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
去年年底,北京民航总医院医生杨文遭患者家属杀害一案,为近年来频发不止的暴力伤医事件,再次添上惨痛的一笔。最新消息显示,检察机关已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行凶者终将遭到法律的严惩。
这起案件发生后,引发了全民公愤。从披露的行凶视频看,场面之血腥,凶徒之残暴,令人发指。毫无疑问,对于暴力应当予以谴责,对于伤医事件也应当零容忍。不过,仅仅停留于谴责暴力、严惩凶手的层面,恐怕远远不够。相比事后谴责和追惩,更为重要的是全面检讨悲剧的成因,扎紧制度的篱笆,扑灭危险的苗头,从根本上保障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杨文医生遇害案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惨剧发生前,患者家属曾多次辱骂、威胁医护人员,甚至放言“老太太死了,谁都别想活”。当医护人员向医院上级部门反映后,答复只是“注意安全”。医护人员报警求助后,民警为此来医院进行过一两次调解,但最终并未能阻止惨案的发生。这些事实表明,被害医生及其同事并非没有看到危险的步步逼近,他们曾多方尝试,努力求助呼救,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在令人痛心和遗憾。此次惨案发生后,医生群体对此反应极为强烈,很大原因也在于此——残暴的凶徒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医生面对危险时的无力与无助。
医患矛盾和冲突,有着种种复杂的原因。作为医生,往往对此无能为力。可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却被推到了矛盾和冲突的第一线。此前上海发生的“医生阻止患者插队后被警察铐走”事件,同样暴露了类似问题。患者三番五次闯入诊室,干扰医生就诊,然而医院安保人员并没有出面,反而由医生自行出面制止,最终酿成冲突。一些医院对于安保管理之粗放,医生职业保护之匮乏,于此可见一斑。
杨文医生遇害后,中国医师协会随即发表声明称:“呵护生命的医师无辜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用谴责已无法表达我们愤怒的情绪。”相关负责人亦表示,已启动医师维权救助机制,开展相关救助工作。中国医师协会案发后的迅速行动令人赞赏,不过从更深的层面而言,除了对个案进行干预和救助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医院进行日常性的督促,推动改善医护人员的执业环境,健全医院的安保流程,从而让医护人员面对危险时不再无助。此外,作为行业协会,也有必要与警方以及相关部门积极沟通与合作,为医护人员的安全保障,争取更大的外部支持。
面对频发不止的伤医事件,相关制度也需要更加细密和完善。从目前的制度设计看,对于伤医事件无疑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比如新近出台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就明确规定:“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全社会应当关心、尊重医疗卫生人员”。不过从具体的法律制度设计看,对于医护人员权益的保障还过于原则,对伤医事件的“零容忍”也大多体现于事后追惩。而对于医护人员执业时可能遇到的潜在风险以及相应的事先防范机制,却缺乏充分、有效的制度安排。
相形之下,许多国家对于医护人员的执业保护都有详尽的规则。比如,不少国外医院在医生工作地点都挂有警告标识,申明对医护人员污言秽语、言语威胁、肢体威胁,暴力和侵犯行为一律“零容忍”,一遇威胁立即报警。在有的国家,医生遇到威胁,还可以向法官申请禁止令,威胁者不得再靠近医生,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诸如此类的做法,都值得我国借鉴。
总之,诸多伤医事件的发生,意味着强化医护人员的执业保护已迫在眉睫。对于此类事件,不能只停留于“谴责暴力”或单纯归咎于极端的个体行为。从医院到相关部门,都需要对此深入检讨并作出调整,修复保护机制的不足。同时应当看到,伤医事件屡禁不止,所暴露的不仅是医生执业保护机制的匮乏,也涉及医患双方的深层次矛盾,需要通过医疗体制的改革等治本之策加以解决。如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医生的执业安全,也才能平等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