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冬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思政部,河北秦皇岛 06600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教育领域不断推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找准办学定位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历史办学特色与资源基础上,积极推进教学专项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化改革,调整办学定位,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关键期,作为应用型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面对挑战。
传统观念认为孩子是否考入高等学府是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因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自古以来我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考入名校,在他们的观念里认为应用型高校等同于高职,其地位低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毕业后从事“下层”工作。因此,家长宁愿选择知名高校“冷门”专业,也不愿意将孩子送入应用型高校,这种对应用型高校认识的“误区”,直接导致应用型高校优质生源的缺乏,制约了应用型高校的纵深发展[1]。
高校办学实力的竞争,其重要“软实力”因素是教师人才的竞争,尤其应用型高校对教师的身份技能的要求更加严格。目前,我国各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水平,高薪聘请高级教师,积极引进海外优质师资人才,如某高校2020 年引进上百个、不同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高薪招聘百名博士,并提供年薪百万,安家费百万的优厚待遇。应用型高校要想在众多的高校中脱颖而出,提高办学水平,也必须千方百计的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时,其内部也要千方百计使现有教师实现“双师型”的角色转换,切实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鉴于当前毕业生数量增多以及2020 年受全球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窘境。与此相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经济发达的区域,面临人才紧缺的境况,尤其缺乏高端技术人才。这反映出我国很多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使得出现人才供求脱节的现象。如何破解这种供需之间不平衡的矛盾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步伐日益加快,而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严重落后于科技发展,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面临更新换代的科技挑战。如:“慕课”实现了飞速发展,并得到逐步普及,应用型高校应如何推进教学改革,以更好的适应“慕课”时代的发展;随着高校逐步开始产学研相结合的探讨,应用型高校如何通过新技术的研发,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等,这些新科技教学模式如何更好的融合于教学领域,是应用型高校探讨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积极推进应用型高校专项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
据不完全统计:2020 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达到1071万,高考考生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但从我国老龄化人口与出生人口比较得出:未来我国总人口会减少,出生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导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和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这给应用型高校生存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源压力。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教育发展也在日益的走向国际化,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国内高等教育需求不足问题,凭借自身品牌优势,从全球各国吸引优质生源,我国是“教育出口”的大国,很多优质生源留学海外,甚至学成后滞留海外不归,这都给应用型高校带来优质生源不足的窘境。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将开启“十四五”新征程的背景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教学专项改革普遍适用路径势在必行[3]。
随着我国步入新时代,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教育也有了飞速的发展,面对激烈竞争的新形势,应用型高校要转变观念,找准学校发展的定位,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任务和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推行以“翻转课堂”改革为核心,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为手段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把严人才培养的质量观,面向社会市场,培养“社会认可、家长欢迎、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贮备人才。
当前,我国普遍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状况,究其原因在于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使新设置的专业能够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传统专业能够向特色化方向改造和提升,使当前有一定需求,但规模过大的专业能够及时关闭或暂停招生,不断优化专业设置,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努力构建与地方产业链紧密对接的专业集群,逐步形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当、效益显著、质量优良的学科专业体系。
要想建立起真正的应用型大学,必须厉行教学模式改革,走产教融合之路。首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摆脱书本知识本位的束缚,真正体现以培养学生能力,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着重突出守正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其次,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着力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鼓励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科学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再次,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实现教学培养机制与企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接轨,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吸收企业、产业优秀人才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现“需求导向、学生为本”原则,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走出一条“产教融合”之路[4]。
课程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应用型高校要鼓励各学科有计划大胆的推行教学改革,努力改变传统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量大小为标准、以卷面考试为主要手段、以考试成绩为指针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的方式以及综合性考核试题比例少的状况,积极推进考核方式多样化,鼓励有条件的学科试行“以证代考”和“以奖代考”的方式,实施资格考试与课程考试成绩学分互换机制,以期实现考核成绩综合性、考核主体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最终形成能力培养有效机制。
是否拥有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能否办好应用型高校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匮乏,与应用型高校办学宗旨有很大差距。因此,应用型高校要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锻炼,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推进教师角色由“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同时,还要有计划的从企业、事业单位引进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聘请技术、技能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丰富“双师型”教师队伍。总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关键,必须积极培养、引进优秀人才,以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应用型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定位,深化各学科教学专项改革,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以此推进应用型高校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