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微课实践应用

2020-11-17 02:17徐红芳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42期
关键词:圆舞曲音乐课重难点

“微课”一词的側重点在于“微”,顾名思义即“短小精悍”。短——即时间短。不同于常态的45分钟课程,微课一般只有几分钟的时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聚焦于某个知识点。小——即容量小。微课是以视频方式呈现,常见的微课视频都只有几十MB以内的大小,方便下载观看。精——即内容精。微课往往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内容精炼,画面精美。悍——即难点悍。相对于内容庞大的45分钟课,一个微课通常就只突出一个重难点或只解决一个问题,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中学音乐课不是单一的唱歌课,还包括音乐欣赏、乐理基础知识、音乐基本常识等内容,是一门庞大的音乐综合类课程。音乐是感性的,学生确实大多数都喜欢音乐,但未必喜欢学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而教材编排很多时候一节课的内容要包含好多个零碎的知识点,单靠老师逐个讲解,学生很容易就听不下去。所以,音乐老师总是身怀十八般武艺随时可以展示,伴随着PPT越来越精美流动,老师的基本功越来越提高,现在的音乐课已经较以前有了极大的质的飞跃,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音乐课生动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微课走入了大家的视野。结合微课的特点,笔者认为微课完全可以应用在中学音乐课堂的不同教学环节中,无论在预习复习、课前导入、重难点解决,还是课外拓展方面都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作为与时俱进的新兴事物,它可以突破当下固有的教学模式,既让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笔者结合实际案例,浅谈微课在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

(一)预习及复习预习可以说是新课环节的第一步,预习工作做好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音乐老师口头叮嘱学生在课前先看一下学习内容,查阅一下相关资料,恐怕很少会有学生能真正做到。以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缤纷舞曲》第二首《溜冰圆舞曲》为例,这节课在音乐欣赏的同时还有几个知识要点需要掌握:(1)圆舞曲;(2)变音记号;(3)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整堂课的容量非常满。如果靠学生自己预习,先不说能否做到,即使真正预习,恐怕也只是看见表面的文字意义,离真正理解、掌握的要求还是相差甚远。这时老师如果能够把知识点做成微课的形式让学生预习,既不会浪费太多的无效查阅时间,又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课堂,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短时间内有针对性的掌握某个知识点。例如,可以先用微课形式把圆舞曲的相关知识阐述清楚,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音乐把侧重点放在维也纳圆舞曲上,在45分钟时间可以松弛有度。而在课后复习时,学生可以抓住几个要点,针对性地回顾课堂所学,在结合老师上课的讲解后,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在会考总复习时,也可以很快地找到对应知识点,而不是看着书一筹莫展。

(二)课前导入在教授新课时,老师首先要激发的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入新课的教学节奏中来,新课导入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如果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贴切的内容制作微课,作为新课导入,可以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之后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思维,通过简单的导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一节课顺利有效地进行。例如,人音版《音乐》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课,教学一开始可以用微课形式把学生带进苏州书场,动态展现评弹表演艺术,有立体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会立刻被吸引,而不是一看见题目就心生排斥,不愿细听。

(三)重难点解决实事求是地说,音乐课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讲都是难点,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讲解、举例、比较、示范等不断重复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微课的特点是小而精,将微课运用的重难点讲解上是最经典、效果最显著的形式。重难点理论知识上一般老师常见的会以启发、思考、问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将这些教学方法巧妙做在微课里,加上设计精美的画面,或者是老师亲自示范表演的作品片段,都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便于老师对作品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在数字教育时代,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理念,使用多样教学模式。中学音乐课程应用微课值得被提倡,但是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过程服务的,微课是可以辅助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但也绝不能全部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只有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中合理使用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微课,使其有效与教学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微课的最大作用。

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中学  徐红芳

猜你喜欢
圆舞曲音乐课重难点
喜欢的课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节日圆舞曲
师院圆舞曲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众生相
今天的“音乐课”
小狗圆舞曲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