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结
•定向引路
•同心逐梦
“我曾做了10年的民办教师,后因学校合并,裁减民办教师,就回家务农了。1996年起,我担任了村里的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至今也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帮村民出出主意,谈谈心,解决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
寥寥几句,便勾勒出了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岂字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董江的形象。老人家很谦逊,说关心下一代自己没做成什么大事,然而,有一件事,至今在村里被传为美谈。故事要从2013年7月讲起,青年农民于顺和中了体彩500万元大奖。一时间,成了村民茶余饭后谈论不休的话题。由此,也奏响了董江帮扶青年农民创业的三部曲。
于顺和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求学,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每年都经营流转耕地十几公顷,但辛勤的汗水,并没有换来如期的收获,累积负债十几万元,成了村中名副其实的贫困户。然而,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却令他不知所向。中彩票的消息不胫而走,就连多年未登门的远房亲戚和很少交往的朋友也争着来借钱,少则几千,多则几万。于顺和夫妇不堪其扰,悄然离开了家乡。
年逾花甲的董江,在村民中享有较高的威信。于顺和走后没几天,他父亲就找上门来请董江帮忙把儿子找回来。“大哥,您放心,这事我包了!”董江信心满满地说。经过多方打探,董江终于了解到于顺和夫妇暂住在辽宁本溪的一个亲戚家里。于是,他自费前往找到了于顺和夫妇。一番寒暄过后,董江耐心地为他们讲解了农村的发展前景,以及农村青年农民肩上的责任。他讲的句句在理,终于打开了于顺和夫妇的心结,决定返乡创业。
董江觉得,要稳住于顺和,就要把钱用在刀刃上。他建议于顺和办个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于顺和当即表示:“董老,我一切听你的。”他们说干就干。2014年开春,董江带着于顺和去县里注册了赞字乡岂字村田野情农业机械种植合作社。董江入股10万元,于顺和入股200万元,搭起了合作社的框架后,他们投资了150万元先后购置了2台免耕机、3台玉米收割机,随后又投资40多万元,建了3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库房和车库。
合作社每年都为社里的贫困社员免费耕作承包田,对其他社员也只是象征性地收点耕作费用,逢年过节还给社员发放大米、白面、食用油等日常生活用品。社里雇工时优先用村中的贫困户,他们一天少则收入100元,多则150多元。2018年,合作社已初具规模,社员从建社初期的5人发展到22人,经营流转耕地235公顷。经过总结经验和教训,他们实施了“三统一”的经营模式,即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种植计划、统一耕作方式,当年秋后喜获丰收,光栽培的65公顷西瓜,就获得纯收入近400万元。
眼下,董江和于顺和正忙着备耕,脸上总是挂着自信的微笑,这微笑是对投身乡村振兴发出的誓言,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