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全媒体记者
许然
近日,记者在外地采访某县落马官员的案例时发现,一个地方的不良政治生态不仅会影响机关干部作风,甚至还会对社区、村一级的干部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该县之前的一个贫困村共有两千多人。有居民向记者反映,表面上,该村村干部为了带领村民致富,积极争取了一笔资金,挂了个互助合作社的牌子,发展养鸡、猪、鱼和种植中药材产业。但实际上这些产业全都是表象,甚至有些只存在于纸面。
就拿种植中药材来说,当地引进了一种名为香橼的保健食材,从树苗到挂果需要三五年时间。但就在幼苗种植后不到1年,当地的香橼产业就见诸当地媒体报道。新闻画面显示:4名农户正在热火朝天地晾晒着香橼壳,脸上洋溢出幸福的模样。
“完全就是作秀,香橼壳都是他们从外面买来的。”一名村民认为,这种形式主义的出现与上级监管的缺失有很大关系。“上级的检查和核查完全流于形式,毕竟香橼不可能1年就挂果。养鸡、猪、鱼就更假了,数字很多是虚报的,反正上级也不会派人来数。”
由于该县是农业大县,当地为促进农业种植规模化发展,挤出财力补贴农户建大棚种蔬菜。然而,大棚补贴金在实际使用中却成了一些村干部与其近亲属套取国家补贴的“唐僧肉”。据当地村民徐日平介绍,虚增面积、大棚闲置的情况不在少数。“奇了怪了,有次我掀开大棚查看情况,棚里面什么都没有,完全就是做做样子。”
“后来我去村里反映情况,村干部直截了当地说,‘别多管闲事’。”徐日平回忆,过了没多久,听闻上面要派人来检查情况,村干部慌了,“他们连夜运来幼苗,请人在田间地头不停地栽种,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往大棚里填充。”
上述情况在该县其他村也或多或少存在。实际上,惠农骗补现象的发生,既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有其滋生的土壤。这些村干部看似级别不高,但手上却掌握着与村民利益攸关的一些事权、财权,且自由裁量度较大,在村里比较霸道。
比如,记者在采访该县落马官员的违法事件时了解到,该官员长期与一名村支书交好。在该村发展茶产业初期,这名村支书积极动员村民将耕地流转出去,理由是有机生态茶园建成后,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可以到茶园工作,茶园每年可吸纳346名务工人员。
然而财政补贴到位了,茶园建起来了,即使是在繁忙的采茶季也仅能雇佣几十个村民,“为了做做样子,有的困难户甚至不用去采茶,茶园方直接给他们每人发两百块钱,就算吸纳务工人员了。”有村民认为自己的利益受损,而一些村干部却从中获利。
在一些人看来,村干部贪腐的根源是权力失控。部分地方虽然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村上设置了村级监督员,但依旧无法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建立一套预防基层腐败的长效机制,仍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