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劳动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探索

2020-11-18 00:16龚瑞洁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22期
关键词:劳动思政中职

龚瑞洁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辽宁阜新 123000)

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发的关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战场,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更是十分重要的。而将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育措施也成为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举措。以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特征出发,将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机融合,多维度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 明确劳动教育意义,渗透课程思政元素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举措,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从而有效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指的是构建系统的育人格局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有效地衔接起来,力求能够达到同向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

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是全面推进中职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在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融合就课程结构的多元化,从劳动教育理论入手,落实劳动榜样教育,加强劳动实践教育等,全面推进中职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教学效果。

2 多样结合教育方法,推动劳动思政融合

2.1 深耕劳动教育理论

深耕劳动教育理论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相融合的基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职业学校学生面临毕业即就业的局面,专业知识以及文化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以便于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劳动教育课程的组织不仅能够优化职业学校课程结构,还能够丰富职业教育内容,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并且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结合劳动教育内涵,中职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要结合时代特征,对劳动教育进行创新和发展,比如结合劳动教育社会案例、劳动教育思政课、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劳动教育研讨活动等,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观念传达到学生的心目中。比如,开展劳动教育思政专题课堂,将劳动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搬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要点进行思考和探讨;一方面能够深入理解当前国家政策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后期中职学生实习、就业以及职业规划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例如,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摘录其中与职业学校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讨;比如以《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的“企业中的劳动者”一节内容的学习为例,结合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从当前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现状入手,理解劳动者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进一步的加强学生对于本专业、未来职业的热爱之情;同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经典的劳动教育案例,将劳动者权益保护等相关的问题同时引入到思政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用思政课堂知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由此,在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目标以及思政课程教学目标,为推动中职学校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2.2 落实劳动榜样教育

落实榜样教育是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两者相融合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及学校优秀毕业生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的故事,再加上思政课老师一旁穿针引线式的启发教育,推动劳动教育扎根思政课堂,发挥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堂携手育人的教育功效。劳模分别来自不同的行业,用自己的劳动事迹、劳动体验等在课堂上诠释了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传承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一些学校可能不具备邀请劳模进课堂的条件,那么在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5G 课堂、云课堂等方式,与“劳模”面对面,用多样化的方式展现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堂的融合。比如借助线上课堂的方式开展 “云端思政”课堂,为劳动教育开辟一个新的平台和阵地;通过云端“面对面”,邀请劳模讲述劳动事迹,在思政课程为基础的基础上穿插全国劳模、省级劳模、市级劳模以及身边劳动模范的一些真实的事迹;组织学生们在观看劳模事迹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劳模的先进事迹进行相应的讨论和分析,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于先进事迹的感受。比如通过课堂讨论、演讲、表演等方式加深学生劳动观念的养成[2]。

在众多的方式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表演等方式将不同时代劳模的先进事迹表现出来,在不同角色分析、体会、编创内容的过程中进一步地体会、感悟劳动精神。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携手育人的优势,不仅能够丰富中职课程的内容,而且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多感受劳动精神的平台,从而进一步地推进中职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

2.3 加强劳动实践教育

走出课堂,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将思政课堂、劳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劳动实践进一步地巩固,促进劳动教育作用的发挥。

劳动实践教育要依托于各种平台。首先,学校要发挥劳动实践活动的主导作用,落实产教融合教育理念,与周边产业、企业相结合,结合不同专业的教育目标,设计课内外劳动实习项目定期、定量的开展实习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劳动、体验劳动。再者,结合日常劳动教育,学生入学后的新生讲座,以“我会干什么”“劳动最光荣”等主题班会为契机,突破学生主观意识上对劳动的肤浅认知,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及严谨态度。比如通过室内外分担区、宿舍卫生周评比,评出文明班级、文明寝室,颁发流动红旗,定期大扫除。加之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强化天天通风消毒,做好防控、防疫、防病的日常“三防”,做到人人有分工,人人有活干,人人负责任,人人有担当。在此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一举多得。

其次,政府机构、社会群体、社区资源等也要为职业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充足的支撑。比如学校周边社区资源的应用,结合学校所在地区民俗、风俗等,营造劳动教育氛围,比如手工编织、剪纸等活动的开展,将学生引入社区劳动活动中,感受传统劳动的魅力;社区活动中邀请剪纸达人,通过一把简单的剪刀,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彩纸等,剪出不同的形象,体会剪纸艺术的魅力。再者,借助学校的专供园艺技术专业实习实训使用的面积为1000m2的“智能化温室”,除供学生蔬菜和果树的生产技术所用外,技术水平不高的农事,学校所有专业学生均参与其中,从最基本的农业生产劳动开始,让学生感受与普通劳动者一起劳动的经历和感受,体会春种、夏播、秋收、冬藏的不同劳动形式,感受农业生产蕴含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一些高精尖的企业,也要向职业学校敞开大门,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一些现代化劳动过程,体验现代化劳动形态[3]。

3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思政效果

职业学校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往往忽略了劳动素养内容的融入,只是以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作为评价的内容,学生的劳动教育始终处于缺失的状态下。因此,新教育形势下,要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过程中,制定多元化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比如开展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展示;通过劳动竞赛的形式展现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成果,推动职业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课堂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为中职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发展平台;通过深耕劳动教育理念、落实劳动教育榜样力量,构建劳动实践活动平台等措施,展现职业学校劳动教育优势,发挥职业学校课程思政功能,全面推动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地推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思政中职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热爱劳动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