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阅读到日常写作

2020-11-18 04:02
山东文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旧书摊课外书乡土

对写作的欲望,源于早期的阅读,小学的时候,几乎接触不到一本课外书,某种意义上,课外书于我而言是奢侈的,难求的,神圣的。那时候的学校,在一个大山的脚下,封闭而贫瘠,朴素的教师和课堂,告诉我求学的重要性,而课外书是所有孩子都没有能力和机会购买的。我的阅读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在此之前,我没有条件接触到课外书,手里能见到的课外书极少,仅有的几本会反复阅读。比如《水浒传》读了42遍,《三国演义》读了37遍,其他读过五遍以上的书也有很多,一方面是喜欢,另一方面是没有书读。那几年,我频繁往返于当地新华书店和各种旧书摊,当时的新华书店是不欢迎只看不买的,每到周末我就整天整天地蹲在里面,以至于后来他们拒绝我入内。旧书摊倒是不错,看完了可以加一两块钱再换其他书,一句话,挺怀念那些旧书摊的,也感谢那些泛黄的旧书。初中学校的校长很开明,当时引入了大量的卖书商,价格很低,每人都买了五六本,然后互相借阅,那几年读了比较多的书。

高四那一年,每次回家要走十三里的山路,要翻越好几座大山。我家住在大山里,回去的时候全是步行,会路过很多坟场。有时候是满天的星星,有时候是夜鸟接近哀号的声音,没有几个人敢走。连手电筒都买不起的日子,我重复走那段夜路,我走得很平静,没有一丝恐惧,我觉得如果有什么非自然的事物出现,我愿意和它坐下来谈一谈。

乡土文学的写作源于我的日常生活,生于斯,长于斯,成熟于斯,可以说,乡土养活了我。我的创作主要还是集中在乡土范畴,我不想建立所谓的自己的文学地理坐标,也不想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写出新意的写作者,我一直认为,不存在写“滥”的题材,所有的事物都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它们写不死,它们写不完。或许乡土题材在近些年被误解了,或许是我的认识有偏差,总之,我对乡土题材一直怀有敬畏和期待。

《镜与灯,筷子小板凳》是我对日常事物的描写和记录,它略不同于我以往的写法。我希望能够用一种相对冷静、克制的视角去记录,对它们赋予一种较为新颖的意义。有些地方借鉴了小说的意识流,我也始终相信,日常的事物,不会被用旧。比如乡下常见的小板凳,你在童年看它时,你觉得它挺大的。等你到中年以后,你发现,它真的很渺小。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屋,发现它原来没有童年时那么高大,就连村庄也整体变矮了。而中间这几十年,板凳有没有发生过变化呢?我当然认为是有的。

镜子这一意象,素来被诗人们反复使用,它呈现镜像,也从其他视角反映现实。我是极少使用镜子的,可能是因为自己长相粗糙,镜子在我的个人经验里,甚至是陌生的。这便有了我赋予其多重意义的可能。

《灯》截取了我夜间值班的一个生活片段,我试图将其赋予新的生命。尤其一个人的时候,灯有时候是可以与你一起对话的,我曾努力尝试去发现,去揭开谜题。《筷》是土得掉渣的日常生活用具,中国人对于筷子的使用,可以说一代接一代从未断绝。其在中国餐桌的普及率应该能达到近百分之百,但是很少有人去写筷子,无论是诗人,散文家,还是小说家。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去写一写。

《大铁门回忆录》是我最近几个月来的真实记录,除了极少的艺术加工外,都是非虚构的,日常的,写起来没有太大难度,但我知道写好很难。庚子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球都在经历灾难,作为一名参与社区防疫的普通工作人员,我所做的远远不及一线医务工作者。但是社区包联的工作和经历,同样有必要记录一下,毕竟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与过程,这是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后一条阵地。短短不到万字,难以尽述防疫工作的点点滴滴,只能勉强从几个视角来表达一下当时的心路历程。

自春节以来,没有过周六周日,也没有过节假日,对我个人而言,这几个月确实经历了很多。时至此时此刻,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我仍旧在坚守社区大门。在全中国,有大量跟我一样的同志在坚守,个人的事不值一提,但是放在全国范围来看,正是无数个社区防疫者组成了一条重要的、最后的防线,不能说不重要。这期间,我也曾遇到过朋友的朋友被隔离观察,也无数次路过集中隔离点,近距离接触了整个小区的业主。发宣传单页,发放口罩,统计个人信息,调查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等待,系列工作不能说不多。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业主都很配合,他们知道疫情严重,也能理解我们工作的苦衷。

就像我文中提到的那样,2020年我身边没有一个熟悉的人因为新冠肺炎而离开这个世界,我觉得这便是2020年最大的惊喜。自己也曾有过比较深的担忧,尤其是开始的时候,疫情严重,要深入业主身边,进行系列工作。自己不是圣人,也怕死。口罩连续戴了几个月,且每次时间都很长,现在脸上还有很深的印痕,这也是一种铭记吧。有时候文字的记录过于单薄。

《大铁门回忆录》虽然与疫情有关,但我不觉得这是一篇“抗疫文学”,它更多的是个人视角的呈现。每个人都有自己创造的世界。艺术处理上,我更加注重真实,尽可能地把我所见所感描述出来,语言上基本没有雕琢,显得有些拙劣。换了几个视角,有时候是大铁门,有时候是我们轮流而坐的椅子,有时候是自己,有时候又是一棵梧桐树。我经常这样想,只用个人的视角去写作,是单薄而无力的,以后也会循着这个角度写下去。

前几年我的散文偏于乡土化,近来也仍旧写乡土,但是我更加追求日常。我努力尝试,争取能够从中找出一条较为独特的路径,且能走得下去。

猜你喜欢
旧书摊课外书乡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江澜新潮
课外书
爱逛旧书摊
爱逛旧书摊
开了五百年的露天图书馆
乡土分外妖娆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有话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