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宏儒
日前,山大中文系老教授张恒给我寄来一本题为《雅颂山西》的新书。初阅后“似曾相识”,细细一想,原来三年前,他曾编著出版过一本《弦歌三晋》的大作,系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如果说,前者是作者从中国浩瀚的诗海中遴选出150位前人书写在山西本土的150 首感赋之作,以“一人一诗”的形式,加重点注释、白话今译,又辅以150 段千字左右的导读短章,逐一介绍诗者简况,并引述与之相关的精彩史事、趣话逸闻,以及诗作的艺术光华等,旨在以此展示众多先哲的不俗行迹,大范围讲述山西历史的广阔层面,大面积介绍山西山川风物的闪光亮点,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热爱山西,进而走进山西、建设山西。
《雅颂山西》是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庄重、典雅、古色古香的封面上,我注意到印有“礼赞山西的典雅颂歌,留吟三晋的前贤遗墨,多姿多彩的锦绣诗词,意趣盎然的白话今译,一册采撷广博、记事丰厚的生动读物,一位耄耋文学教授的精心撰著。”这样一段文字。显然,这是出版人对该书的总体评价,也可以说是编审团队精心研制的广告词。我认真赏读后,发现该书共精选了70位诗作者的72首诗作和36位词作者的36篇词作,合计恰为“108”这个吉祥的数码。其中,除部分诗作沿用前书《弦歌三晋》外,词作则皆为新选。形式仍为“一人一诗”和“一人一词”为单元,加注释和今译,同时对作者进行简介、对诗词内容进行深入解析、考证,有的还深挖细掘,精准探寻出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吟诵目的,从而引导读者体悟作品的真实内涵和美学价值。应该说,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业内人知道:历代前人的山西留诗成千上万、数不胜数,作者大海捞针,慧眼识珠;而词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其不但兴起较晚,发展中又时起时落,直到清代才一度振兴。总体而言,词作者、作品与诗相比要少得多;若以咏晋标准审视,更显有限。难能可贵的是,曾执高校中文教席30 余载、学养深厚的张恒教授,不仅学识广博,而且治学严谨,不辞辛劳,虽已年逾耄耋,著书撰文,常常是不分昼夜,寻觅检索、“捕捉打捞”,非常人可比的。同时,选定这36 篇词作的确是殊为不易的。何况词作这种句式不一、用典又多甚至冷僻的文体,较之诗作更显错杂多样,今译和赏读均难度有加;而张先生都巧妙地贯通了。如此看来,作为一名高寿的老者,三年内撰就了66万多字这样两本文学力作——《歌弦三晋》《雅颂山西》,助推家乡的发展,为故土的建设添砖加瓦,赤子之心可鉴,余热生辉的热情确实可敬!
我和张恒都是1962 年全省高等院校由原来的42 所撤销合并后仅保留9 所的大背景下考入山西大学的。当时,我上的是中文系,他就读于教育系。因所学不同,大学六年(因时局变化推迟分配了一年)我们彼此并不相识,也无任何往来。但是,1968 年10月毕业分配时,我们却不约而遇都分配到了阳泉市。最初,我在郊区荫营中学任教;他在市交通局从事文秘工作。两年后,他的妻子和我的妻子(二人也都毕业于山西大学)双双都安排到阳泉一中任教,而且都住在一中家属院内,成为打对门的近邻。相处多年,共同的爱好便促使我们从一般的校友变成了文友,甚至互帮、互勉、在工作和生活上经常交流、切磋的好朋友。上世纪80 年代后,由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断落实,我由教育战线归口调到市文联担任了《阳泉文艺》(后改名为《娘子关》)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协助主编负责编辑出版和刊物发行工作。张恒因酷爱文学,经常创作些诗歌和戏剧作品,不久便调回山大,而且到中文系当了习作课教师。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由于张恒有多年钟情文学的趣好和积淀,加上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尚好的口才,他边教边学,不几年就在中文系(后改称文学院)走红,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领导的赏识。(我二儿子上大学时是他的科代表,据说每次上他的课或者搞专题讲座都是座无虚席,人气很旺)就这样,副教授、教授一步步成了系里的骨干,并引起山西文艺界和出版界的关注。前面提到的《弦歌三晋》和《雅颂山西》两本书,就是其与山西教育出版社编审团队合作、共同策划、打磨的成果之一。
有资料显示,当《弦歌三晋》于2017 年5月出版后,当年6月《山西日报》在其《文化周刊》刊目上就以几近整版的篇幅给以报道。不久,又发表社评充分肯定。接着,《山西晚报》《太原日报》以每周一篇的频率开始连载,总计刊发达80 余篇,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效应。阳泉市委宣传部还特意请他回阳泉给机关干部和文学爱好者做了专题报告,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张恒教授的校友、文友、近邻和同仁,我拜读了他的上述两本大作后,深受感动,也很受启发。“山河表里秀,诗心一片丹”。我相信,张恒教授凭借这片不老的“诗心”,在未来的岁月里,还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弦歌”和“雅颂”问世,敬献给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做一个永不谢幕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