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光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京津冀地区拥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天津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了顺应这种趋势,以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为契机,以服务地方产业为根本,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建设水平。
高职院校办学目标之一是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努力提高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服务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使得学生不但能就业,而且能够学以致用,就要在专业结构的设置上花大力气,实现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的良好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实施具体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教学文件,也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诊改的主要切入点。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符合客观的教育教学规律,保持一致性;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适时适度地进行诊改修订,制定出规范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有助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人才培养质量也是一个有力的保障。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新要求,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中重点培养可发展、能创新的复合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同时,立足服务于京津冀地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现提出对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设计思路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制专业是2015年在机械设计与制造和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2017级在校生人数为140人,2018级在校生人数为114人。通过手机端问卷星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近三年招生情况分析,机制专业学生素质高、纪律好、动手能力强,但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
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市产业发展定位。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将总体改善,基础原材料行业比重下降,装备制造业比重上升,工业发展将主要集中在唐山—天津—沧州的沿海地带。
天津市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部署,围绕“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立足天津市智能制造发展实际,以天津的产业和技术优势为基础,加快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天津市将主要围绕装备制造业进行产业布局,未来10年将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设备、石化装备、造修船、工程机械、风力发电设备、水电设备、核电设备、超高压输变电设备、港口机械装备、农业机械装备为核心的十大成套装备,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将天津建成国家级装备制造基地。
2.天津市企业调研。本次调研机制专业教师团队于2018年7月至9月通过深入到天津市近30家装备制造类企业,其中包括天津奥的斯有限公司、天津三星电机有限公司、SEW-传动设备(天津)有限公司、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宜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通过发放调研问卷,对行业专家、企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主管进行调研和访谈,明确企业面向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需求分布,以及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并对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旨在揭示目前学校在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凸显专业对接产业的重要性。
3.毕业生从业行业分布。机制专业对口的行业分布非常广泛,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制造业类行业中有9大类是机械制造业相关的行业。本次调研的机制专业毕业生的从业行业分布情况如下:行业主要集中在零部件制造类55%、设备制造类23%,有少数进入模具制造类12%和汽车制造类10%。同时,企业类型以民企68%,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企业80%为主。
1.天津市就业人口技能水平。天津市就业人口技能水平总体不高。《天津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天津的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一大批高级技术工人。力争到2020年使技术工人的比例上升到50%,高级工以上人员占技术工人队伍的比例提高20%。可见目前产业工人的技术能力有多么薄弱!
2.就业岗位需求。机制专业是一个传统的机械制造类专业,大到航空母舰,小到螺栓螺母的制造,都离不开机制专业人才。同时,机制专业还具有广泛性和通用性的特点,各个行业都需要学机械和懂机械的技术人员,而且各行各业从事机械相关工作的人员互通互换很方便。比如:学重型机械的可以去造飞机。另外,无论是大型自动化生产企业还是科技研发型企业,只要使用设备、生产线,就有机制专业人才用武之地。比如:食品加工、制药制剂、电子产品等行业都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来安装和维护生产设备。总之,无论社会经济如何发展,都离不开机制专业的工作岗位。毕业生通过努力可以成长为机械工程师和机电工程师,也能转岗到生产技术管理等岗位。机制专业出口宽,俗称“万金油”。从业领域可以是服务领域,也可以是技术领域。从业岗位有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等。这要求毕业生不能只拥有单一的技术技能,必须是专业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能适应较为宽泛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产业转型升级对机制专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科技核心技术不断更新,整个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型升级、这使得毕业生所在企业的工作岗位及其工作内容会不断变化,由京津冀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术路径与重点领域分析可知,人才需求的变化如下图2所示。
图2 产业转型与人才需求变化
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具有的新能力:创造力和创新技能、批判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和通讯技术、交流与合作能力、伦理和社会责任感。如图3所示,即人才需求由过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转变成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图3 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解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对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成为主流,“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中低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不减”成为常态。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高新技术研发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将对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更新速度和技术层次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1.职业岗位分析。机制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制造类企业。根据调研结果,参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岗位职业标准》,在企业适应于高职机制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主要有:(1)机床设备操作工;(2)机电设备维修工;(3)机制工艺员;(4)机械设计制图员;(5)机电设备管理员;(6)机电设备售后技术员。
2.职业面向。高职机制专业面向装备制造类领域,重视学生的工艺规划和实施、三维造型与CAM软件应用、机电液综合技术应用、机电产品质量检验与生产管理等能力培养。从操作加工到工艺规划、机电设备应用到维护管理、机电液气单项技能到综合应用,更注重制造自动化技术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面向装备制造类行业工艺规划和实施、机电设备应用与维护等典型岗位,初次岗位、升迁岗位脉络清晰,有序发展;对应职业资格高级工要求,目标明确;适应一线岗位要求,也兼顾到发展岗位,符合制造类行业对从业者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相对于中职专业来说,专业方向不再具体到车工或铣工操作,而是更注重面向岗位群的综合能力培养。
其一,培养目标。通过三年的学习,机制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设备操作、工艺技术、工装设计、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及维修、生产现场管理等工作的具有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其二,培养规格。机制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达到以下要求。其中素质方面包括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素质。知识方面包括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能力方面包括通用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通过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优化达到三者协调发展。
基于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专业核心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融合的理念,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努力构建了机制专业基于职业能力分析,适应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如下图4所示。
机制专业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开发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相关岗位的工作过程构建了新课程体系。如下图5所示,新课程体系系统设计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实现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实现课证融合;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开发。通过调研学习,采用国际惯例(国际职业教育领域相关培训方法),在强调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发挥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双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展职业技能本领,有效提高了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图5 新课程体系构建
1.强调技术。为了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转变以往对学生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模式,必须在新课程体系中加强专业技术的训练,这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强调技术型人才培养,这既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所谓强调技术,就是让学生具有一定实用的理论基础和较宽泛的专业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对接企业工作岗位的实操能力。这是考虑学生宽口径输出,有利于未来职业的扩展和转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的学时增大,注重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融合,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其广泛的应用和市场需求已经显现,新增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对专业的一个升级,也是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2.注重技能。从本专业学生当下的就业需要和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长远需要来看,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实用技能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新增“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其以“机电装备制造行业海天人才培养标准”为基础。为提高课程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教师方法的多样化,将原课程“机床概论”和“机床拆装实训”合并为“机床拆装虚拟仿真”,并新增“三坐标测量技术”。
3.鼓励创新。开拓创新能力培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将创新思维元素融入专业技能课程中,通过在课程中引入企业的实际案例,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动手的教学做一体化授课方式和思维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学会了主动思考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创新思维培养的引领作用,通过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专业相关实训室建设成开放式实训室,学生在课余时间可通过社团活动参与其中。同时,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创业元素,并增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以使学生更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
4.关注人文。人文素质培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机制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机制专业的职业素养教育是实现毕业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人才培养体系框架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在实训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提高职业素养。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将人文素养培养贯穿始终。
5.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这些素质能力主要由技术、技能、创新和人文构成,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专业技术必须以专业技能为载体,专业技能又以专业技术背景为前提。技术技能是创新的基础,而高端技术技能一定包含有创新元素。这一切的实现又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知识、能力、素质、态度综合培养。
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设。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能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内容的一致性,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专业教学标准具有指导性、强制性、通用性等特征。人才培养方案除了需要构建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外,还必须配置好实施项目教学的软、硬件资源系统(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质量保障等方面),形成具有不同区域和不同定位的专业教学标准,进而能够顺利地进行教学工作。否则人才培养方案将沦为一纸空谈。在机制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这些条件需要根据专业实际情况逐个完善落实,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