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之海乘风破浪

2020-11-17 06:42武萌
当代工人 2020年20期
关键词:聚丙烯锂电池车间

武萌

李峰荣,中国兵器集团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乙烯分公司聚丙烯二车间主任,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乙烯行业年会,俨然成了一场业内盛典,各路大咖们齐聚北京,意气风发、谈笑风生。然而,火热氛围下,有一个人却显得格格不入、沉默异常。他就是中国兵器集团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乙烯分公司聚丙烯二车间主任,30万吨聚丙烯装置的掌门人李峰荣。

在当时,曾名震一时的30万吨聚丙烯装置,已沦为小得不能再小的装置,在竞争激烈的塑料原料行业中,毫无优势可言。同样,李峰荣这个曾执业内牛耳的风云人物,也没了话语权。来之前,这些李峰荣早有心理准备,坚持参会,只有一个目的——为车间寻一条生路。

会上,一位专家提到的一则信息引起了李峰荣的注意——随着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以及电动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锂电池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但构成锂电池隔膜的原料聚丙烯隔膜料却仍需大量依赖进口。“这可是一片蓝海啊!”想到这,李峰荣有了精神。待专家下台,他便迫不及待地追了上去,直至专家的休息室。

答案令人振奋,聚丙烯隔膜料的生产工艺与李峰荣所在车间现产的产品工艺相近,装置的四个反应釜正好可以满足锂电池膜料所需的反应时间。走出休息室,李峰荣像是换了个人,热切地跟周围人攀谈起来。实际上他是在探口风,结果再次令人兴奋,几个知名厂家都没有生产该类产品的计划。此时,一份锂电池膜料生产研发的可行性报告,已经在李峰荣的脑海里初具雏形。

回到盘锦后,李峰荣的想法得到了公司的支持,研发随即进入实践阶段。锂电池隔膜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电池的放电容量和循环使用寿命,因此,市场对隔膜的材料要求十分苛刻,这也正是国内没有厂家愿意尝试的最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国外的技术壁垒,李峰荣几乎没有资料可查,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研发之路举步维艰。他只能带着研发团队,凭着以往的经验,摸索向前。

多少个深夜,办公室里通宵明亮,李峰荣埋在一尺高的报告里,反复计算、反复推想着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方案被多次推倒重来后,锂电池膜料成膜性、穿刺强度、拉伸强度、立构规整性等硬骨头最终被一个个啃了下来,试产方案成功出炉。

理论上,同一套设备、同样的原料,通过不同的配比和调整催化剂用量,并配上不同的温度和时间,就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产品。但在实际操作中,让所有技术参数时时在线,却没那么容易。总控室内,李峰荣一刻不离地盯着显示器上几千个不停闪动的数据,眉头紧皱,内心默默祈祷,因为连他自己都无法预料,一旦出现问题,以现有的人力物力还能否解决。

试生产期间,李峰荣几乎长住总控室。除了严格控制各工艺参数外,还要随时调整预案中的不足,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经过几天的鏖战,锂电池膜试验料颗粒从出料口喷涌而出,总控室里掌声一片。这意味着,多少年的国外品牌垄断,在这一刻被彻底击破了。

其实,这早已不是李峰荣第一次带队闯关。从进入北方华锦那天起,李峰荣就一直扮演着“超级玛丽”的角色。虽然都是身着蓝色工装裤,但李峰荣的闯关之路可比游戏里的那个小人难多了。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中国的塑料行业迎来全新发展,国内开始大规模的进口乙烯装置,北方华锦(当时为辽河化肥厂)的30万吨聚丙烯装置便是其中之一。

1989年,李峰荣从沈阳化工学院高分子化工专业毕业,毫不犹豫地来到北方华锦乙烯分公司,在聚丙烯二车间当起了操作工。在那个大学生还是稀缺资源的年代,做工人,李峰荣的选择颇受争议。李峰荣有自己的想法:“从日本引进的这套装置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先进技术,我搭上了中国塑料行业腾飞的巨轮,同巨轮一起出海,光是想想就令人兴奋不已。”

此时的聚丙烯装置刚刚组装完毕,还未正式开车。对于一个靠化肥起家的企业,聚丙烯是另一片天地,全新的技术、全新的人,一切都是新起点。车间里没有老师傅可言,书本里学到的知识对于这台洋设备,可谓时过境迁。要想尽快摸清装置的脾性,李峰荣只能自己下苦功。上班时,一有问题他就死追着日本专家问个没完,语言不通,就连写带比划。下了班,他也不回宿舍,带着厚厚资料到裝置里不停地转。那时,一到深夜,谁要是在车间里看见一抹瘦弱的蓝色身影,不用问,准是他。

一年后,装置开车成功,李峰荣也成了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然而现实却如一盆冷水,行进在高速路上的塑料行业日新月异,几年里,各大企业不断有百万吨乃至千万吨的大装置上马。不出十年光景,曾经的“大哥”成了“小弟”,风光难觅。

相同人力配置下,30万吨聚丙烯装置的产量比百万吨装置少了数倍。为了啃利润的硬骨头,李峰荣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在设备改造上拼命下功夫。可即便如此,也难阻颓势。

2008年,聚丙烯二车间主要生产编织袋的聚丙烯树脂原料,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急速下滑,成了压倒车间的最后一根稻草。成本高于售价,不得不停产,等待更好的市场时机。这次停产是李峰荣心中一直无法抹去的痛,也让他深刻认识到闯关不能只围着设备转,要想闯出蓝海,只能靠技术。

聚丙烯电工膜专用树脂料、高透明、耐高温、可降解聚丙烯包装专用料、聚丙烯PPB-240冷水管原料……此后的几年间,李峰荣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车间迎来了新生。

2008年以后,不少同二车间相近的聚丙烯装置都没能躲过大浪淘沙的宿命,可二车间却再没停产过。车间墙外不远处,一套停产多年的塔罐静默地望着二车间欣欣向荣的景象,生机与落寞便这样同时闯入视线,冲击着人们的内心。大家都清楚,正是李峰荣的一次次筚路蓝缕、以小搏大,给车间带来了生机,也让中国的聚丙烯原料产业结构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升级。

很多人不解,像李峰荣这样的技术大咖,一定受企业欢迎,是业内争抢的宝贵人才。在车间不景气的这些年,他为何非要死守困局?

对李峰荣来说,理由再简单不过:“我从23岁入厂,就生活在这个独立的化工王国里。一起入厂的同学,上班是同事,下班是兄弟,我爱人也在这工作,我的家也安在距车间不过十几分鐘路程的的厂生活区。”对于李峰荣来说,根已深扎于此,离家出走形同掘土拔根,是不能接受的。

正是这种归宿感,支持着李峰荣一路向难而行。现在,车间已有多个适应市场的新品种,并可以根据订单随时调整生产品种。调整生产品种,业内称为换牌号。每次换牌号都要重新调整工艺参数,从过渡料到优级品,少则两三天,多则五六天。每到这时,总控室的屏幕上,上千个数据闪烁,任何一个异常波动都可能如一块石子落入平静的湖面,击起千层涟漪。唯一的应对办法就是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显然,这对已近花甲的李峰荣来说,从精力到体力都是挑战。

路内的长篇小说《慈悲》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刚入化工厂的小学徒问师傅:“为什么师傅值夜班产品合格率是90%,师哥值夜班产品合格率只有75%?”师傅只淡淡地回了一句:“你师哥夜里会打瞌睡的。” 可见,技术之外,真正的考验是责任心。

正是源于这份责任心,李峰荣在办公室置办了一小床,吃住在厂。机声隆隆,声声入耳,对他来说,是装置的欢唱,熟悉得如同自家孩子的歌声。音程准不准,音色正不正,哪个音符跑调了,他入耳即辨。

一次,巡检中,李峰荣发现一块液位计的数值略低于正常范围,凭经验,他预感可能是管路中的物化剂出现了堵料,便果断下令:“马上打开傍路,切断现行管路。”对停用管路进行拆卸检查时,果然发现管路内已出现了轻微堵料,一但导致物料爆聚,直接经济损失可能高达四五十万元。还有一次,在抢修任务中,装置因一丙烯流量剂引压管断裂,造成大量丙烯外泄,现场弥漫着可燃气体。危急时刻,李峰荣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关死了阀门,右手却被严重冻伤。

对于李峰荣的技术水平和敬业精神,徒弟王玉书每每提及都会竖起大姆指,崇拜得五体投地。但在最初,对于师傅的严苛,他却颇有微词:“逼得太紧了,月月考试,随时提问,我把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还是感觉跟不上师傅的节奏。”

直到有一次,王玉书值夜班,一个反应釜的温度始终居高不下,他立即进行调整也不见效。反反复复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最后只好向师傅求助。当时 已值深夜,李峰荣还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探查发现是反应釜内的搅拌器出现了故障。“马上停车。”看着师傅镇定自若的样子,王玉书打心里服了。这件事后,他也偷偷在休息室里装了一张小床。

其实,李峰荣苦逼徒弟也是无奈之举。31年一路向前,直到终于不用再为产品销路发愁时,他才恍然惊觉,自己离退休已无几年光景。回首身后,是一群二三十岁的“生瓜蛋子”,他又不得不直面人才断档的问题。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成才,李峰荣只能痛下狠手,一逼再逼。

猜你喜欢
聚丙烯锂电池车间
超过定额
如何更好设计锂电池充电器恒压控制电路
如何更好设计锂电池充电器恒压控制电路
“扶贫车间”拔穷根
锂电池里装微型灭火器:再也不担心手机电池起火等
剑麻纤维聚丙烯类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燃烧性能测试
A7_p69
独山子聚丙烯新产品试产成功
例说最优化方法解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