上了漂亮的图案;村里有了养殖场,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出村也能有活干,有钱挣……盂县西烟镇尚家沟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贫产业搞得红红火火,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尚家沟村距西烟镇中心7.5 公里,西靠太原市阳曲县,是阳泉市最西部的一个村庄,有耕地750 余亩,林地和荒坡地2 万余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土豆及豆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纯农业村,全村53 户147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 户85 人。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结对帮扶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尚家沟村村支“两委”认真研究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持续壮大扶贫产业,不仅让尚家沟村整村脱贫,还让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直以来,想方设法让村民增收,尤其是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尽快脱贫是市交通运输局帮扶工作领导组和驻村工作队的最大心愿。为了寻找到合适的扶贫产业,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认真研究政策,外出参观学习,成立了村集体养殖合作社——盂县小康养殖有限公司,引进品种优良的肉牛和肉驴进行繁殖。
5 年的扶贫工作,让原来荒草丛生、满地牛粪的尚家沟村大变样,变成了一个硬化路通向每家每户,户户都安装有自来水,村民不出远门也能挣钱的文明村。
(冯梦琪 王存虎 王悦)
天镇县张西河乡大桥村农民赵和俊自从参加了县里的保姆培训班,就开启了她的新生活。如今,赵和俊在北京工作一个月能收入六七千元,抵得上她家过去种地一年的收入,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天镇县近年来依托培训基地,培训保姆3.01 万人,就业2 万余人,年创收4 亿多元,“天镇保姆”已成为享誉京津冀的金字招牌。是大同市近年来职业技能培训成果的一个缩影。
“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富路。”这句话对于云州区坊城新村村民白利军来说有着非常深的感悟。“拿证和没拿证差别可真是大,过去没证一年也就挣个万数来块钱,经过培训拿到合格证后,去年收入就上到4 万多元啦!”今年,白利军再次参加了技能提升培训,并经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合格后,取得焊工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一个月工资8000 多元。今年5 月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州区坊城新村考察时,白利军向总书记汇报了“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给他带来的幸福生活,总书记对大同市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据悉,大同市计划从2020 年至2022 年,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 万人次,合格率达到80%以上,力争到2022 年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从现在的24.2%提升到30%以上。
(苑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