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粝青春细腻的歌

2020-11-17 06:42曹福章
当代工人 2020年20期
关键词:勾画茴香花椒

曹福章

我的青春在四川荒草坪度过。

小时候,母亲扯回来一块红布,用剪刀裁剪成長方形对折,用针线缝起来,再缝上二指宽的红布条,左右各一根,做提带。这就是我的书包,里面放上铅笔、书本、橡皮擦,装进母亲的期待和我的梦想。我提在手里,快快乐乐地跑向学校。

我的青春常常被土地攥住。我扛犁铧躬耕,打成格子,栽上瓜苗,种上小麦、玉米、高粱、栗子、豆类和垄成苕塄。青青的麦苗,一朵朵瓜蒂豆荚,玉米金黄的牙齿,红红火火的高粱,是青春的颜色,灰头土脸的地瓜也是青春的另一种着色。我也常常被亩田攥住,挽袖扎裤,扶犁翻耕,载耙耙田,扶泥糊边,浑身沾满泥巴。弯腰插秧,弯腰割谷,弯腰翻晒。常常被太阳晒得黑里透红,被雨水淋成落汤鸡,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被霜雪臃肿 ,或是生出冻疮。

我常常用半截蜡烛,点亮深夜,影子趴在柜台上,用一支铅笔勾画课桌、黑板,勾画操场,勾画旗杆下的讲台,勾画讲台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勾画着梦想……

我的青春很羞涩。总有做不完的家务,总有做不完的农活,这些我都得抢着干,干完了才能够读书。我用铅笔在一张张草纸上,练习写作,用我手写我心。

那时候投稿,我都是先用废旧纸写草稿,觉得满意了,再用圆珠笔清腾到作文本纸的方格里,小心翼翼地拔掉订书钉,将清腾好的文章折叠成长方形,装进信封里,糊上浆糊,贴上一张张方方正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邮票,投进绿色的邮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感。

第一篇散文随笔写的是人们朝庙敬拜的菩萨。《菩萨》这篇文章被河北的著名期刊《袖珍文学》刊发了。主编央泽在给我邮寄样刊的回信里这样写道:“文章朴实无华,读来倍感亲切,将菩萨的形象与人们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文末,还要求我邮寄两张半身照,说用以吸收我为《袖珍文学》特约作者所用。于是,我便有了第一份刊物的特约作者证,里面有我一张黑不溜秋的不修边幅的半身照,照片上盖着红通通的《袖珍文学》印章。

后来,有杂志向我发出就读北京某作家班的通知书,因为这,我和二哥抱头痛哭了一阵子:因为家里兄弟姐妹一大屋,十口人之家,玉米几分钱一斤,无法去读北京两年要一万多元钱的某作家班,也无法去安徽的未来作家学院学习,喜讯变成了至今难忘的伤痛。

2004年3月,我收到了北京某文学颁奖典礼通知,西装是借的,公文提包是供销社铁哥送给我的,路费也是铁哥借给我的,穿着妈妈做的灯草尼布鞋,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去北京,点燃我的文学梦想。我下了地铁,东问西问才到了海淀的水磨新区,寻找了近两个小时才找到了组委会。我的眼神随着当代著名诗人叶文福的演讲手势转动,随着叶文福的粉笔,在黑板上圈圈点点,波澜起伏。会场不时地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许多老师上去和叶文福老师签名,合照留念。因为他们大多是衣冠楚楚,头发油光闪亮,皮鞋光彩照人,看看自己一副寒酸样,我只能够在一旁羞涩地坐着,不敢上前恭请叶文福老师签名,更加不敢有太多的妄想。颁奖照相后,大家相互交换名片,我居然不知道名片是个什么东西,不时地搓动穿着灯草尼布鞋的双脚。

回来后一有空我就看书学习。晨把太阳拉出,夜把月亮拉弯。土地给予我太多体验,生活给予我太多的素材。我托人从几十公里外的镇上新华书店买回几本方格稿纸,一张也舍不得浪费。一篇文章、一首诗歌常常要用多个废旧的信封背面作为草纸,确定无误满意后才用稿纸一笔一画地书写工整。

没有想到,北京文学研讨会回来后,我写的第一首诗歌《农夫》、第一篇文章《我与猪崽同乐》,获得了北京读书征文三等奖,《农夫》上了《今日南部》杂志,还有几块钱的稿费。随后,各地方的邀请函、约稿函雪花般飞来。我不时地照着名片上的地址给那些只在报刊上见过名字的老师,写信问候与交流。当他们问及我的时候,我回答说,我依然是个农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归,在深夜里点燃蜡烛,拨亮油灯爬格子——那一封封颤颤抖抖的信封里,有我的青春与梦想。

我的青春还曾经是父亲的钢钎。每当父亲撬石头撬不动时,我就得握着那根被父亲的手磨去铁锈的钢钎,给父亲做帮手:父亲在前面喊着号子,大哥二哥站左右两边,我在后面用钢钎用力跟,等到父亲号子停下来,我又得拿着胳膊大小约60厘米长短的木头,塞进石头下面做滚筒,这样赶石头省力。等我放好滚筒、拿着钢钎跑到后面的时候,父亲又喊起号子来。我们一起喊着号子一同用力一撬,石头便向前滑行。每撬一次石头,钢钎都会在我的手掌与十根手指上留下血泡,时间一长,就渐渐长成了厚厚的死茧。汗水这个家伙,也会在我青春的后背上晒盐绘画。

我的青春还曾经在一个黑夜,穿过二十多公里的山谷。

父亲是个石匠,他去剑阁县一带做手艺的时候,很多修房立屋的主家都是以一两根大碗粗细的柏树,作为父亲的工资待遇。树被父亲锯成两截,正料那截他扛着,树梢那截我扛着,我俩会穿过二十多公里的山谷,去镇上的集市卖。剑阁县一带的生态环境好,木料紧俏,一二根木料作为几天的工匠工钱,值。

父亲在剑阁一带做手艺的时间长了,木料也集得多了。有一天,父亲吩咐母亲早点煮饭,吃好了饭,我们便把一根根木头扛到屋后几百米远的公路上,由父亲手把手地教我,将一根根木头系牢在比自行车轮胎粗的架车上。我俩每人一根绳子套在肩上,大哥二哥站两边,父亲在前面掌握方向。平路上我们一齐使劲拉,下坡路的时候,只父亲在前面,我们都要套着绳子往后拉着,不然的话父亲在前面就会把持不住。从晚上八点开始,我们沿着公路前行,一直走到凌晨五点多才能到李子口,还得加上两三公里的路程,才到木料市场。中途,父亲停下来休息,指着李子口说:“儿子,你就从这条山谷回去,这样近些。”

这条山谷我当然知道,那是我和父亲扛着木头经常走的,那都是白天走过的,弯弯绕绕,坡坡坎坎,九弯十八拐。每来一次木料市场,我的脚板就会多几个血泡,腿肚就会发肿。

我打着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进入山谷。前方有几处闪烁的光点,像狼的眼睛,山谷里还不时传来猫头鹰的叫声。山谷与黑夜在我手电筒的灯光里,纵上纵下,时大时小,忽明忽暗,我全身上下都起满鸡皮疙瘩。

刚刚穿出山谷,我的手电筒就没有电了,我只得一人摸索着回家,一边摸索着,一边给自己打气:“不要害怕,没事的!”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想到那穿越山谷的黑夜,我的青春又多了一点毛骨悚然的恐惧。

我的青春也把母亲训练成了一位生活的猎手。那段难忘的岁月,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母亲常常发愁,却也常常就地取材,变着花样地做。她挽一把麦草擦锅,把铁锅擦得光亮光亮的,再将搅和好的面浆,顺着铁锅沿用锅铲来回摊薄。这样出来的烫面均匀,口感好,然后一锅一锅的扯成小块,放到筲箕里,再倒上一小勺棉籽油,放到锅里熬沸,用锅铲将油往锅上泼,再把烫面倒下锅,放入葱、姜、蒜、豆瓣翻炒——棉籽油的味道,和着烫面的味道,从厨房弥漫到全村。

还有茴香叶与花椒嫩叶的味道——那是母亲的拿手好菜。母亲把姜剁成末末、蒜剁成末末,打上几个鸡蛋,放入味精、豆瓣、食盐,搅拌均匀。值得一提的是,面不能够搅拌得太黏稠,太黏稠,茴香叶与花椒叶片上的面就厚,会影响到茴香与花椒叶的嫩与鲜;太稀,花椒叶与茴香叶片上又没有面。最好的,是夹起来的叶片上裹住的面粉不多不少,煎炸出来的茴香叶与花椒叶,才能看得见花椒叶的嫩黄、茴香叶的青嫩,还有面粉的白、油盐酱醋的黑、豆瓣的红、油的金黄……这样就色香味俱全了。

猜你喜欢
勾画茴香花椒
一束茴香
松子儿有个神奇碗
茴香宴
花椒铺就致富路
观虎跳峡
记忆会从遥不可知的角落回香
花椒用得好医生不用找
如何识别假花椒?
找一找
四维CT轮廓勾画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