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敏韵
[摘要]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当文本进入教材,成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之后,除“原生价值”之外,又产生出了另外一种价值,即“教学价值”。教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合理开发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开掘文本教学价值的途径有:整合文本内容,在重组调整中优化教学价值;聚焦文本核心,在研读探究中凸显教学价值;丰富文本内涵,在材料引入中增设教学价值;创生文本意旨,在角色转换中生成教学价值。
[关键词]文本资源;教学价值;课堂教学
接受美学认为,作者创作的文本如果不经读者阅读就只能是一堆白纸黑字,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文本有其“原生价值”,但一旦选入语文教材便被赋予了“教学价值”。教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开发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教学中价值引领的方向,也是“用教材教”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因此,合理开掘教科书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成为当下阅读教学最为迫切的工作。
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谈谈如何利用文本资源,多角度开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旨在实现教师在教学价值上的有效引领,落实“用教材教”的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在重组调整中优化教学价值
新课改呼吁,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其开发者和整合者。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将教科书文本视为“圣经”,不敢有丝毫“动作”,总是习惯性地按照文本的顺序推进教学,将作者的创作思路演变为教学思路,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學效果。鉴于此,教师就应该从教学目标出发,通过顺序调整、内容删减等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让“教科书内容”转变为“教学价值”,从而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
《给我的孩子们》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丰子恺先生通过对孩子们富有情趣的生活的描写,表现孩子们的真率、自然、热情,赞美孩子们天真纯洁的本性和活泼的创造力。文章以孩子的“真”与大人的“假”、以孩子间的真诚相处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病态关系相对照,表现对虚伪病态的现实社会的不满。而孩子的天真纯洁的本性在现实社会中将会失掉,又使作者感到悲哀。文章语言朴实,感情至深至真,体现出一位长者、智者爱孩子、爱艺术、爱人生的美好情怀。在具体教学中,笔者设置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播放先生富有生活气息和童趣的漫画作品,把学生带入儿时天真活泼的时代;再引入朱自清先生的评价以及丰老的自述,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是一位“可敬的老人、可爱的父亲”,这一形象也成为贯穿全课的线索和展开教学的情感核心。
(二)走近“孩子们”
用“取画名”的方式概括文章2至7段写到的孩子们所做的事情;通过词句品读感受孩子们的“真纯”和“创造力”。
(三)认识“大人们”
采用给大人们的行为“画像”的方式研读文章3至10段,读出大人们身上的“假、俗、伪”。
(四)探究主旨
阅读首尾段,探究作者究竟想给孩子们什么,领悟到作者希望挽留童真、摒弃世俗的纯洁之心。
(五)走近作者
通过资料补充和深情吟咏,深刻领悟先生对孩子、对艺术、对自然真切的爱,深入体悟先生的人格。
在以上教学安排中,教师并没有受文本内容和写作思路的束缚,而是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了调度与整合,筛取、遴选文本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作者对“孩子”和“大人”的态度情感作为教学主体,再从首尾段入手探究文章主旨,让学生经历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而又演绎文本的思维过程,从而使文本内容转化为教学价值。
二、在研读探究中凸显教学价值
如果只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原生价值上,忽视教学价值,就会出现常说的“教课文”的弊端。有的文本具有多个教学价值,如果教学中不能结合文本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及年级段目标要求,确定核心教学价值,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阅读教学中,教师切忌贪多求全,要紧扣教科书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结合具体学情,进行多维度、有创意的深度开掘,实现最大教学效益,最终实现聚焦核心、凸显价值的宗旨。
《给我的孩子们》一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学习这样语言活泼、情感真挚的文章,学生在文意概括上不存在障碍,但因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很难真正体会到文中孩子们单纯率真的世界,对作者流露出的因童真逝去的悲哀和对成人世俗化的批评,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至于要走进作者温暖博大的精神世界,就更难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概括文中描写的孩子们的趣事及品析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说出孩子世界的特点。教学难点设定为:通过问题探究,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逐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就要聚焦文本核心,创设情境,巧妙设问,适时点拨,要将文本理解和问题探讨相结合,尤其要将内容理解和语言活动相整合,打通文本内容和语言之间的通道,让学生在语言品读中自觉自然地理解文本内涵。
比如,在解读“孩子”和“大人”的特质时,先采用“取画名”的方式概括主要内容,“瞻瞻的小失意、瞻瞻哭泥人、爸爸变和尚、爸爸是黄鼠狼、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瞻瞻裁书、无聊弄笔的爸爸、闷坐窗下弄引线的妈妈、野蛮妈妈、无情爸爸”等画名形象逼真,学生极感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语言品鉴中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读、深读,教师在当讲处适时引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即时把自己的解读体验转化成学生的体验。文中逼真传神的神态、动作描写,如“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挺直了嗓子叫”“立刻从我身上爬下去,起初眼瞪瞪地对我端相,继而大失所望地号哭,看看,哭哭”等,一些贴切的用词,如“身心全部公开”“拚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真心地疑我变了和尚”等,还有大词小用现象,如“鞠躬尽瘁”“全军覆没”“何等激昂”“去求审判”等,都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率真纯洁的个性品质。“无聊地伏在案上”“闷闷地坐在窗下弄引线”“立刻擒你到藤榻上”“无情地夺脱”等动作则真实地表现出大人的庸俗、虚假及对童真的漠视,文字间流露出的是作者的厌弃和自嘲,学生对此品读得有滋有味,富有情趣。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解读课文,还应有一种鉴赏艺术品的姿态。解读和鉴赏相依相存,不可孤立分割,这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教师应深读文本,做到将文本烂熟于心,咀嚼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感,将最具价值的核心内容呈现出来,通过立体化、多维度的设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核,放大文本的教学价值,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以上教学中,教师聚焦文本核心内容,紧扣语言,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提升学生语言感悟和理解表达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三、在材料引入中增设教学价值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仅有的一本教科书中。教师自身的知识背景越是广博,对教科书文本的关注与研究也就越深刻。黄厚江老师说,有些老师的课不耐看,是因为太单薄。“水分太多,干货太少。”很多老师的阅读教学,其内容就是课文加参考书,而且是没有内化的课文和不加消化的参考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度拓展,将教科书之外的有用资料纳入课堂教学,在拓展中丰富文本,挖掘内涵,提升教学价值。
比如,在“走近作者”这一教學环节中,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一是俞平伯和巴金先生对丰老的画作和为人的评价:“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二是丰老自序及其女儿对父亲的印象和评价文字),引领学生深切感受到丰子恺用真纯和爱心守护孩子们的世界的心,用仁爱与悲悯、善良与纯真诠释艺术、诠释人生的真性情,在顺境或苦难中永葆澄明温暖的赤子之心。再齐诵刻在丰子恺烟斗上的小诗一首:“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再次深入感受先生的高贵人格。最后深情诵读“可敬的老人、可爱的父亲”这句话,和课始形成巧妙的回应,营造出余音袅袅的韵致。
背景资料的补充,架起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情感通道,更升华了学生的认知,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漫溯,跨越情感的高度,抵达理解的深度。
四、在角色转换中生成教学价值
原生价值是文本作为文字材料为每位读者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是其编入教科书之前呈现出来的阅读价值。原生价值并不能直接成为教学价值,只有将原生价值与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学生的认知需求充分结合,才能开掘出适切的教学价值。
比如,在“理解文章主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先这样设问:文章题目为《给我的孩子们》,通过学习,你觉得作者究竟想给孩子们什么呢?经过对“孩子”和“大人”的研读之后,学生不难看出,作者颂扬了孩子们真纯、热情的心性,为大人们的庸俗、虚伪感到悲哀,他想让孩子们不要失去童心,永葆童真,永做真人。紧接着教师继续追问:作者只是想给孩子们什么吗?这一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生说出可以给父母、艺术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给所有人……当一名学生说,先生其实也是在写给自己,此时学生的思维得以真正打开,心灵得以舒展。这时教师再顺势点拨,让学生任选一类人,说说想给这些人哪些启迪。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希望父母要真正理解孩子,要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心理,呵护童心,给孩子们最自然、最健康的成长环境;希望教育者要真正理解儿童,因为儿童也是“完整的人”,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蹲下身子走入学生的内心,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希望艺术工作者对自己创作的对象,要发自真心地去热爱,要深入理解,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这是先生要告诉我们的创作真谛;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儿童一样纯洁、热情、真率、不做作、不虚伪、不世俗,即使到了成年,都要保留像孩子一样真纯的本性。至此,文本意旨已得到足够的开掘,学生的精神、思想也达到了足够的高度。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角色转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了文本内涵,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也真正使得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成了教学价值。
就语文课程而言,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作为教师,应致力于文本教学价值的研究与开发,对文本的言、象、意等方面所具有的原生价值进行筛选、截取、凸显、组合乃至改造,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达成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其言,得其意,悟其法”,最终实现语言智慧和人文素养的同构共生,获得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