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昭安
郑小谷(1801——1872),字献甫,小谷是他的别字,广西象州人,清代进士,著名经学家、教育家、诗人,学识渊博,工诗善对,有“江南才子”“两粤宗师”之美誉。
郑小谷5 岁就跟父亲读书,非常勤奋;10 岁时候读完五经,能吟诗作对。有一年清明节,他随父亲到柳江下游的古音岩去扫墓。晚上,船停泊在岩洞边。月亮高挂天上,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周围的山林都显露出来了。古音岩洞是古寺,寺中住着一位颇有学问的老和尚。郑小谷的父亲一时还睡不着,便带着儿子去拜访老和尚。老和尚听说小谷特别喜欢读书,便出一上联考他:
岩空留月宿;
郑小谷转过脸看着柳江水从岭脚下流过,山腰间缠绕着缕缕白云,即刻答道:
水阔放云行。
老和尚十分惊奇,点头击掌连声说:“妙!将来定是诗人矣。”
郑小谷常住柳州,一次和表哥到柳侯公园散步,向弯塘路(当时称为一塘路)走去,那里池塘一个接着一个,塘水清澈,鱼儿可数。他表哥见景生情,作一上联曰:
一路塘塘塘有水;
为了解释法官适用兜底条款的合理性,本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兜底条款与知识产权法定主义是什么关系。其次,对于兜底条款是否应当废除,则需考察其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最后,通过分析兜底条款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有益经验,以明晰兜底条款的适用规则,为未来的司法裁判提供一些借鉴。
吟毕,表哥要小谷在七步之内对出下联。郑小谷稍加思索,即对道:
百家姓姓姓无名。
对句甚为工巧,表哥赞不绝口。
清道光乙酉年(1825),郑小谷乡试中举,同年仲冬进京参加会试。有一天,郑小谷和书童来到湖北地界,天色已晚,便向当地一李姓员外家求宿。李员外听来报说是进京赶考的书生,随口说:“吾写一上联,让他作答,对得上请进,对不上则让他们自动离去。”联曰:
树大根深,不宿无毛之鸟;
郑小谷接联阅后,知道是鄙视自己,便挥笔写下:
地薄水浅,难藏有角之龙。
写毕交给对方便与书童离开。佣人入内将联递给员外看。员外惊讶地说:“此人非等闲之辈,你速去将人招回。”佣人出门急追,经再三挽留,郑小谷才随佣人到李家,这时员外伫立门外恭迎,进门后盛情款待,一起吟诗作对,谈古论今,情投意合。第二天,郑小谷启程上路,李员外亲自送到大门外,依依惜别。
尖顶酒壶腰间出嘴;
学生们先是两眼瞪着酒壶,接着又观看先生的神色,几分钟的沉静,真可谓鸦雀无声。其中一位学生看到书柜锁的铜锁,兴奋地站起来对答道:
平头铜锁肚里生须。
小谷愉快地说:“对得妙!”随即举杯畅饮。
某日,郑小谷到马鞍山游览。军田村一老人正在山下散步,看见他到来,没搭话,却念一联句道:
山号马鞍,马去鞍留,客到已知不问马;
郑小谷想起学堂附近有个牛路村,灵感突至,答对道:
村名牛路,牛多路窄,我来常见有牵牛。
对得很是巧妙,出对老人赞赏不已。
清咸丰八年(1858),郑小谷先生到广东顺德凤山书院主讲时,发现有人在学堂门口右侧贴出一上联:
谁人挑水江边卖?
郑小谷明白这是有人想以此来试他的才学。他当即对出下联,贴在学堂门口左侧:
是我移花岭上栽。
次日早上,学堂门口右侧又贴出一上联再次挑战:
竹笋如枪,谁人敢来枪上立?
郑小谷先生不假思索对出下联应战:
草茅似剑,黄蜂偏向剑中窠。
这样,学堂门口便出现了“双对”奇观,往来观者络绎不绝,很多人围在门口拍手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