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典型人物报道如何创新
——以央视“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为例

2020-11-17 17:03孟颖
中国记者 2020年2期
关键词:黄旭华典型人物系列报道

□ 孟颖

内容提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聚焦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事迹,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取得良好社会反响,成为典型人物报道的一次成功实践。本文结合“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阐述在全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方式和策略。

2019年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正式举行了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颁奖仪式,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共和国勋章授予袁隆平、屠呦呦等8人,将“友谊勋章”授予6位国际友人,28位优秀人物获颁国家荣誉称号。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一般每5年授予一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逢五、逢十”周年时进行,有需要时可以及时授予。2019年是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首次集中评选颁授。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栏目同步推出“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节目,集中报道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和28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感人事迹,是近年来央视较大规模的典型人物系列报道。这次报道不仅同步在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播出,还联动央视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在移动网络上传播,形成全媒体宣传矩阵。

典型人物之所以典型,往往不是因为一时一事,大多是长期坚守在普通岗位上,不断为社会作出新贡献。这次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36位先进人物是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其中不少人曾经被各大媒体多次报道,一方面留下大量视频资料,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如何创新典型人物报道的新课题。

一、理念创新:用时代精神把脉人物,呈现时代大格局

一个典型能被推出,一定是其身上富有某种契合时代精神的特质。典型人物报道就是要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时代内涵,发挥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这次报道中,我们不是独立地去讲某位人物的人生故事,而是把他(她)的一生和贡献牢牢地和国家的命运、奋斗和发展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出这36位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例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为祖国强盛而奉献 人生足矣》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为国深潜 无怨无悔》这两期节目,于敏和黄旭华都是为国家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的核武器、核潜艇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家人,黄旭华甚至连续三十年没有回过老家,父亲去世都没在跟前。虽然愧对家人,但他们却始终无怨无悔。于敏说,“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黄旭华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只有扣紧时代脉搏,挖掘反映人物精神特质的触发点,才能让典型人物既见性格风骨,更见家国情怀,才能让典型人物报道彰显力透纸背的“大格局”。

二、内容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写典型

(一)融入人文关怀,挖掘典型人物的“非典型”之处

曾经,主流媒体典型报道局限于固有模式,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甚至刻意拔高,脱离现实,导致人物千篇一律,不食人间烟火。这些标兵和榜样被人为地“神化”了,脱离了群众,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个人的性格和光彩,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减弱了其作为先进典型的社会示范作用。

在《“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节目中,笔者采访樊锦诗时问她:“敦煌条件那么艰苦,您在上海长大,在北京上大学,怎么能在敦煌大漠坚守五十多年?”樊锦诗很坦诚地说自己身体不好,在莫高窟实习时就因水土不服而提前返校。毕业时服从学校分配去的敦煌,当时想去工作几年,有新的毕业生来了她就调走。尤其是和彭金章结婚后,调到武汉大学工作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但是到1985年敦煌研究院同意她调离时,她发现自己已经彻底爱上了敦煌,她需要敦煌,敦煌更需要她。最后先生彭金章作出让步,放弃了武汉大学的教职到敦煌重新“创业”。樊锦诗是一位很率真的老人,笔者没有刻意拔高她的形象,而是展示她的心路历程,这个看似并不光辉的细节,非但没有影响樊锦诗的典型形象,反而因为真实的力量,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鲜活。

真实的才是感人的。我们所说的典型人物的“非典型”之处,就是相对典型人物的“典型之处”而言的。典型人物首先是人,他们有性格、有缺点,甚至也有软弱无助的时候。报道典型人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写典型,既要写出他们作为典型的不平凡一面,也要写出他们作为普通人“非典型”的一面,包括他们的个性、爱好甚至弱点。只有这样,典型人物才会丰满、真实、可信,才能引起观众共鸣。

(二)寻找新闻由头,旧闻新写

“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中的人物都被报道过多次,他们的事迹被广泛宣传,为了让这次报道更有新意,记者在寻找新闻由头时没少费功夫。在《“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获得者王蒙:讴歌时代 书写家国情怀》节目中,记者参加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首发式,王蒙的《青春万岁》名列其中,记者抓住了人物的最新事件和动态。同样,袁隆平和高铭暄分别参加了母校湖南农业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新生开学典礼,并给学弟学妹们讲了开学第一课。这些都成为这次系列报道的新闻由头,让观众了解到这些典型人物最新动态,他们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尽量作新的贡献。“人民教育家”卫兴华说自己“不是发挥余热,是继续燃烧,而且烧得还很旺。”

(三)标题创新,擦亮新闻的眼睛

常言道:“看书看皮,读报读题”“题好一半文”。尤其在如今盛行的移动阅读时代,如何让新闻的标题更加抓人,第一时间吸引观众和读者目光,直接关乎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中,记者提炼的标题从内容上看,涵盖了人物的重要贡献和时代精神,画龙点睛,蕴含深刻;从形式上看,格式规整、前后押韵,朗朗上口。例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初心不变 奋斗不止》,短短八个字把申纪兰“永远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的初心写了出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深藏功名六十载 甘当公仆守初心》,写出了张富清老人在部队保家卫国,到地方为民造福,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精彩人生。

在新媒体上传播时,用的标题也与大屏幕上的不同,一是因为大屏幕对标题有字数限制,不适宜太长,二是新媒体传播有独特要求,标题要给读者更大信息量。例如黄旭华这期节目,电视上的标题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为国深潜 无怨无悔》,而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发表时,标题延展为《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从没见过核潜艇 算盘打出核心数据》,这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一位从没见过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是怎么设计出核潜艇的?那么大的数据量,算盘是怎么算出来的?再如王文教这期节目,电视上的标题为《“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文教:中国羽毛球的“拓荒者”》,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发表时改为《中国羽毛球“拓荒者”王文教:一定要站在世界羽毛高峰》,很好地阐释了王文教带领中国羽毛球队为国家拿到56项世界冠军的传奇人生。

三、传播方式创新:多层次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一)多层次、多角度,打出宣传“组合拳”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一个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得益彰,携手共进。2018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以来,一直在推动多媒体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大屏和小屏有效对接,已经形成了央视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为基本布局的新媒体平台,在此基础上台网一体化运作,成为新闻采集、聚合、分发平台。这次“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在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的《新闻联播》《朝闻天下》和《新闻直播间》滚动播出,同时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上同步推出,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传播矩阵,打出宣传“组合拳”。

(二)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占据舆论引导制高点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传媒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这次“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不仅在主流媒体传播,而且联动了商业平台,腾讯视频、爱奇艺、搜狐网都同步播出。另外还和地方媒体联动,各省的主流媒体和网站也对这次报道给予了充分转发和补充报道。

猜你喜欢
黄旭华典型人物系列报道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黄旭华
——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黄旭华
——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