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丽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 亿,20 ~39 岁网民占比为40.3%,高于其他年龄群体,数据表明青年群体已经成为网民的“主力军”[1]。历史虚无主义披着新的外衣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说明它有其自身的价值逻辑,对部分人群具有“积极意义”和“有用性”。
波澜壮阔七十余载,新中国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此过程中,反华势力从未缺席。从世纪之交到现在,世界全球化趋势加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文化、军事实力不断加强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企图用普世价值的说辞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这也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
在以广播、报刊为主的传媒时代,历史虚无主义者主要由中外反华人士和反党人士构成,他们大多具备专业知识,在学术界拥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受到传播媒介的约束,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依靠学术文章、专著等纸质载体来传播。例如,他们鼓吹革命是近代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从而否定历史规律,反对阶级革命。还有人在文章中假借“反思文化大革命”为由,掀起“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思潮,应该改弦易张走资本主义道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者将传统的“作战阵地”转移到“新战场”。在互联网的战场上,每个网民都拥有网络话语权,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形式突破原有单一化的局面,变得更加多元化与去中心化,广大网民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为反华势力的棋子。在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过程中,“伪学者们”打着反思历史、学术探讨的旗号,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歪曲评价,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恶意污蔑新中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等,以达到颠覆我国政权的政治目的;而“非专业人士”则是通过恶搞、戏说历史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以达到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
时代的进步,推动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形式的转变。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历史学术研究的幌子,看似保持意识形态中立,而实质是通过诋毁党的领袖来否定党的政治品格;通过抹杀、歪曲从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等一系列进步运动来否定中国革命的正确性;通过用虚无缥缈、捕风捉影的故事情节虚化历史线索,从而消费主流价值观,否定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揭开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面具,充分暴露了反华势力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意图。因此,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反华势力的需要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得以存在的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一个过程,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者将攻击对象锁定为青年群体,为满足其泛娱乐化的心理,不断向文艺领域渗透。这种被艺术包裹的历史虚无主义更加具有欺骗性、隐蔽性和反动性,其危害之大,不断潜移默化地阻碍青年群体主流意识形态的养成。
随着我国4G 网络开始普及,各类浏览器、直播平台、视频软件如雨后春笋出现在青年人的面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由过去硬性进攻改为柔和渗透,其中新媒体成为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重灾区”。为了迎合青年群体追求“快餐文化”“诙谐文化”的心理,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一改过去长篇大论的陈说,通过大众传媒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借以快手、抖音、微信等软件呈现碎片化的叙述,促使受众转载、评论,形成舆论场,主导舆论走向。比如有人在哔哩哔哩上发布视频说:“邱少云在被火烧的瞬间,是不可能通过意志来保持完全的‘一动不动’”;有人自制微电影《热血雷锋侠》中用“无厘头”式的幽默讲述发生在雷锋侠和地沟油侠、周女侠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文艺作品的观赏化、明星化、娱乐化、非理论化等优势,虚构历史情节、违背艺术创作规律,以重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名义胡编乱造,恶搞戏说,肆意否定革命,任意贬低英雄,为反面历史人物翻案,背离历史真实,歪曲历史真相,以达到解构主流价值、消解民族精神、质疑中国革命历史,从而否定中国道路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文艺视域下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是难以甄别的,这是因为文艺作品因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常被别有用心之人用来打擦边球,青年群体在观看过程中受到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情节影响,却不自知。因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得以发展、泛化,正是抓住了“网络主力军”的眼球,迎合青年群体娱乐化的心理。
反华势力的需要是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得以存在的基础,青年群体娱乐化心理的产生,是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得以泛化的外部条件。反华势力侵入网络主要因为其具有信息发布速度快却难以监管的特点,所以受到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注与青睐。部分青年群体受到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从自身而言是由于他们未能正确认识历史,否定历史的进步性与客观性,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指导实践。
网络空间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遭到攻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互联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要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把握网络发展主动权,我国必须夯实互联网技术基础,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同时,网络核心技术的构建,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应该集成企业、学校、科研单位各方面力量,大力培养网络技术人才,进一步突破网络信息技术的屏障,建设中国自主的网络核心技术,把握住“命门”,从源头撅断西方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渗透,保护青年群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惯用矮化、污名化等方式污蔑英雄和英雄行为,或通过恶搞、娱乐等形式恶意中伤英雄先烈。这一行为,不仅亵渎了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流血牺牲的英雄,而且扰乱青年群体激扬英雄精神,砥砺家国情怀的思想底线。因此,要采用法律手段遏制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的诋毁,让违法者接受应有的处罚,让试图效仿者望风而逃。一方面,用法治手段阻断不良言论传播的途径。要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推进网络法制化,推动建立互联网服务领域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严格把控微博、微信、抖音、各类直播等自媒体平台,肃清自媒体乱象对青年群体的误导;另一方面,用法治手段保护英雄名誉。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法律制度。2018年5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有力回击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雄先烈的恶劣行为,为建立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提供法律保障。
对于青年人的教育方式要秉持“宜疏不宜堵”的原则,讲究“说服与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推动唯物史观的网络教育,促进史学研究大众化。利用网络媒体对青年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四史”教育等,并且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优势,揭露、剖析西方国家的图谋,深刻揭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史、国史上的失误和曲折。青年群体只有自觉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使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不攻自破。另一方面,国家主流媒体要改变以往严肃的政治话语,用青年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让青年人感受到国家的“人情味”、 国家的“温度”。例如,新闻网在微博上发起的《主播说联播》,通过录制短视频的方式表达主流媒体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轻松的语言风格不仅让青年人更加关于国际国内新闻,还让他们在会心一笑中接受、认同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中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我国治理的重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西方“和平演变”中国的新手段,我们要认识到它的本质,警惕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青年群体作为网络使用者的主力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希望,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主动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