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创新的视角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2020-11-17 09:40刘霞
创新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

摘 要:2015年河南省提出“引金入豫”,然而,离岸金融、绿色金融、物流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发展緩慢,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多元化、高层次金融需求不匹配。金融创新成为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迫切选择。SWOT分析表明,郑州市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金融创新具有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和政策机遇、地理区位优势、腹地优势以及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也面临着周边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因此,金融创新需要借助郑州的政策、交通等优势,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供应链金融、离岸金融、绿色金融、物流金融以及科技金融等视角发展新金融,实施有差别的区域性金融监管和科技监管,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离岸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0)7-55-10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0.07.007

1 引言

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05年的城镇体系规划中,2018年12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用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广州,之后被广泛、正式使用,指那些在国家城镇体系等级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特大型城市,在经济、交通、管理、文化交流等领域发挥典范引领和重要门户作用,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2016年12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2月7日,《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进一步明确了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路、任务、重点和举措,应围绕国际综合枢纽、国际物流中心等六大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1](表1)。作为国家城镇体系金字塔的“塔尖”城市[2],“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①”,其具体目标是将郑州建设成为国际化航空大都市、国际物流中心、国家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和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城市。然而,如何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历史实践和金融发展理论已然证明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金融可通过金融集聚带动产业发展、通过资金国内外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科技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而更加高效地服务经济实体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如金融集聚通过资本转移、技术扩散及带动产业调整等途径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纽约、伦敦、东京、北京、上海作为国内外金融集聚地均发挥了重要的集聚效应。郑州自2011年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以来,具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贸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10个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金融产业快速发展,逐步成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金融集聚地。然而,从全国来看,其排名还相对落后。2015年河南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8.44%的水平[3]。从对外开放程度来看,我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开放度得到广泛提升,但2017年外资在债券市场中的比例仅为1.6%[4],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论坛指出对于外资银行的进入门槛逐渐放宽。郑州是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建设国际综合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等还需要继续开放思想、创新发展路径,不能走传统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老路子,而应该基于金融创新的视角,依托郑州航空港区和郑东新区两个发展极,发展离岸金融、物流金融、绿色金融等郑州的特色金融,加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2 金融创新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理论分析

熊彼特对创新的界定是通过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通过增加、调整投入品的数量或提高同一投入品的生产率两种途径,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即为创新。据此可将金融创新界定为通过金融产品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生产出更多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多、更高效的满足金融消费者需求的金融服务,从而完善、丰富金融体系,优化金融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工业革命的伟大成就更是金融创新推动技术创新的结果②。金融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长期的廉价资金,是技术革新演变为工业革命的关键推动力量。耶鲁大学威廉·戈兹曼教授也在《千年金融史》中提出19世纪东西方工业上的发展差异其实源于金融差异,并且金融发展上的差距早于技术进步上的差距出现。正如希克斯所言:“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如果没有金融创新,没有17和18世纪形成大量、长期廉价资金的金融渠道,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很难发生[5]。历史从金融需求的角度证明了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当前经济发展中,同样需要金融创新满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引致的各种金融需求。

2.1 金融创新满足国际航空大都市建设的金融需求

莫顿和博迪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金融功能观,认为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调整,但其基本功能是稳定的。金融的核心功能包括资金的跨时间和跨空间调动、风险管理、清算和结算、储备资源和分割股份、信息的充分披露以及激励问题。

郑州要建设成为一座联通全球、生态宜居、智慧创新的现代化国际航空大都市,需要航空金融、离岸金融等新型金融业务,实现金融资源的跨时空转移、风险管理等金融功能。通过航空租赁业务促进航空经济发展,以航空经济为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将与航空产业相关的核心产业吸引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再通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拉动郑州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功能提升。郑州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具有发展离岸金融的天然优势,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立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并且借助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可以为全省各类出口产品扩大国际市场提供新的高效路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建设国际化航空大都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除了财政资金、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外,还需要创新融资渠道,增加基金、外资金融机构等投资主体满足郑州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的金融需求。

2.2 金融创新助推国际物流中心建设

郑州市的物流园区、仓储设施发展在逐步提升,年投资率逐渐提高,物流市场需求旺盛。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了物流金融。物流金融是一种创新型第三方物流服务产品,一方面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合作为资金需求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另一方面物流金融能够为金融机构拓宽信贷业务、降低信贷风险,实现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企业三方共赢。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物流金融可以为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合作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提供各类物流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推动郑州建立国际物流中心,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此外,供应链金融也可以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有效解决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难题。在供应链金融通过将核心企业、下游企业关联起来,实现供应链条上的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和共享,并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为其他企业提供风险分担,将供应链条上单个企业不可控的风险进行风险转移和分散,实现供应链上多家企业共赢的局面,进一步推动郑州建设国际物流中心。

2.3 金融创新有助于国家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的建设

Gehrig认为,金融中心的产生受到促进金融中心发展的因素和阻碍金融中心发展的因素两方面的博弈,其中促进金融中心发展的因素被称为是向心因素,阻碍金融中心发展的因素是离心因素。金融中心的产生取决于两方力量的大小,当向心因素的力量大于离心因素的力量时,金融中心就会逐渐形成。影响向心因素形成的因素有三个: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市场流动性以及信息溢出效应。区域经济发展规模越大、商品流动越便利、信息溢出效应越明显越有利于金融中心的发展。离心因素主要是阻碍资金自由流动的壁垒和市场进入成本,如政治干涉、地方保护等带来的市场进入壁垒,这些都将阻碍金融中心的产生[5]。当金融资源不断集聚,实现区域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效应时,向心因素大于离心因素,金融中心自然就形成了[6]。例如,郑东新区CBD金融集聚区已初具规模,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配套服务入驻,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CBD及CBD副中心已成为金融产业集聚基地[5]。然而,进一步加速向心因素大于离心因素的博弈需要金融创新加以推动。如通过互联网金融可以建立网络信息共享机制,大大降低信息传递的成本,同时搜索引擎技术的应用可以海量检索信息,加速区位占有信息,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金融交易高效完成,推动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立。

2.4 金融创新加速开放城市建设

根据行动綱领,郑州的功能定位之一是国家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首先,金融创新有助于形成区域特色金融产业,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经验,郑州可以以此扩大开放,加速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郑州市拥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十大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机遇②,这就需要金融业创新发展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高水平金融服务。其次,金融体系的创新会强化资本要素在国际的流动,能够加速资本流入国的产业集聚、重点行业转型升级以及贸易投资便利化,进而提升金融对开放型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进一步加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最后,金融创新为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建设开放城市,提高开放水平,需要引进大量国外优秀人才。通过股票或股票期权解决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问题,吸引海内外人才到河南省参与公司治理,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2.5 金融创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越发紧张,发展绿色经济成为全球的共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快生态系统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因绿色经济与经济效益并不总是统一的,甚至有时是矛盾的。因此,企业尤其是传统型企业并不会主动增加污染处置成本或者主动将企业转型为新能源企业,开始新的企业生命周期。这就需要一个指挥棒引导企业被动转型升级,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指挥棒即资金,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将资金更多用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该类企业的投资额度,相应减少传统污染型企业的投资,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内化在金融业务中,发挥金融引导、转移和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经济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进程。

综上,在对外开放日益加强、国与国的金融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的国际大环境以及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内背景下,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需要传统金融支持,更需要如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离岸金融、绿色金融、物流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从资金的时空转移、信息流动共享、风险转移和管理以及激励机制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3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金融创新的现实依据

3.1 金融供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

郑州市的金融产业呈现出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融资租赁等多种业务共同发展的格局,然而,传统的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务仍占主体,与前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金融需求存在缺口。

3.1.1 金融供求总量。第一,从金融产值看,2018年年底,河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3 867.63亿元,同比增长8.1%,;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7 834.76亿元,同比增长14.6%,较2018年初增加5 287.96亿元。但是,从2010—2016年,河南省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3.2%提升到5.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经济大省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求不匹配。

第二,从金融体系看,截至2015年底,郑州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44家,其中法人机构27家,省级分公司117家,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49家,保险业机构69家,证券业机构20家,期货业机构6家。截至2018年7月,郑州市共有省级分行和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200余家,省级保险公司60家,证券公司及分公司59家,期货公司2家,信托公司2家,财务公司6家,小额贷款公司32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121家,己备案的私募基金数量225只。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品种达到18个,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期货市场。商业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占主导地位,外资银行、信托机构发展相对缓慢,专业基金、创投基金、私募基金发育不良,金融集聚辐射作用有限,难以满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金融需求。河南省共有上市公司106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78家,总市值7 930.85亿元,主板上市公司36家,中小板上市公司2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家。

3.1.2 金融供求结构。已如前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具体目标包含国际化航空大都市、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其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而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长周期资金有限,存在期限结构上的失衡。金融供求在种类上不匹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多样化的金融供给,包括资金融通、财富管理、风险管理、融资租赁、支付结算等。但是,已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仍然停留在资金融资的层面,且更多为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例相对较小[7]。

由金融供求分析可以看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目前的金融供给难以满足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需求,这就要求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创新,同时,服务于金融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机构等金融服务机构也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提供符合国际战略发展需要的金融配套服务。

3.2 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

2015年河南省提出“引金入豫”,大量金融机构进入河南,河南的金融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体量也越来越大。然而,诸如供应链金融、航空金融、物流金融等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发展缓慢,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产品缺乏,难以满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多元化高层次金融需求。目前河南省已有金融产品包括贷款、证券、保险、信托、基金、债券、租赁、资产管理、票据、理财和担保等。近年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郑州市的金融机构推出了很多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产品,但是证券、信托、保险等产品种类少、规模小。就金融服务而言,已有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投融资、信贷、结算、证券买卖、商业保险等方面。随着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要求融资租赁、离岸金融产品、绿色金融产品、商业保理等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新的金融需求。

3.3 金融生态环境仍需改善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处于动态博弈发展过程中,表现为螺旋上升态势。因此,金融创新必须是金融监管下的创新,没有监管的创新必然会野蛮生长、乱象丛生、风险叠加。金融监管亦应是金融创新下的监管,没有创新的监管也必然是无效的监管。郑州市的金融生态环境总体来说是在逐步改善的,整体的经济实力在稳步提升,2018年郑州市的经济总量达10 143.3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10.33%,第三产业增加值5 545.5亿元,其中金融业增加值1 145.8億元,增长了5.8%。社会信用体系在不断加强建设,金融法治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但目前还存在对失信行为惩治力度较小、金融产权保护法律立法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导致较高的不良贷款率。而且郑州市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一些金融中介机构的属性不太明确,从而导致监管错位。

4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都有其必要性,且从SWOT分析可看出金融创新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机遇,使其具有可行性(见表2)。

4.1 优势分析

4.1.1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郑州地处中原,位居全国中心,横贯东西,连贯南北,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不管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空中丝绸之路,其区位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独特的地理优势可以扩大金融创新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4.1.2 经济人口大省的腹地优势。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具有丰富的劳动力,同时也是经济大省。2018年河南全省GDP总量达48 055.86亿元,增速7.6%,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 963.54元,增速8.9%,郑州市2018年经济总量达10 143.3亿元,同比增长8.1%。郑州市和河南省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金融创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4.1.3 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目前郑州的公路网络日趋完善,大“井字+环线”快速骨干网基本形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93.6km,“米”字形高铁交汇于此,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大的铁路零担货物中转站。航空方面,截至2018年年底,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开通货运航线34条,通航城市40个。2018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达51.5万吨,比上年增长2.4%,位次稳居全国第7位,同时旅客吞吐量2733.5万人次,同比增长12.5%以上,位居全国第12位。区位交通优势为郑州建设物流中心发展物流金融、航空金融提供了条件。

4.2 劣势分析

4.2.1 综合实力较弱。根据2018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在所有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排名第24位,位列最后(见表3)。

4.2.2 科技型企业较少。2017年,郑州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4家③,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加量的35%,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824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36%;新认定科技型企业675家,总量达到3 242家;全年专利申请量达50 544件,授权量21 249件④,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相比,自主创新意识仍较薄弱,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4.2.3 科技创新基础薄弱。2017年,科学技术支出34.0亿元,比上年增加12.3亿元,增长56.4%;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2.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⑤。郑州国家及部署重点院校和高层次科研机构较少,截至2018年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7个,双一流高校1所,普通本专科院校61所,研究生培养单位12个,在校研究生30 207人,相比武汉在校研究生13.8万人相差甚远。

4.3 外部机遇

4.3.1 历史机遇。自2013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为国家战略以来,郑州的国家级战略不断增加。目前,郑州已拥有国家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交通综合枢纽示范工程城市、中原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中国(河南)自贸区以及郑洛新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等国家战略项目。国家战略项目的叠加为郑州在资金、政策、税收、人才等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新技术的利用、新动能的转换、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3.2 政策机遇。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讲,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随后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推进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着眼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促进经济增长新升级,推进郑州大都市建设。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中明确郑州航空港区的定位、建设目标要求和意义等。2018年郑州市政府公布《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明确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思路、任务、重点和举措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成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机遇。

4.4 外部挑战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同时面临着外部挑战,如同级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给郑州带来巨大竞争压力,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在建设中心城市时兼顾环境改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4.1 同级中心城市发展迅速。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都市、中国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2018年,武汉市经济总量达14 847.49亿元,而郑州市经济总量仅为10 143.3亿元(见表4)。从表4郑州市和武汉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可以看出,郑州市在综合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4.4.2 生态环境问題严峻。截至2017年底,郑州市的森林覆盖率为24.53%,居8个国家中心城市的下游行列;全市禁燃区面积为844.4平方千米,虽然比上年增长了86.6%,但是相对于郑州市区的面积还有很大扩展的可能性;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0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只有55.1%,且2017年郑州市PM2.5年均值高达87.6,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二十,雾霾比较严重;全市汽车拥有量312.9万辆,比上年增长14.9%。城市交通、空气质量、城市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5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金融创新思路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有“供给主导”和“需求跟随”两种。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表现为“供给主导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实体经济对规避分散风险、控制交易成本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倒逼金融体系进行创新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时表现为“需求跟随型”[8]。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需求跟随型。前已有述,郑州的金融供求非均衡要求创新金融业态,丰富金融产品,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改善金融结构,支持技术创新、创业与产业升级换代;利用技术创新,加速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改善金融服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生存土壤。

5.1 实施有差别的区域性金融监管和科技监管

金融制度创新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有力保障。首先,如前所述,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相辅相成,金融创新下的金融监管才是有效监管,才能避免监管真空或监管重叠。因此,金融监管应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需要相适应,指定区域性的差别金融制度。当前我国处于金融强监管时期,这对于防范系统性风险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不加区分的过严监管会阻碍金融创新[9]。针对国家中心城市发展需要金融创新活动,可考虑在郑州实施“监管沙盒”,设置一定的监管“安全空间”[10-11],金融机构在该空间内可以相对宽松地尝试金融产品、服务和营销的创新。其次,金融创新必须是有效监管下的创新。供应链金融、离岸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隐藏着很多潜在风险,如果对于这些风险隐患不加以监管就会带来巨大风险敞口,甚至演变为系统风险。对于金融创新不能任由其发展,而应在有效监管的条件下进行监管,如对上述新型金融业态的业务发展可采用负面清单的金融监管模式给予金融创新最大的空间,同时又有底线监管,实现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辩证统一。最后,在制度设计上注意金融监管的边界问题。金融监管不是越严越好,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金融监管达到一定的监管效果有不同的监管方案,每一种方案都有其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社会福利损失的间接成本称为影响监管的重要因素。不能因监管而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这就要求金融监管制度设计部门在对特殊区域和省份指定监管规则时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充分考虑监管的成本和收益问题,设定好金融监管的边界,既不让金融创新野蛮生长,也不能遏制金融创新的活性。

5.2 推进特色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

5.2.1 加快供应链金融发展。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上的商品交易价值为基础,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管理控制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将单个企业不可控的风险转化为供应链企业整体可控的风险。供应链金融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风控难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第一,增加业务供给主体。目前,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可考虑由主导企业、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管理公司等其他非金融机构联合作为业务供给主体,既丰富了业务主体,也可相互监督、相互约束,提高综合服务效率。第二,创新产品。随着银行等机构的资金流入,企业要不断推进产品创新。银行也应该根据行业特点、产品特点、价格信息等增加供应链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同时需要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透明度,通过信息共享实现高效运作。第三,借力技术手段降低交易成本。加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依托网络技术,打造线上供应链金融,降低成本,加速信息流转。

5.2.2 推动离岸金融发展步伐。郑州位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其拥有的政策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便于其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开展跨境金融服务。从国际实践看,已有的离岸中心建立通常有四种类型:内外一体型、内外分离型、渗透型和避税型。基于郑州的优劣势分析,应该采取内外分离型向分离渗透型转变的方式。在推动离岸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引进和自主培养双渠道储备离岸金融人才。通过提供丰厚的待遇招募专业的管理团队,吸引海内外优秀离岸业务人才,同时选拔有潜力的本土金融人才进行学习提升。二要适当放松对离岸业务的监管。允许资金在国际市场上自由转移,放宽利率波动范围,允许市场利率随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浮动,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开办离岸银行的限制条件,允许离岸银行开展一定的放贷业务。三是提高金融的开放程度,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与国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推进境外融资、租赁业务的开展,完善与离岸金融相关的具有国际标准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国际结算公司等配套服务体系[12]。

5.2.3 加速绿色金融发展。绿色金融可以倒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绿色经济,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来讲,发展绿色金融是恰当选择。第一,出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绿色认证等绿色金融相关制度;第二,由于绿色金融业务与商业银行的三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措施,支持金融机构大力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第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①依托传统金融产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如将绿色理念引入保险开发绿色保险,显性化企业的环境风险,间接提高环境污染性企业的成本,从而减少对污染性产业的投资;②开发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如开发绿色债券,降低绿色项目的资金成本;发行绿色基金,提高规模效应和专业化运作能力,降低绿色投资的成本;推动绿色银行的建立,提高绿色投资的回报率,降低社会资本进行绿色投资的风险和成本;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引领绿色金融发展。2016年,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州、深圳和福建八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7年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可借鉴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开展碳配额抵押融资等试点,鼓励金融机构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绿色金融产品[13]。

5.2.4 促進物流金融发展。物流金融将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有效结合在一起,可以降低物资积压和消耗,为客户提供直接或间接金融服务,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加速郑州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大力发展物流金融,推动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应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是建立多方合作参与的物流金融平台。通过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合作,加速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提高服务水平,为双方带来效益,这就要求物流企业要增强实力、提高信用,金融机构可以根据物流企业的特色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还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和物流企业合作,通过提供物流保险,提高物流运营的安全性,实现双方共赢。二是加快物流金融信用体系的建设。通过资信评级核实以及信用动态分级调整,对融资企业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对于信用违约加大处罚力度,通过提供担保、抵押、质押等方式确保物流营运的顺利。三是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国内外在开展物流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从操作标准和风险控制技术等方面加以借鉴。例如,UPS为客户量身定做监控方式,中储物流使用质押监管业务软件的同时建立了业务单位、上级单位和总部的三级巡查制度。四是建立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及时准确把握商品的市场价值和销售变化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质押货物的评估误差[14]。五是根据物流金融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制定操作规范和监管程序,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5.2.5 加快金融科技创新发展。随着金融科技在全球的快速发展,郑州也应借金融科技的东风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第一,开发、优化线上金融服务平台,积极研发线上金融产品,丰富金融消费者消费和投资的渠道,提升移动金融、线上金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充分挖掘全国金融消费者移动消费的能力。第二,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经营风险,激发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内生动力。

5.3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是将生物学中的生态概念引入金融领域,指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广义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及法治环境,以及狭义的信用体系建设和政府服务程度。从广义上来讲,金融创新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一个开放、包容、法治的经济环境。郑州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贸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这些都是郑州对外开放的平台、门户和名片。郑州同时处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正在建设自由贸易港,应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市场深度合作和互联互通,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供一揽子金融开放创新的服务[15],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投资主体落户郑州。从狭义上来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到金融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孔子曰:“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社会无信则乱。”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建立了社会征信体系,并不断完善、丰富征信体系的评价指标和范围。但个人信用意识淡薄的问题还较为普遍。这就需要加强个人信用的宣传,同时完善失信惩戒机制,真正发挥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引导作用。此外,在人才培养的环境方面,坚持人才的自由流动,不给人才流动设置种种障碍。郑州想要留住高端人才,必须给予高端人才比其他区域更高的直接和间接福利待遇,其中间接福利待遇包括工作环境的开放度、包容度和合作精神。

注释:

①《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

②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城市群、中国(河南)自贸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交通综合枢纽示范工程城市、加工贸易承接示范地。

③此处高新技术企业是按照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进行统计。

④数据来源:《2017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⑤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局。

参考文献:

[1] 詹歆言.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获批“国际郑”迈进新时代[EB/OL].(2017-12-22)[2018-11-05].https://www.henan.gov.cn/2017/12-22/647033.html.

[2] 韩林飞.美国、法国城市发展经验对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启示[J].北京规划建设,2017(1):67-71.

[3] 郑妍.河南省金融产业集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2018(6):60-61.

[4] 黃益平.好的金融创新和不好的金融创新[J].金融经济,2018(13):19-20.

[5] 汪来喜.基于城市比较的郑州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问题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4(6):82-86.

[6] 王敏.关于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0(11):36-41.

[7] 陈萍.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区域经济评论,2015(1):142-145.

[8] 刘霞.郑州航空港区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建议[J].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4):48-50.

[9] 皮天雷,罗怡.金融创新真的被金融异化了吗:金融风暴背景下深入解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财经科学,2009(2):1-8.

[10] 卢瑶瑶,赵华伟.“监管沙盒”机制对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8(19):160-164.

[11] 李金栋.英国“规制沙盒”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启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12):99-102.

[12] 刘霞,孟雪珂.离岸金融在郑州航空港区发展的路径及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1):38-46.

[13] 邱亿通.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绿色金融“广州模式”[J].清华金融评论,2017(10):31-33.

[14] 刘霞,白敏.航空港区物流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因子分析的方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3):50-56.

[15] 梁承寰,贺新然.金融创新视角下的河南自贸区建设问题研究[J].征信,2018,36(10):85-88.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entral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 Case Study of Zhengzhou

Liu Xia

(School of Busines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Henan proposed the strategy of "bring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to Henan" in 2015. However, the new financial product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such as offshore finance, green finance, logistics fin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developed slowly, they did not match the diversified and high-level financial demands requir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entral cities. Financi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urgent choice for Zhengzhou to build a national central city. SWOT analysis show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national central city in Zhengzhou, financial innovation not only has the historical and policy opportunitie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dvantages, and hinterland advantages superimposed by national strategy, but also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surrounding national central cities' competition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financial innovation need the help of Zhengzhou policy,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advantages, on the basis of optimizing th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develop a new finance from the supply chain finance, offshore finance, green finance, logistics fin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and other perspectives, and to implement distinct regional finance regul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ervision, thus hel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enter city.

Key words: national central city; offshore finance; green finance; supply chain finance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
银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打造产融结合平台推动企业财务转型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研究
面向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探讨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金投手抢滩湖南银联移动端,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