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状元

2020-11-18 15:22
清风 2020年14期
关键词:秦桧考试成绩朝廷

高考已经结束,参考的莘莘学子及其家长们都在等待着公布分数,公众也一如既往地关注今年高考的情况。但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对高考第一名的关注度显著“降温”。从近两三年来看,社会对第一名已经回归到理性认识。

但古代不同,古代科举制将全国第一名称为“状元”。考取状元,是中国古代千百万读书人的梦想,是寒窗苦读后仅极少数人能够抵达的巅峰,是中国科举制度最耀眼的明珠,也是中国民间津津乐道,并被赋予神奇色彩的永久性话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旦蟾宫折桂成为状元,便是天子门生,其荣耀无可比拟。开科选士,历来被视为国家大事,所谓“抡才大典”是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成状元,便全国瞩目。朝廷以得人为幸,家族以出人为荣。状元本身更是因为有了报效国家的台阶、光宗耀祖的功名而视为莫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古人认为是人生最大幸事,何况状元是天子钦点的,人生幸事,莫此为甚。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多少状元?据统计,自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被废的1300多年间,共有504人成为状元。若将辽、金、太平天国等政权的状元计算在内,则有552人。

翻检这500多名状元的名录,令人遗憾的是,90%只在当时风光无限,后来便淹没在历史的时空中,成了寂寂无闻之辈。真正有重大成就,载诸史籍、传诸后代者并不多。特别著名的仅郭子仪、王维、柳公权、文天祥、杨慎、翁同龢、张蹇数人而已,于史有载,成为朝廷要臣,或为封疆大吏的恐不及百人。

说到底,成为状元,只是考试成绩卓异而已。而历史看重的是对社会、对国家民族的实际贡献。

为什么绝大多数状元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淹没在历史深处?其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中了状元之后,就掉进了荣华富贵的陷阱,他们的追求难脱一已之私,即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者是也。纵使有超群之才,若为名缰利锁所缚,便会鼠目寸光,一事无成了。中了状元,只是有了入于官场的进身之阶而已。中国古代官场历来是名利场,官场亦如战场,争名夺利更甚于其他任何场所。所以若要在官场立定脚跟,展露才华,为国效智,为民效力,存政声于世,除了要有才能,更须有为国为民的宽广胸怀、宠辱不移的道德操守、知进知止的卓识谋断。

以江西玉山县汪应辰[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未及冠而高中状元]为例,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状元之一。他虽不及柳公权、文天祥有名,但其才、志、德、节皆有超群之处,故宋史中留下篇章,记其人格政绩。汪应辰中状元的《廷试策》,所论为帝王躬行之本,文章虽从帝王角度立论,但直陈时弊。他认为,朝政出的任何问题皇帝必先“反求诸己”,即从自身找原因。在此后的为官生涯中,汪应辰一直秉持以民为本的理念,其治闽治蜀之所以深得朝廷嘉许,盖源自其“畏天爱民”之念。南宋绍兴十七年八月孝宗时的宰相赵鼎,受奸相秦桧陷害贬谪,衔恨愤然绝食而亡,其子赵汾扶柩归葬老家常山时,因惧秦桧淫威,沿途无人敢祭奠,独汪应辰素衣草履,当路设祭,宣读祭文。

汪应辰节操洁如冰雪。秦桧为相时,朝中忠良尽遭构陷,因从不曲身阿附秦桧,站在主战一方而受其迫害,被逐出朝廷,流落岭峤凡十七年。但他并未隐退逸山林与世隔绝,而是立足乡邦,传道授学,惠智识于桑梓俊彦,为国备可造之才。

汪应辰虽生当乱世,青壮之时又值奸相权倾天下,但他“遇事特立不回”,不染官场圆滑、应付、敷衍、颟顸之陋习,忠奸之辨明于心,见于行。

汪应辰特立于孱弱的南宋。他在诗中自道:“一点丹心不自欺。”他自信此生丹心耿耿,无愧于国家、历史,无负于苍生、朝廷。

从历史到现实,优秀者虽然考试成绩优异,是前阶段书本学习勤奋结出的硕果,值得赞誉,但真正的大考在社会实践上,能否以才贡献社会、以德引领风俗、以廉行倡于世、以绩报效人民,与考试成绩没多大关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才是读书人应有的态度。

猜你喜欢
秦桧考试成绩朝廷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铁铸的秦桧跪像
油炸“秦桧”
无题
无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跳过去
斯诗私塾
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