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明
近年来,联坛有关风格与流派的争论愈演愈烈。究之,盖因传统与创新、主流与非主流间的较力从未间断过。在此消彼长的反复冲撞过程中,不仅淬炼了百万楹联大军,而且为新时期创作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此番,湖湘风格与河东流派面对面地碰撞,则是最好的例证。
流派的产生与风格的形成,均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某一区域、某一群体经年累月地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最终才得以化茧成蝶、修成正果。河东流派、湖湘七子两大楹联文化品牌的催生,其背后的艰辛和磨难非寻常人所能想象。正是因了他们的影响和带动,方有今天“群众运动”式的运城现象、“精英联盟”式的湖湘七子引领潮头。双峰并峙,通常会是火花四溅、文人相轻,但我们欣喜地看到的却是彼此间惺惺相惜和由衷的尊重。他们之间所奉献出的真知灼见,恰恰是新时代楹联文化健康发展所必须的包容与动力。
文以载道,情可化人。无论是群众性的普及推广,还是精英式的文化纵深,都离不开文学创作的主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学艺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谓立意高远、切中要害。君不见,时代大潮下的楹联创作虽成果喜人,但许多作品着实空泛乏味、不尽如人意。其结果反而使得联坛的大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诚如刘太品先生在晋湘两地论坛上所指出的那样,“假古董”“征联体”“呓语体”等等,失去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本真和其固有的属性,而且会成为毁灭两行文字艺术的杀手。我们这样讲并非危言耸听,只是希望透过这样的表达,向楹联界的朋友们发出忠箴。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包容兼蓄、海纳百川,已然成为当下最为不可或缺的美德。因此,我们更应为河东流派与湖湘七子的真诚互动而喝彩。正是他们的闪亮呈现,才使得楹联创作攀登高峰变为可能。